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 进
(华侨大学 校长办公室,福建 厦门 361021)
不久前,收到黄学昆先生新作《心归何方——媒体人眼中的加拿大华人社会》(中国华侨出版社2018年出版,后文简称为《心归何方》)。检阅之,察觉作者洞悉加拿大华人社会眼光独到。该书的副题——媒体人眼中的加拿大华人社会,则像一只内窥镜,从细微之处入手,对具体、琐碎案例进行分析,逐渐叠加,进而呈现一个宏观而独具特色的华侨华人世界。黄学昆先生长期担任几家华文媒体的社长、主编,作为一个职业媒体人,十余年沉浸于华社,对这个族群有深刻的了解,写了200多万字的评论、报道,以此为基础,选编了这部文集,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加拿大华社之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作者对很多社会、法律、经济、教育、国际关系等重要问题都有深邃的理性思考,尤为难得。兹从几个方面略加评介,以期与侨界人士分享。
种族问题是海外华社面临的普遍问题,自然也是《心归何方》阐述的开篇重点。据史家考证,中国人远渡重洋抵达加拿大的时间,大约在1788年,当时有66名广东匠人从澳门搭舟抵达温哥华,时间先于加拿大开国之1867年。因此地气候温湿,加之海路畅达,粤人移入猛增,早期多从事开矿、修筑铁路等繁重劳动。据学者研究,1881—1885年,广东华工直接受雇于修筑太平洋铁路者达6500人,被誉为加拿大早期基础建设之第一功臣。《心归何方》开头几章中有许多相关内容,当今加拿大华人在驳诘当地种族歧视者时愤然疾呼:“我们是加拿大的国家创建者!我们是最早的纳税人!我们是主流,而非外人!”“我们是加拿大人,这里就是我的家!”历史之音铿锵,振聋发聩,不容置疑。
恰如本书作者所云,230年来,华侨华人为加拿大早期之开发,继而为加拿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做的巨大贡献,是彰彰载册的,这也是本书得以立论的一块重要历史基石。
1982年施行的《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Canadian 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s)明确规定了加拿大种族平等,但实际上,堪称主流的盎格鲁萨克逊民族对外来移民一直抱有深刻偏见。书中援引加拿大警方统计显示,犹太人、非裔、亚裔在加拿大不同程度地受到种族歧视甚至遭到种族仇恨,而华人更是首当其冲。作者严肃指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华人没有像黑人或其他族群那样积极地奋起反抗,华人往往有怕惹事的心态,遇到种族歧视言行后,一般选择回避和退缩,不去报案,这反而助长了种族主义的气焰。为此,作者主张,在加拿大遇到种族歧视等违法事件,一定要保留充分而明确的证据,尽快报警并向法庭起诉,社团也可以出面组织示威抗议活动,利用媒体舆论力量进行声讨和谴责,据理力争,要让种族歧视者付出代价。作者据此呼吁华人“不再做沉黙的羔羊”,这是华人自强的第一步。决不能采取息事宁人的软弱做法。
作者十分注意加拿大华人社团状况。据估计,加拿大各种名目、不同规模的华人社团组织,至少有7000多个。因为疏于管理监督,很多社团空有其名;社团的意义和作用,也是千差万别。这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足为奇。但在这种社团林立的环境下,如何通过社团推动华人社会良性发展,则是值得华人社会关注并致力解决的严肃问题。作者积极参与当地华人社团的各种活动,亲历若干华人参选的实况,他不仅记录下完整过程,在《北美时报》发表了大量报道和评论,记载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他善于总结每个案例失败与成功的经验与 教训,对于华人社团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弥足参考。
作者发现,华人在向政府争取自身权益的事务上,往往很难团结一致,共同发声,步调一致,而是各竖旗号,各说各话,甚至发生“窝里斗”。这样很容易造成华人利益最小化之后果。但这种情况,在非裔、印巴裔、犹太裔等社区却很少见,后者在涉及本族群利益上,每每站在同一立场上,在政治权利方面获得利益最大化。通过两相比较,作者强烈呼吁华人社团,尤其是社团领导人,一定要以整体、大局为重,要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识,存小异而求大同,使华社在各个族裔共生的大环境中凸显自身优势,结成一致不二的统一战线, 共同争取本族裔的最大利益。
作者认为,华人在参政议政的路上,几十年来的确取得一些卓著成就,但他也严肃指出,华人约占加拿大总人口5%,而华裔在各级政府、议会中“当官”的比例却明显偏少,在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上已经拥有较强实力的加拿大华人,呈现一条腿(经济) 长、一条腿(政治) 短的尴尬局面,这很容易受到政治或社会风浪的冲击。对于“华人选华人”、“只有华人才能代表华人利益”等观点,作者经过大量分析和论证指出,华人只有走出“华人选华人”的误区和迷思,才可以向其他族裔宣示自己在政治上的成熟。“投票给那些有意并长期为选民服务的人,而不应只看其族裔背景”,这是一个更符合实际而且容易为整体国家政治和多元文化制度所接受的选择。
《心归何方》用了较多篇幅,介绍若干新移民遭遇的困惑和困境。很多新到加拿大的中国人,把中国的一些习惯和观念搬到加拿大,较为多见者如:遇到问题动辄“找关系”“走捷径”,搞不好反而惹上官司;有的人不守规矩,插队拥挤,在公共场合大呼小叫,乱丢乱放垃圾;有的人到商店购物或者到饭店就餐,总喜欢以“上帝”自居,摆架子,动辄发脾气,对服务人员不够尊重,却不知道这些在西方国家是对人权和法律的侵犯,是行不通的。《心归何方》以大量案例为基础,再三提醒当地华人尤其是新移民,在新的国度中,需要虚心学习当地法律法规,冷静观察当地社会习性,遵守制度。如此明确而善意的提醒,相信对任何地方的新移民而言都不是多余的。
