王百娣, 张立群
(1.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2.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介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新媒介在21世纪初成为特征最为突出、最能贴切描述媒介创新更迭和时代变迁的表达。新媒介时代不仅是一个关于历史时间的概念,更是一个依托新媒介实现信息传递与交流、实现人与人新的沟通与交往、开辟文化新的生产与创造的传播语境。
新媒介时代给人们的生存与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和变化,也变革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这种影响也波及当代文学领域,新媒介所构建的新媒介文学形态已同传统的文学形态构成基本的文学现实关系。以网络文学为主体的新媒介文学的兴起与逐步壮大,不仅标志着人们在信息传播上的里程碑意义,而且非常清楚地成为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界碑,使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世纪中国文学秩序正在被改写,新媒介文学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勃兴之势伴生着新媒介走过近二十年。
新生代作家、文学研究学者葛红兵曾于2008年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新媒体时代文学的四种趋向》的文章,文中提及早在1998年他就开始研究网络文学,那时候被人批判为“网络崇拜症”。十年之后,网络文学成为文学的主导力量,网络文学在创作群体、阅读群体等方面都已超过纸质文学。网络文学作家也已从无法在经济上独立、无法收取自己的版税发展为可以拥有自己完善的营销体制,甚至有机会成为百万富翁级作家的机会,这在传统媒体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葛红兵认为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呈现出“从精英的文学到大众的文学、从教育的文学到娱乐的文学、文学正在逐步丧失主流人文艺术样式的地位、纸面文学越来越高端化地成为少数文化贵族的精神圣地”[1]四大趋向。
2018年的中国当代文学又走过了翻天覆地的十年,随着多媒体移动互联网终端(主要指智能手机移动终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普及,网络文学的概念已不能涵盖所有基于新媒介技术平台进行生产与传播的文学形态,“新媒介文学”的概念应运而生,并成为基于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而产生的文学样态的最好诠释。截至2018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表明,已有的8.02亿网民规模和7.88亿的手机网民规模是新媒介文学庞大的受众群体平台,也奠定了这一全新文学样态的主体地位和坚实基础。中国的新媒介文学在21世纪初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互联网+”在语言艺术领域的最初应用,这是与以往文学期刊、图书出版和影视文学影像化表达完全不同的全新媒介形式,以极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在二十年来的时间里颠覆着文学生产的大一统机制,重新定位着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不断创新着文学作品从创作理念、题材到类型、主题再到结构以及语言与风格的艺术规则,刷新着大众接受文学的阅读习惯和审美体验,改变着文学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模式,最终重构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格局。
