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智明 秦炜棋
“文化景观由文化族群对自然的塑造而成。文化是动因,自然地域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注]Sauer CO.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 1925, 2(2): 19-53.自20世纪初索尔首次提出“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概念以来,“自然-文化”的关系就成为这一概念及相关研究的核心议题。视觉理论家米特切尔认为景观是一种文化实践,属于人类社会中社会文化关系自然化、再生产和转变的社会-政治过程。[注]Mitchell D. Landscape and Surplus Value: the Making of the Ordinary in Brentwood, CA. Abingdon: Routledge: 102-107.在西方的理论谱系中,景观理论呈现多元、动态发展的过程,包括被视为是“凝视”、看的方式、政治与社会空间、遗产,以及文化的景观、现象学方法、乡土景观等理论视角。[注]徐青、韩锋:《西方文化景观理论谱系研究》,《中国园林》2016年第12期。从遗产和乡土景观研究视域看,文化景观既是自然与文化交互的结果和产品,也包含这一过程中的文化实践和社会关系。作为历史地传承的栖居空间,村落文化景观是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结合体,是村落中的人在特定村落自然空间的生活、生命实践活动所塑造的时空表达,具有显著的空间性特征。在旅游介入背景下,传统村落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受到深刻影响,这是一种在旅游利益相关者互动下的多维度旅游空间生产实践,其中重要的一点即是文化景观重构。本文以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兰溪乡勾蓝瑶寨为例,通过对旅游物质景观空间、旅游文化符号空间、旅游社会-经济空间生产方式的考察,探讨其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三维一体”空间生产模式,以及与勾蓝瑶文化景观营造和传统文化再造、传承的关系。
勾蓝瑶为瑶族支系四大民瑶之一,“昔居万山中,山勾联透,溪水伏流,色靛于蓝,因名勾蓝。”[注]勾蓝瑶寨上村旗山庙戏台旁的《鼎建戏台题名碑记》,乾隆二十二年(1757)立。主要聚居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西南部的兰溪瑶族乡勾蓝瑶寨,与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和桂林市灌阳县接壤,地势总体为东高西低的山间盆地,多喀斯特地貌,四周层峦叠嶂,群峰竞秀,泉涧流水。勾蓝瑶人明洪武二十九年归化入籍,因扼守边境关隘有功,朝廷赐予广阔田产,免于徭役,逐步创造了自成一体、人丁兴旺、商业繁盛、文化灿烂的“都源”勾蓝瑶寨。现辖上村、黄家(原名下村)和大兴三村,共485户2113人,有黄、何、欧阳、杨、蒋、周、李、雷、曹、田、顾、毛、苏十三个姓氏,一姓一门楼,一姓一祠堂,村民依宗族血缘聚居。主要生计方式是稻作农耕,以及烟叶、柑橘、淮山等经济作物种植。
勾蓝瑶寨历史悠久,景观优美,保留了大量的建筑遗产和文化遗产,在瑶族村落中独树一帜。勾蓝瑶人于明代修建了九座古城墙,有“九层石门居中央”之说,再加上守夜屋、关厢和门楼,构成了四层防御工事,构筑了封闭的军事堡垒式瑶寨。这些标志性的古建筑得以部分留存,如保留了12座门楼、13座祠堂等,并有碑刻四百余块。三个村子大致呈品字形分布,兰溪河穿村而过。建筑物为明清时期的红砖青瓦砖木结构,古色古香的民居、楼阁、庙宇、凉亭、戏台、商业街等错落有致,青石板路、风雨桥和古井等点缀其间,俨然一幅田园山水图。有犀牛望月、天马扫槽、蒲鲤生井、古塔钟远、亨通永富、山窟藏庵、石窦泉清、岩号平安的古八景。庙宇众多,儒释道信仰杂糅,每月均有庙会,可查的遗址有68座,神庙、庵堂、道观、寺院等一应俱全,但基本已损毁。勾蓝瑶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节日、文艺、歌谣、婚俗、宗教信仰等习俗,村寨民族文化氛围浓郁,如武术和洗泥节远近闻名。