近些年,中国学生前往加拿大留学渐成潮流,这也是国内外社会比较关心的大事。加拿大的名牌大学里,中国留学生占外国学生总数一半以上,有的大学这个比例高达75%;多伦多和温哥华的公立中小学及私立学校中,己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小留学生身影。因为中西社会的不同价值观、家庭观、伦理道德以及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因而产生各种矛盾与问题,甚至导致中国家长难以接受,陷入极度困惑。作者以不同形式予以全方位引导,他提醒中国家长:在这片容易让人“三观”颠覆、思维错位的土地上,中国家长们满怀希望种下的“瓜”,将来长出来的是“瓜”还是“豆”?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说了孩子,也不能不提到老人,落叶归根是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尤其是随新移民出国定居的老人,他们出国的缘由多种多样,但思乡情节与回归故里的愿望却是一致的。据观察,在中国和北美之间越来越频繁的直飞航班里,非旺季航班多为老年华人,他们每年一半时间在北美,一半时间回到中国,在原居住地住上几个月,只要身体健康,几乎每年如此,被戏称为定期“航天员”。这种候鸟式的迁徙生活,固然有利于他们释放思乡之情,但实际上是被动地调剂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减少代际间相处的疲劳感和家庭矛盾。书中有一处的提醒十分实际:退休后到美加与子女团聚的老人,不要轻易变卖掉在原居住地的物业房产,以免在发生家庭窘困之时没有退路。
作者十分重视华文媒体在国际政治中的特殊作用。例如,2016年,中国与菲律宾就南海几个岛屿主权归属争执日趋激烈,菲律宾将中国告上国际法庭,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不久,作者收到一位华人麦励浓的信,内附一篇关于黄岩岛主权归属的短文和两张南海地图历史相片。作者敏感地察觉其中的重要意义,立即走访了麦励浓,从麦氏处获得两大本1945年版美国海军用菲律宾地图册,详细说明了南沙群岛各岛礁的地理位置,其中黄岩岛、仁爱礁、礼乐礁、中业岛等全都划归中国境内,并不属于菲律宾。次日,《北美时报》即以头版刊出这一重大情况,很快被中国官方新闻单位转载,并立即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在这个重大事件上,华文媒体功不可没。
华文媒体也十分注意介绍西方先进的社会管理方式,以供华社参考。例如,加拿大覆盖1800万人的养老金体系运行良好,其养老基金近年来投资收益率达10%左右,2016年,人均月退休金最高超过1200加元。也就是说,该国养老缴费收入大于支出,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北美时报》归纳出加拿大此项改革的要点和长处,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此外,作者对中国企业在加拿大投资的现状颇为担忧,他从媒体人的角度了解到中资企业在加拿大面临大面积亏损,在矿产、石油等行业的并购投资企业,几乎是“全军覆没”。本书的第二十四章对此种情况做了详细报道和分析。数据资料表明,中国企业(尤其是石油、矿产行业)在加拿大“水土不服”。加中贸易也存在着严重不平衡,最近几年对华出口量都出现了下降。究其原因,加拿大对华出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原材料,而航空航天、电子通讯等类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则又被政府列入限制对中国出口之列,使其对华贸易存在严重的逆差长期难以扭转。这一问题,值得我国有关部门留意。
《心归何方》提到,对外籍华人施行“华裔卡”和免签证等呼吁,在海内外一直有不同声音。海外华人回到中国,无论是探亲、生活,还是工作、经营,在华长期居住是十分普遍的,也是很自然的。前不久,一些媒体纷纷报道华人回国探亲时被要求到家24小时内必须去当地公安机关报到,否则会被追究责任,这在海外华人社会引起不小的波澜。作为一个学者,作者对上述一些敏感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观点和所持的论据,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在本书中,作者还用不小篇幅介绍中国侨务部门提出侨团建设、华助中心、华文教育、文化交流、繁荣中餐、中医关怀、事业扶助、信息服务等多项惠侨计划,加大为海外基层侨胞服务力度和受益范围,以提升海外侨胞的民族向心力和自豪感,增强华裔二三代民族认同感,支持海外侨胞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但同时作者也指出,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具体制度面前,华人的身份毕竟是“外国人”,如何既让华人不忘初心,不断提升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对祖籍国的向心力,又要遵守法律效忠入籍的国家,依然是一个长期有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在海外长期留居的侨民,是入籍当“外国人”,还是不入籍继续做“华侨”?确实令很多人傍徨、纠结,这或许是本书的题目——《心归何方》的核心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