目前,以网络文学作品为主的新媒介文学发展十分繁荣兴盛,在文学领域快速成长、异军突起。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作家协会的调研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互联网上作者数量已接近1400万人。其中,驻站非签约作者约1300多万,签约作者约68万。根据当前市场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重点网站发展情况统计,2017年底各网站原创作品总量达1646万部,其中签约作品达132万部。网络小说线下出版图书6942部,改编电影(含网络大电影)1195部,改编电视剧(含网剧)1232部,改编游戏605部,改编动漫712部[2]。这些数据彰显出以网络文学为主体的新媒介文学发展的强劲态势,也展现出新媒介文学与图书出版、影视改编、动漫游戏的跨界合作和产业化融合。正如当下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网络文学与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被并称为21世纪四大文化奇观”,可见中国文学结合互联网新媒介已经更直接便捷地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成为一种全球新文化现象。2017年末,网络文学用户已高达3.78亿,手机移动终端网络文学用户也达到3.44亿,网文市场规模已接近223亿元,并预计2020 年,国内网文市场规模将达到 344 亿元[3]。中国文学呈现出新媒介化繁荣之势,新媒介文学在短短的二十年里由纸质文学的附庸发展到当代文学的主流地位,并成为全球独有的文化奇观是值得深思的。
中国新媒介文学是文学与互联网新媒介的联姻,这也就意味着在文学的当下发展中,互联网思维逐渐深入到文学创作、传播以及审美等各个环节。互联网独一无二的分布式网状结构给网络用户节点化生存奠定了基础,也决定了新媒介文学机制的建构满足了众生许久以来积聚的文学创作与传播的梦想,从海外留学生的思乡之梦到港澳台青年追求文学实验之梦,再到所有文学爱好者的创作之梦,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介文学生产传播机制使得文学创造力如火山一样喷发而出、蔚为壮观。但对新媒介文学的理解并非一成不变,因为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化,互联网新媒介技术也在不断升级换代,在应用上也日益深入生活,更加便捷随心。与之相适应,新媒介文学的形式也势必不断推陈出新,呈现多元化色彩。
从早期的BBS文学、主页文学到短信文学、超文本文学、博客文学,再到后来的微博文学、微信文学,甚至作为数字化综合艺术构成的语言部分的影视文学、动漫文学、游戏文学和交互戏剧文学等都成为新媒介文学的构成类别,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定位,从语言风格、作品内容和体裁结构等方面都展现出有别于以往纸质文学的特色。只不过,这些新媒介文学的形式,因为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产业化运作的日益科学也呈现出或成长成熟或衰退变革的周期特点。
比如几乎与中国互联网诞生同步的BBS网络论坛中出现的BBS文学现象,在新媒介发展初期确实显示出非常突出的传播态势,这种古老而又封闭的社会化媒体,在互联网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民意表达、思想交融、文化多元化传播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最著名的天涯社区为例,最初的网络文学作品都是起源于天涯社区,在当时被界定为BBS文学,如2000年西门大官人因在天涯“舞文弄墨”栏目里发表长篇连载《你说你哪儿都敏感》备受关注,成为天涯新星;2001年,原“天涯纵横”的文青兼愤青雷立刚担任“舞文弄墨”客座版主,发表《小倩》《爱情和一些妖精》《秦盈》等脍炙人口的BBS小说;2002年4月,网友慕容雪村在天涯连载网络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阅读量迅速超过20万次,创造了新媒介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此外还有“十年砍柴”(本名李勇)的《闲看水浒》系列、宁财神的《武林外传》、“当年明月”(本名石悦)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等也都是先在BBS上连载性发表,逐渐为读者所认识后出版发行成为畅销书的,而《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更是在天涯论坛上获得上百万的点击量和阅读量,至今仍是非常有名气的作品之一。但在近几年,网络论坛这一形式在博客、微博和微信等冲击下日益式微,也鲜少有网络写手直接把自己的作品发布到BBS上去获得关注度,而是选择具有成熟文学运营模式和整合营销手段的专业文学网站去发布,如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云起书院、17K小说网、纵横中文网等网站,以便更有效地建立网络关系,实现社会报偿。