列斐伏尔指出,我们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空间性的实践界定了空间,又以空间为其前提条件。[注]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包亚明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7-48页。并且建构了“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性空间”的“三位一体”空间架构[注]Lefebvre, Henri.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 son-smish. Oxford :Blackwell ,LTD,1991:33-46.,即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个空间属性的整合和理论统一性。旅游尤其文化旅游也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空间和空间生产的场域。旅游开发导致空间转向,空间在现代“旅游现象”形成的“社会事实”中成为一个交错并置、多重杂糅的问题域。[注]翟向坤等:《旅游空间生产语境下的乡村文化景观失忆与重构研究——以成都市红砂村乡村旅游发展为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在城镇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具有异质性自然生态与文化标识的乡村和少数民族村落目的地逐渐成为旅游空间生产与消费实践的重要场所。桂榕认为,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生产内容包括旅游物理空间的生产、旅游景观符号空间的生产、旅游参与体验空间的生产。[注]桂榕、吕宛青:《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生产刍论》,《人文地理》2013年第3期。这一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生产是在我国基于政府主导模式的市场化背景下,以资本与权力为核心的各种经济与社会要素,对旅游空间的结构、形态与关系进行选择、配置和塑造的过程。郭文以旅游“社会-空间”为视角理据,在概念体系分类层面将旅游空间的实践(物理-地理空间)、旅游空间的再现(社会-经济空间)和再现的旅游空间(文化-心理空间)作为旅游空间生产研究的辩证分析范式。[注]郭文:《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旅游学刊》2016年第8期。可见,民族文化旅游空间在物质、社会、精神三个空间属性的生产,在物质景观、人文景观、景观符号层面的生产是学界的共识。勾蓝瑶寨的旅游空间生产着力在聚落古建筑景观营建与民俗文化表演晚会两方面,通过物质景观空间、文化符号空间、社会-经济空间三个维度的生产来实现。
勾蓝瑶寨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是随着2010年以来,荣获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的过程而开始的,而最重要的契机则是被纳入江永县 “千年古村、千年女书、千家峒”“三千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的战略目标中。2013年开始,江永县政府整合全县部门力量和资金创勾蓝瑶寨3A景区工作,瑶寨基础设施、聚落景观、古建筑修复、历史文化挖掘等得到大幅度提升。这一旅游空间生产是一个“国家选择”和资本推动的过程,其目的是“将勾兰瑶寨建成以秀美的自然山水为基础,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和兼具城市郊区公园功能的综合性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注]江永县三千文化旅游局:《勾蓝瑶寨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工作汇报》,2014年。许多聚落古建筑和遗址得以整理、修缮、重建、标识,并以其为点修建道路连成旅游线路,被重构的还有水系、荷塘等田园景观。
2014年初,江永县政府成立创3A景区指挥部,从各部门调集人力和资金支持勾蓝瑶寨景区建设。先后投入资金 530 万元,对景区进行了总体规划,征地24亩,完成了村活动中心、民俗文化表演厅、文化休闲广场及其附属设施建设;投入 522 万元,完成了勾蓝瑶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停车场修建、古城墙及古城楼重建、相公庙和石鼓登亭两个水系整理、村落环境整理、旅游公厕修建改造等建设;完成了景区旅游景点及旅游线路标识标牌的设计制作安装,对景区主干道、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场所进行了绿化美化。投入 460 万元,修缮恢复古凉亭、古戏台、古祠堂、古门楼、古城墙、风雨桥等 39 处,保护维修古民居176 栋、古商铺 10 间、古巷道 1080 米,收集整理碑刻等古文物 100多件[注]江永县三千文化旅游局:《勾蓝瑶寨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工作汇报》,2014年。,使瑶寨传统风貌得到较好的保存、恢复和美化。