短信文学也是如此。在移动互联网终端媒介技术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短信文学曾经一度成为新媒介文学的重要形式而备受关注。2003年,手机短信息历史性突破2200亿条大关,成为极具潜力的文学传播媒介,2005年短信文学达到顶峰,不仅出现第一家以短信文学为内容的专门网站“大拇指短信文学网站”,而且也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全球通短信文学大赛,影响不容小觑。当时最轰动的一件事是作家千夫长创作的第一部短信连载小说《城外》被北京一家通讯公司以18万的高价独家买断“无线版权”,而这篇短信连载小说仅有4200个字。被称为中国短信第一人的戴鹏飞创作的短信文学书《你还不信》和《谁让你爱上洋葱的》也是当时短信文学的代表。总之,借助手机短信来实现文学的传播和阅读,这在当时显现出新媒介技术独有的魅力,也奠定了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基础,但随着融合多媒体手段的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社交媒体软件微博、微信等的兴起,大量文学阅读类APP软件也不断被开发,短信文学这种形式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2014年,一些学者提出“短信已死”的结论,宣布了短信文学的终结。
由此可见,新媒介文学是“活”的,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中,新媒介文学也大致经历了从萌芽期、成长成熟期到创新融合期的生产传播过程,它始终与新潮流、新趋势相连,呈现出不断更迭的态势,如付费阅读的兴起并成为常态、产权运作中的IP效应最大化、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碎片化阅读整合等都是新媒介文学在发展中呈现出的新趋向,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真正把“新媒介文学”纳入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视野是在2012年。这一年的10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新媒介文论分会的成立,标志着学界对新媒介文学系统化研究的正式开始,很多学者也都基本接纳了“新媒介文学”这一概念并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思考,但由于学者们研究视角、评价标准、学理思路、学科类别等的不同,也使得关于对“新媒介文学”的界定存在诸多分歧,特别是运用传统的纯文学、精英文学、传统文学等的文学观念或传统媒体时代形成的文学生产与传播的理论范式,远不能满足新媒介文学研究的理论需要,新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应用也增大了对这一研究的难度。正如新媒介文学不断呈现发展变化一样,对新媒介文学的理论界定也应基于当下对新媒介属性的理解和利用、对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新的文学观念以及相应的文学理论范式进行更好的诠释和把握。结合当下新媒介特性,新媒介文学可以理解为在基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构建的多媒体终端(包括固定终端和移动终端)平台上,以语言文字性话语形式为基础并整合音响性、图像性、影像性等话语形式实现文学从生产到传播全过程的新型跨媒介文学形态,这里更强调利用新媒介平台的文学原创并达成有效传播的各种方式的整合应用。
基于对新媒介文学理念的界定,我们发现在近二十年的新媒介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已然成熟的网络文学作品(以小说为主)、被泛化了的微文学作品和超文本文学等都属于新媒介文学范畴,新媒介文学文本体量巨大、丰富而庞杂,但鉴于超文本文学在中国发展过于小众且微文学作品的边界模糊和泛化,本文对新媒介文学典型文本的选取和解读更多集中在网络原创小说这类文本上。
以网络原创小说为典型的新媒介文学文本在主题建构上呈现极其丰富多元化的态势,缘起于最初的文学网络化与网络文学化的发展根源,新媒介文学文本的主题既有凸显现实世界凡俗性的民间大众化书写,又有构筑虚拟空间、幻想世界的自由且恣意的创想性表达。主题是主体意蕴的表现,是创作主体的个体自我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文学艺术的审美表现。传统的文学创作总是先验性地预设文学内容与现实客观世界的依存性,清晰而有效地表达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让作品呈现出个体审美与外部世界的人文关联性。但新媒介的数字虚拟化和分布式网状结构等特性对文学构成要素的技术重组改变了文学与现实之间原本的审美关系,使新媒介文学的主体意蕴发生了深刻变化,模糊甚至混淆了主体与客体、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生活的依存关系转化为写作与超现实的虚拟关系,文学对现实的艺术表征转变成了文学与数字虚拟世界之间的互动生成。
延续传统文学文本主题的言情、历史、军事、武侠、科幻等类型作品在新媒介文学文本创作中更凸显“俗”的意蕴,它们不再刻意打造经典、追求纯美、倡导精英书写或高举文学审美旗帜,而是以人的凡俗存在和宣泄为动因,以众生狂欢的“碎片式体验”代替文学审美的诗性,打造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世俗世界,以泛审美化的民间立场展现主体意蕴。如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顾漫的《微微一笑很倾城》、明前雨后的《忽而今夏》、匪我思存的《千山暮雪》、鲍晶晶的《失恋33天》、柳晨枫的《盛夏晚晴天》以及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天下归元的《扶摇皇后》、海飘雪的《木槿花西月锦绣》等各类言情小说,对以往的爱情认知进行了重构与颠覆,在充分彰显创作主体书写个性和创意的同时,更多强化了对女性自我认同和自我成长的主题表达,展现出一种自由、开放、包容和充满生命力与创造力的书写方式。以月关的《回到明朝当王爷》《锦衣夜行》、录事参军的《我的老婆是军阀》、贼道三痴的《上品寒士》等为代表的历史小说都创新性地加入“穿越”的元素,以先见者的身份或扭转曾经的历史缺憾,或回避历史经验教训,来满足创作主体和阅读者的家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看到文本主角“开外挂”后一路所向披靡、左右逢源的酣畅淋漓,极大消解了历史性题材创作的严肃性和严谨性,激扬个体审美欲望和快感体验,愈发凸显凡俗世界里的泛审美化趋势。
开创新媒介文学文本主题的奇幻、玄幻、修仙、游戏、灵异等类型的文本创作中更凸显“虚”的意蕴。文本创作主体虚构出的非现实的、假定架空的、抽象奇异的幻想世界既展现出主体在数字技术空间里的无限创造力和自由度,又表明了文学创作中主体与现实之间审美体察的深刻转变。这类文本更多展现的是主体表征自我化或虚拟化的感性世界,而非现实社会百科全书般的人生镜鉴或助益。主人公在虚拟的感性世界里获得强大的“主角光环”和“幸运模式”,总是会成为人生的最大赢家和幻想世界里的最强者。即使这种设定不甚合逻辑地体现出创作主体一厢情愿的心理“意淫”,却极大地获得来自互联网世界阅读者的追捧,也进一步夯实了这类创作主题和创作模式的确立。如奇幻文的经典之作烟雨江南的《亵渎》、修真文的开山之作萧潜的《缥缈之旅》、极富东方玄幻色彩的猫腻的作品《择天记》等文本中,创作主体都努力发挥丰富宏阔的想象力把故事讲得曲折而离奇,将青春、热血、玄幻、冒险、悬疑、恋爱等各种元素融入其中,使文本极富吸引力和可读性,这既是创作主体与读者群体互动互促的结果,也是主体意蕴发生深刻转变后的表征。
新媒介文学的大多数文本作品都是以情节结构展开叙事逻辑,即文本中各个情节组成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虽然有时倒叙、插叙和补叙,但并不改变整个情节的格局。这种对以往在传统文学文本创作中就普遍使用的情节结构的延续,一方面是由于新媒介文学创作主体的扩容导致文学创作门槛的降低,情节结构叙事是最易于把握和应用的结构方式;另一方面是基于新媒介文学创作主体与受众群体互动模式以及文学商业化运作需求,促使网络超长篇小说样态的大量存在并多以情节结构加以展开。
新媒介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创新之处在于,新媒介文学文本多向“图像景观”靠拢,直接遮蔽识文读书的沉思苦虑,而以新鲜精彩、饱满跌宕的情节增强图像叙事的比重,通过现实图像情景的虚拟化来增强文本的直观性与平面性。这类图像情景描写在虚拟中保持着平面化的原生态,故事人物在平面化的图像中生存、交往、发展,经历起伏变迁,给人更加生动直观的具象化传达。数字新媒介的技术特质促使文学创作正在以“图像”表意的方式来挤压“文字”表意的方式,“图像”愈发被当作文学对于现实和主观关联物的符号中介,用图像的直观性来替代自然物的在场性。
新媒介时代文本小说创作呈现高速化特点,创作主体为适应读者的快速阅读模式而以直观感性、富有动感的语言来进行跌宕起伏的情节书写,通常都无暇细致雕琢文本。文本的故事情节通常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大致呈现后,便有如电影蒙太奇的拼贴效果一样转入下一个情节描述,仿如从一个画面跳到另一个画面。为了满足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产生读图式的娱乐感和欢畅感,很多创作都有意借鉴模仿图像来进行文本创作,这种直观性与平面性甚至比直接观看影像更容易使读者产生快感。新媒介文学作品对文字书写的淡化和对图像感觉的强化,使读者介于一种既非观影过程中想象力被完全拖拽分散的被动,也非阅读纯文学小说一般完全与文本分开深刻反思现实生活的主动,读者在阅读新媒介文学作品时会产生一种“适度”的参与性和代入感,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实现文本创作中“虚拟真实”与“现实”的双重审美。总之,图文并陈的情节结构会使读者在阅读新媒介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如游戏般产生代入感地进入角色所处的虚拟时空,又能够直观自在地享受休闲娱乐的阅读快感。