勾蓝瑶寨核心景区包括上村和下村,从最西边的寨门和古城楼进入村寨,经由新修的环村水泥路,可到达最北边的阳家背古城墙,然后再从兰溪河对岸返回。环村的水泥路和村中纵横交错的石板路、巷道将分布在兰溪河两岸的主要景点串联起来,主要分黄家村、三门街、上村三大片区。旅游线路中标识出的主要景点和核心吸引物大部分是古建筑,竖有与古村落景观相符的棕色方形木质标识牌,上面写着简要的建造年代、建筑形式、文化内涵等介绍词。由西向东包括了城墙、桥、凉亭、庙宇、祠堂、守夜屋、关厢、门楼、兰溪八景中的三景遗址、商业街、碑林、榨油坊等类型的建筑,以及夹杂其中的大片古民居。修复或重建的有代表性的建筑和遗址景观主要有古城楼、盘王庙、相公庙、碑林等。
如今瑶寨入口处具有新寨门性质的城楼是在原有的下关大城墙遗址上修建而成,古城墙从马腰山连接培元桥过车尾山,是勾蓝瑶寨跨度最大的城墙。新建的为雄伟的城墙、高城楼和寨门形式,并没有恢复旧有的联结两山的延伸城墙线。盘王庙于2016年重建,因勾蓝瑶盘王祭祀仪式中断多年,尚未恢复,目前未投入使用。据村支书欧阳明俊讲述,相公庙及戏台最初由湖南省民委拨款30余万,于2007年开始重建,后由江永县政府补资,花费共计50余万,2012年落成,辟为勾蓝瑶寨每周末固定的民俗文化晚会表演厅。碑林位于三门街商业街旁,将从瑶寨各种古建筑和庙宇遗址中搜集的几十块碑刻集中竖于此地,以利保护和研究。即便如此也还是九牛中之一毛,据江永县文物部门统计,勾蓝瑶寨共有古碑刻四百余块,但散落在各处,或被损毁或做建筑材料,如今仅存百余块。
在自然景观方面,为了突出古村落原有的“小桥.古井.流水.湖塘.人家”水乡韵味和田园风光,3A创建过程中一方面是做了全寨的河流疏浚、水系疏通工作,包括兰溪河、多处水井、水渠,做好垃圾清理和排污,基本恢复了古寨原有的青山绿水栖居景观。另一方面是从桃川集镇段河道治理项目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重新打造了三处标志性的水系景观,一是位于盘王庙下方,从寨门进寨即可见的标志性荷塘和大水车景观,每到夏日,映日荷花和被流水推动的水车相映成趣,实有江南水乡之韵;二是相公庙前和桥头风雨桥一线的水系景观,在河道中修筑小石墩,岸边种植常青柳树,培育小草坪,放置石桌石凳,给人幽深宁静之感、春日踏青之趣;三是上村蒲鲤生井外的水系景观打造,修筑了多层由高到低的小水坝,流水有层次地倾泻而下,中间修筑三排跨河石墩,可供游人赏玩拍照,水坝、岸边垂柳、蒲鲤生井及题字白色屏墙、高耸的石鼓登亭,构成了上村及勾蓝瑶寨最为美丽和谐、深受游客喜爱的标志性自然景观,可谓对外宣传的景观地标。
重构的田园景观还包括村寨入口处斜对岸的锥形大谷仓,由竹木制成,外层贴着醒目的红色“丰”字。此外,上下村交界处的大片平坝土地被流转为景观用地,规划为花田景观。根据不同的季节种植不同花种,目标是打造常年有花的乡村美景,与村落古建筑相映衬。在春天的油菜花季、夏日的荷花季和秋日的向日葵季、格桑花季,前往拍照的游人如织。
“根据空间生产理论,民族旅游地旅游景观符号空间的生产与‘构想的空间’、‘空间的表征’相对应。民族文化旅游景观符号空间的生产,是指标志性景观符号系统的制造和符号性旅游产品的舞台化表演与产业化开发,是文化主体、旅游规划人员根据民族文化特色和市场需求而有意识规划与生产的概念化的空间想象。为旅游者认识、了解进而达到认同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体验与互动的空间。”[注]桂榕、吕宛青:《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生产刍论》,《人文地理》2013年第3期。除了物质景观空间,民族旅游目的地还必须有异质性的文化符号空间作为核心支撑,来完成旅游地形象和文化意象的建构,满足旅游者“凝视”的需求,因此往往抽取具有标志性符号意义的民族文化项目进行展演和生产。在勾蓝瑶寨,突出的体现为每周末固定在相公庙民俗表演厅上演的民俗文化表演晚会,晚会节目的高质量、原生态和独特性受到广泛好评,既是集中展现勾蓝瑶民俗歌舞、历史文化的窗口,亦是勾蓝瑶寨最核心和最具吸引力的舞台化和市场化文化产品。
民俗文化表演晚会的名称为“洗泥篝火晚宴”,集饮食文化与民俗文化为一体,即游客坐在民俗表演厅两边的回廊中,一边品尝晚宴美食,一边欣赏节目。勾蓝瑶寨的销售方式是不收门票,以节目加餐饮的模式销售,参加晚宴晚会者则收取880元一桌,共8人,包括了晚宴与节目观赏费用,最多可容纳三十几桌。晚会在周边旅游市场中具有较高口碑,每周末基本爆满,另外还有不定期的团队包场。笔者在田野中参加了几场表演,其中2017年7月22日人数最多,共计32桌客人,以江永县周边团队客人为主;12月9日冬日参与的场次人数则稍少,共计15桌。以“洗泥篝火晚宴”为龙头文化产品,勾蓝瑶寨初步形成了香柚、香芋、橙子等特色农副产品,摄影绘画游,亲子游,“快乐学堂”等系列旅游产品与线路。整个晚会共计一个半小时,包括十二个表演节目和两次互动节目,冬天会在表演厅中间烧起篝火,节目内容取自勾蓝瑶传统生产、生活、歌舞、武术、曲艺等,由江永县教育局专业舞蹈老师帮助编排,演员全部为瑶寨村民,包括男女老少共56个,大部分来自黄家村和上村,负责人是妇女主任欧阳美妃和女子武术非遗传承人欧阳惠英。
晚会的十二个节目分别是:拦门酒,龙腾瑶寨,踏鼓舞,勾蓝放歌,瑶家武术,狮子穿门楼、起宝塔和开莲花(三个节目同时进行),庆丰年,拜门楼,四个鸡蛋定终身,人间仙境勾蓝瑶,洗泥巴,竹竿舞。内容涉及勾蓝瑶农事生产、歌谣、舞龙舞狮、武术、杂技、婚俗、游艺、(洗泥节)节日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较为集中地展现了勾蓝瑶丰富的民俗文化艺术。拦门酒本为婚礼中男方到女方家接亲时,女方象征性阻拦和对唱的酒俗,在晚会中演变为女演员们唱着瑶歌向游客敬酒,并拉开演出序幕;龙腾瑶寨是两条黄龙同时进行的舞龙表演,场面热烈,来源于勾蓝瑶春节的传统舞龙习俗,旧时舞龙队经常受邀到周边村寨交流;踏鼓舞是瑶族长鼓舞表演;勾蓝放歌为男女对唱,模拟旧时节日对歌、喜宴中坐歌堂的场景;瑶家武术是勾蓝瑶武术表演,传统武术源远流长,相传起源于元代抗击元军的黄将军和其夫人李三娘,旧时勾蓝瑶人习武之风浓厚,节目中呈现了男拳、女拳、男棍、女棍、多人棍术、大刀、马刀、坦耙术等主要武术类别和套路。狮子穿门楼、起宝塔和开莲花三个节目同时进行,均为勾蓝瑶传统节日和庙会上的表演节目,有杂技性质,让人叹为观止,“起宝塔”由9人层层踩肩而上,组合成3、3、2、1人的四层宝塔形状;“开莲花”与当地佛教信仰有关,由三个成年女演员托起四个女孩,其中一人端坐中间,三个围成一圈的小女孩做往后的下腰动作,形似莲花盛开。庆丰年展现勾蓝瑶农事、农具和丰收场景,乡土气息浓厚。拜门楼、四个鸡蛋定终身均为传统婚俗,前者是新娘出嫁之前祭拜门楼、哭嫁的仪式,后者是俗语“四个蛋子定终身”的传统定亲习俗,节目中加入游客扮新郎的互动环节。洗泥巴是晚会的高潮,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节目,取材于传统农事节日——农历五月十三洗泥节,演员们模拟浣洗时用洗衣棒捶打衣服、被子的场面,配合铿锵有力的女声“啧啧哟”号子和欧阳惠英领唱的歌谣,传统蓝印花被面被越“洗”越大,倾泻铺下,场面非常壮观,观众掌声不断。表演队每年都会参加“欢乐潇湘”湖南省群众文艺汇演节目比赛,此节目曾获2016年一等奖,成为勾蓝瑶寨的一大文化名片。
“洗泥篝火晚宴”民俗展演是典型的旅游文化符号空间生产,首先是在具有文化符号意义、历史悠久的相公庙中进行,具有物质空间的符号性,这个原本的神圣空间在旅游场域中转变为传统文化选择、重构和生产的旅游“前台”;其次是晚会以勾蓝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原型和依托,融汇了以传统农事节日洗泥节衍生出的洗泥巴为核心的歌舞、武术、杂技、婚俗等综合性民俗文化节目,塑造了“原生态”、“传统”、“乡土”、“民族”、“多彩”的勾蓝瑶“千年古寨”文化旅游形象。这是旅游开发背景下民族文化商品化的结果,也是民族文化的再生形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亦促进了勾蓝瑶传统文化的复兴、集中展演和传承,并有助于增强村落生活的活力和凝聚力。
旅游空间生产中的重要一环还需要旅游社会-经济空间生产,即其中的旅游运行机制、资本配置和社会关系,民族村落旅游还包括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问题,其受到社会-经济空间生产模式的直接影响。旅游社会-经济空间生产是指“通过策划、规划等手段使旅游景观符号系统呈现的过程,是由各种功能系统交织耦合在一起的旅游社会经济系统,不同主体在旅游经济交往中形成不同组织形式,属于旅游社会-经济空间形态。如旅游策划规划的表达、旅游开发活动、目的地文化符号的对外展示、旅游利益分配形式等。”[注]郭文:《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旅游学刊》2016年第8期。勾蓝瑶寨最有特点的即是以村委会为中心,村民自主成立兰溪勾蓝瑶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让村民变股民,以多个村民合作社的形式实现旅游社区参与和利益分配,其实施“政府引导、集体经营、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入选2016年全国“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2015年上半年,勾蓝瑶寨成功申获国家3A旅游景区,走入旅游开发正轨。2015年8月,勾蓝瑶寨在兰溪乡政府引导和对口帮扶下,以村委会名义注册“江永兰溪勾蓝瑶寨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管理人员为村委会成员,总经理是做了多年村支书的欧阳明俊。