新媒介文学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丰满立体的多元化特性,是虚拟无束、自由流动的众生百态。在相对成熟的网络小说文本中,人物形象特别是主人公的形象塑造都显得较为突出、个性鲜明,且大多是通过情节的推演和故事的跌宕起伏使人物形象愈加复杂立体、更有层次。像《择天记》里陈长生自始至终都以一种温润儒雅、淡定超然的态度面对死亡的威胁并以乐观坚忍的性格逆天改命;《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号称“玉面小飞龙”的郑微青春洋溢、至真至纯、努力追爱的率直豁达;《回到明朝当王爷》中杨凌(郑少鹏)的睿智圆通、精明果敢,文武双全又尊重女性的英雄形象。当然,由于新媒介文学文本接受过程中“快餐化”、速食性的特点也使大量的人物形象呈现标签化、程式化和简单平面的趋向,仅为情节和剧情服务而显得平淡无奇。
新媒介文学作品中的众多人物形象是源于现实生活和作者幻想空间而构筑的虚拟众生态。创作主体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获得前所未有的人物展示自由,各色人物更像是活在一个个网络图像化的单元格里,每一个图像单元就是一个虚拟的生活场景,每一个场景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物群像左右单元格里的情节与故事,很多单元间的人物可以彼此没有交往,互不相识,而主要是依附于若干个性人物的整体性纠葛,呈现出虚拟无束、自由流动的状貌。创作主体在写作中较少再受线性故事情节连缀人物的局限,也不必像传统文学创作中时常要呈现人物性格矛盾冲突与生活规律、主题揭示等内在关联的必然逻辑,人物形象塑造在不同的图像单元格里按需而生,随需而灭。特别是在超长篇的小说创作中,动辄几十万字、上百万字,随时更新随时发布,很多人物更无须进行前后缀连,只是围绕若干主要人物在不同的场景切换、情节发展中或聚或散,在虚拟的世界里自由流动,呈现众生百态,不断刷新着众多读者的视觉直观感受和心理审美体验。
新媒介文学文本语言呈现拟象仿真和通俗化特点是由新媒介传播特性以及文本在创作与接受的过程中的即时迅捷导致需求量巨大所决定的。新媒介分布式网状结构和互联网“连接”的本质使得每一个新媒介的用户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这也就意味着新媒介文学的创作主体可以实现创作即发布的文学生产,并在与读者的交互中完善文本的创作和发展走向,也打破了以往传统文学从生产到传播的层层规制形成的文学作品面世节奏。
读者的普泛性、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和生活的快节奏,使新媒介文学文本语言呈现拟象仿真的图像化、简短浅白的通俗化、直击快感的娱乐化等特点。数字媒介技术的特质是复制、仿真和拟象,图像化语言的直观具象以及平面化特点更能胜任读者群体碎片化阅读和娱乐式体验的快捷需求,使传统文学中语言文字抽象意义的“语象”审美转向文字视觉化的“能指”表达,文学在被“读”的同时更多走向了“看”,文本在被“思考”的过程中逐渐被“浏览”所取代。图像化语言的核心仍然是文字,图像只是对文字的修辞,但图像化语言使文本生发出更多文本意义,呈现出一种媒介融合的复杂状态,也使文学的审美体验发生了改变。
新媒介文学文本更趋向于海量化、飞速创作的娱乐式文本,读者的阅读欣赏方式往往是快速浏览,一目十行,或者只看对话,抽取主要情节。创作者为了保持日更新速度和读者的忠诚度、追看节奏,必然要运用简洁浅白、平实凝练、通俗从众性的语言推进情节,设置各种吸引人的悬念、高潮和看点来满足读者快速阅读的海量需求和追求快感娱乐的心理诉求。对话性、口语化、平白浅显的语言在文本中随处可见,创作者来不及细细雕琢文本,读者也仅仅去寻求文本中的娱乐情节而淡化由精美文字语言的静思、反省所产生的审美体验。新媒介文学的文本语言总体上消解了传统文学文本追求思想启蒙意义、纯文学本体性以及精神深度探求等文学性的特质,而呈现出大众化、通俗化、平民化、娱乐化等富有民间意识和叙事特点的审美取向。
从对新媒介文学文本在主题、结构、人物以及语言等层面的独特性解读可以看出,新媒介文学与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学、精英文学有着极大的差别,它沿承了20世纪90年代通俗文学、大众化文学的审美取向和文学市场化、商业化的整体趋势。进入21世纪,以网络文学为主体的新媒介文学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已经积累庞大的体量,文学泛娱乐产业链[注]2015年,腾讯文学和盛大文学联合成立阅文集团,用创新和开放思维打造泛娱乐产业链。其本质是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以打造某一个IP(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横跨游戏、文学、音乐、影视、动漫等互动娱乐形式以实现IP版权运营利益最大化的文化产业布局。的基本形成和巨额营收促使生产优质的文学文本内容成为作家、读者、媒介和市场共同追求的目标,也使得新媒介文学的地位越发凸显。虽然文学创作并不像影视剧、电子游戏等娱乐方式那么有吸引力和吸金能力,但作为IP泛娱乐的根源和核心,新媒介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更需要重视,对其文本创作规律的探求也更有价值。
新媒介文学形态多样,文本资源丰富,但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超文本文学实验的日益边缘落寞、“微文学”的尚待积蓄与建构,使得网络文学特别是网络小说的类型化成为新媒介文学发展的主流。随着新媒介文学的生产传播机制和商业盈利模式日趋成熟,基于类型化逻辑的创作与传播的文本结构逐渐定型。网络小说类型化模式的确立及其滥觞之作基本在21世纪的前十年完成,2010年之后则更多是在现有类型化、模式化的框架下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精耕细作。这一方面是为吸引日益挑剔的读者订阅、打赏,并能实现版权的二次销售以实现商业利益快速变现的功利目的驱使下对文学创作的精致打磨;另一方面也是网络作家期待向文学经典靠拢、为实现自我的写作梦想、开创自我写作风格与个性而展现在文学文本上的精神追求。
2011年,盛大文学推出中国网络文学分类标准,将网络文学分成奇幻、玄幻、武侠、仙侠、言情、都市、历史、军事、游戏、竞技、科幻、悬疑、灵异、同人、图文、剧本、短篇、博客及其他等19个类别[4]。这一题材分类框架基本成为网络文学类型化的普遍标准,类型化写作已经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重要前提,在题材、主题、叙事结构、情节范式、话语模式、风格种类以及审美期待等方面都逐渐形成相对固有的模式;文学作品中的世界设定、主人公和人物关系的创设以及故事的设定也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规制。这种类型化创作的呈现与逐渐稳固来源于新媒介时代网络用户对海量信息的快速分类和精准匹配的诉求,迎合着大众通俗文学的文化格调,成为中国当下低成本日常精神文化消费娱乐的主要形式。存在即合理的类型化作品迎合了不同受众的喜欢,有效捕捉了相对应受众群体的心理,以其固有模式明确市场细分对象,也在日益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化时间里契合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因此,类型化创作在克服模式化、同质化的泛滥书写过程中不断出现向“经典化”靠近的高水平文本作品,寻求突破类型化的反类型化创新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
当下,类型化文学文本更多是为新媒介文学产业化发展和文学的全媒体开发提供优质内容支持,所以类型化文学的精耕细作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为适应影视剧改编和游戏开发而更重视视觉化书写也是类型文学的一大变化,例如作家将更加注重主线逻辑的顺畅和支线情节的铺展,故事桥段的类型化发展和情节的流畅推进成为维持读者黏性的重要方式。类型文学实际上已经成为新媒介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生产场,拥有了自己的文化谱系,这也是一种想象方式的生产,不仅折射出文学发展过程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自组织样态,而且也反映了文学主体的认知范畴和思维架构。类型文学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在资本、技术、作家、读者以及市场等相互作用的文学领域中,类型文学的创作模式将出现更多的创新和突破,日新月异的优秀类型化文学作品也将更多地向文学经典靠拢。
新媒介文学文本在语言上有很多共性特征显示出大多数网络文学文本创作的整体状貌与趋势,但同时又因为语言应用的个性化特点区别于传统媒体上的文学文本,彰显新媒介文学作家的创作魅力与特色。
网络文学为主的新媒介文学发展近二十年,各种题材、类型的文学作品,其语言风格并不固定,但总体趋向是偏娱乐性的“平易凡俗”语言风格。借助新媒介技术平台即时交互性和多节点网状传播结构等特点,网络文学“创作即可传播”的分享扩散机制使网络文学更趋泛众性,由此也天然铸就了网络文学“草根”出身和民间叙事传统,进而暗合了网络文学对传统大众文学或通俗文学的内在沿承。网络文学大量的文学文本展现出的共性特征就是通俗易懂的快速“易读性”。为了适应读者的快节奏阅读和碎片化时间,网文语言总体基调一定是平实简约、浅显直白,呈现世俗化、生活化和口语化的趋向,无论是建构幻想世界的奇幻和玄幻文,还是呈现现实世界百态的历史言情,虽然题材风格各具千秋,不尽相同,但是行文时的通俗易懂却是显而易见的,读者在阅读时能迅速进入故事情节,迅速被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或矛盾冲突抓住,愿意继续读下去。这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的巧妙构思和讲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文本语言的通俗简单、亲切自然,让读者毫无违和感。
自由随性的创造性书写是新媒介文学语言的个性化表现。新媒介技术平台给了文学大众(包括作者和读者在内)空前自由自主的文学话语权,改变了以往的文学生产传播机制,促进了新媒介文学的兴盛繁荣。自由随性的语言应用与再造凸显了新媒介文学在凡俗趋向中的个性化超脱。新媒介网络给了广泛的、大多数异质的、不确定的文学写作者以极大的宽容,使文学创作成为诠释个体最原始、最本色的生活感受,张扬个性, 舒展自我,体验自由和平等的途径;也使新媒介文学语言呈现出丰富多元的个性风格和富有创意的表达形式。纵观新媒介文学由最初的非功利性书写走到类型文成规模的产业化阶段,写作者从最初满足自我书写欲望的个性彰显到“以读者为本位”的商业化书写指归,渐趋成熟的新媒介文学语言是众多写作者们自由创作和表达、努力求新求异的结果。
传统文学作家用“陌生化”的手法使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相分离。文学语言通过对实用语言的阻挠、变形,从而上升为一种精英语言,使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曲折辗转间细读语言的真味,领悟语言背后的深意内涵。新媒介文学由于生产和传播机制的变化,文本语言更具开放性和包容力,既可以是文学语言的诗意升华,也可以是对世俗喧哗的还原,呈现语言的世俗化倾向。同时,对于传统文学禁忌话语和大量生活凡俗话语的放肆使用、对经典的戏仿、各种生词的再造、符号的杂糅等使人们在欣赏网络文学作品时摆脱了惯常化的束缚,领受到新媒介文学语言通俗自然又不失新奇活泼的特点和娱乐化、游戏性的审美特征。
传统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创作, 都很讲究叙事结构的严谨。传统文学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通常要通篇考虑叙事布局,如何开端、结尾,如何发展、高潮,在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连贯、线索清晰的前提下运用各种叙事结构的表现方法, 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等进行有计划的创作,使作品拥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和意义结构,这也是衡量一部传统小说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是进入新媒体时代,大量文学文本特别是网络超长篇小说打破了传统文学严谨的叙事结构而呈现出多元杂糅、随意松散甚至无序的结构形态,显示出新媒介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性。
事实上,传统文学作品叙事结构的深层价值指向是符合人类文明进化和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即“节约原则”,传统文学作品受传播介质和时空所限,必然在创作篇幅、创作周期以及创作方法上体现这一原则,以最少的篇幅传递最大的价值,所以叙事结构的严谨、规范和有序是必然的。但在新媒介文学的生产与传播中,作品发布的篇幅在空间上没有限制,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阅读时间也有充分的自由度,与网络文学叙事的“断片”性和任意性之间的高度吻合,消解了传统文学对叙事总体性的要求。所以新媒介文学文本特别是网络长篇叙事的小说在叙事结构上超越了传统呈现出多元变化。
叙事结构的独特多变是新媒介文学在创作中叙事自由的体现, 也是区别于传统文学叙事结构稳定统一的鲜明特征,主要表现是一部作品(通常是网络超长篇叙事小说),是呈现多中心的开放式文体,会根据需要出现多种叙事方式。文本中叙事的每一个局部都很精细,每一个故事的片段都是叙事重心,都可以掀起一个小高潮,甚至可以高潮迭起,也就是多中心、多高潮、多主题、多人物、多重文本和多重意义的多元叙事模式。此外,一种“无叙事结构”的结构形式也是大量网络小说文本呈现的特点,这主要源自作者创作之初的即兴随意,未刻意考虑叙事结构的严谨而使整个文本处于自由松散的形态,像蔡智恒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李寻欢的《迷失在网路与现实之间的爱情》、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都是很松散的结构模式,甚至带有散文化倾向。邢育森的网络小说《活得像个人样》更是在乱七八糟的情节中放任意识的自由无序,多重叙事时空并置,情节呈现片段化,基本谈不上什么清晰的结构形态。当然,这是为了展现小说中自称“变态狂”的“我”的行为和思绪混乱,很妥帖地刻画着主题,展现着作者的随心所欲。这种叙事结构虽然可能会出现诸如不容易清晰把握作品情节的发展脉络、各部分比例不够协调紧密等问题,但是这也是很多网络文学作品本色再现生活情态,忠实传达普通人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受、最大限度贴近生活时的自然呈现。“无叙事结构”的结构形式是由于新媒介文学在创作和发表上具有的极大自由性, 使得网络写手在写作时未曾用心雕琢,只是顺应正常的心理轨迹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书写文本而自然形成的简单原始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在无功利化的文本创作初期,网络写手创作比较自由随性的时候出现较多,随着文学进入资本运作的产业链中成为全媒体版权开放的内容资源之后,优质文学IP内容文本的要求势必会使自由松散的无叙事结构模式逐渐为精心布局的多元叙事模式所取代。
新媒介文学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已然形成自己特有的文本特性和创作规律。凭借其庞大海量的文本资源、多元普泛的创作群体、异质多样又趋主导的受众粉丝以及渐成规模的文学泛娱乐产业开发与资本运营等文学生态建构起独立的文学生产与传播运行机制,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当代文学领域渐趋主流的文学样态,与借助机械印刷的纸质文学(包括文学期刊与文学出版)、借助视听媒介实现影像化书写的影视文学共同构筑了当下中国文学生产与传播的新格局。
但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媒介技术的更迭和文学生存语境的变迁,未来基于媒介类型不同而从文学生产和传播角度进行区分的文学界限将越来越模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普及促使不同媒介文学的融合加剧、互动共生。比如文学期刊的网络化运营,人们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更多接纳,评奖机制更多向网络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倾斜;新媒介文学创作愈发注重内容品质而逐渐向传统精英文学和经典创作中汲取营养;图书出版与影视文学都融入文学IP全版权产业运营和泛娱乐产业链中的加以整合等,这些现状都能体现不同文学样态之间的融合之势。
新媒介技术的革新和应用普及会加速不同媒介文学的融合,也使文学在生产和传播的系统运作过程中,可以寻求到更好的生存支点。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介技术确实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与兴盛,文学的数字化生存不可避免,但不能过度夸大新媒介的技术力量和工具属性而遮蔽文学的本性和审美,也不能受资本巨大利益的诱惑扭曲文学精神和正向价值。新媒介建构出的自由、虚拟、包容而共享的语境空间容易出现无节制张扬欲望、滥用自由、膨胀个性的现象,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会使文学陷入无序、低俗、道德背离的境地。文学终究是源于人的精神而非技术,新媒介只是文学借助的工具,是建构文学新格局的有效资源,中国当代文学最终的发展,并不是在技术媒介上的更新换代,而是在于借助新媒介、新技术不断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
总之,要使新媒介技术与人文性、文学性和谐共生,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最大可能地提升文学的审美独立性和文学自觉性,以构筑中国当代文学新的文化精神,发扬优秀的文学品质,应当是中国文学未来健康繁荣发展的必然途径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