公司分三个部门:农业生产部、基础设施环境整治部、旅游发展活动推广部(其中又分为游客服务中心、客栈管理中心),分别负责旅游开发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村寨物质景观维护等工作。旅游公司经营和分配模式是以村支两委作为法人,村民以包括土地、古民居、人力等资源入股,每年分红,以“保底+效益提成”的形式将土地流转到村集体,让村民变“股民”,发展旅游产业。现阶段,景区的旅游业收入村委会占80%(其中的20%归兰溪乡政府),用于村中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其余20%为村民分红。2014年以来,村委会和公司以500元一亩的资金补贴方式,流转黄家村和上村核心景区内98%的土地800余亩到村集体,用于基础设施、发展蔬菜柑橘淮山等生态农业、花海观光等旅游产业,期限为30年。这些做法增加了村民的劳务用工和就业机会。2016年,勾蓝瑶寨共接待游客13.2万人次,如2017年洗泥节当天游客人数甚至达到5万人左右,发展前景良好。[注]数据来源于2017年7月20日笔者与村委会(勾蓝瑶寨旅游公司)成员的访谈。
旅游场域总是充斥着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矛盾和博弈,村民合作社的成立较好地解决了旅游中的资本、资源配置和社会关系问题,是勾蓝瑶寨在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道路上摸索出的一种较好的利益分配和社区参与模式。公司已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社、村落(建筑)整理合作社(古建筑维护)、水果种植合作社、民俗文化表演合作社5个合作社。合作社的参与模式是村民以务工的方式报名参加,因人数众多,原则上每个人只能报名参加一个,按出勤付给劳务费。例如民俗文化表演合作社共有演员56名,每场表演并不一定每个演员都上场,按照出勤率,每场表演的酬劳是50元,按季度发放。例如2017年第一、二季度不缺席的民俗文化表演合作社演员的工资分别是1350、1600元。其他几个合作社的劳务费稍高,一般80元一天,也按季度发放。在旅游发展初期,虽然合作社劳务费不高,但充分体现了村民主导、社区参与的文化主体性和主人翁意识,让绝大部分的村民能够参与到旅游中,逐步吸引外出务工的中青年人返乡,参与旅游发展决策、分享旅游开发成果,是一种良性的村落可持续发展模式。每个合作社都与村落的发展息息相关,农业生产和水果种植合作社主要是利用流转的部分土地发展生态农业、花田经济,既打造了田园风光式的旅游景观,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如油菜花季过后可以收油菜籽卖,用于榨油,向日葵花季过后可以收葵花籽卖;村落整理合作社主要是配合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几个建设项目的要求,集聚了勾蓝瑶寨的能工巧匠,按照明清建筑的传统形式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尽量“修旧如旧”,这是很多外请的工匠做不到的。民俗文化表演合作社则在村落文化展演和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在很多方面我们是坚持村民做主,一个寨子能搞得起一台晚会,有那么多游客来看,这个也不容易。我也出去考察了很多别的地方的开发模式,我们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让老百姓参与进来,老百姓收入增加了,对这个(旅游)事业有认可(同)了,才能可持续发展。[注]被访谈人:欧阳明俊,男,1969年生,高中文化,村支书。访谈地点:勾蓝瑶寨村委会;访谈时间:2017年7月21日。
这种合作社的形式在有过民间权威组织瑶长制度,聚族而居、重视家族血缘和地缘纽带,强调集体合作的勾蓝瑶寨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谓对传统社会组织的拟制和应用。上述这番话又回到我们讨论村落文化保护的理论认知原点:社区参与和社区动员的重要性。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历史文脉、价值判定和优劣选择最有发言权,由文化主体参与和主导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事业才谈得上是活态、自然而有序的。
“所有行为都是在空间中得以发生并且为空间所建构。人类学家正在反思,并以空间化的方式将他们对文化的理解重新概念化。”[注]Setha M.Low and Denise Lawrence-Zuniga,eds.The Anthropology of Space and Place:Locating Culture.Blackwell Publishing,2003:1.伴随着“空间转向”思潮,空间维度被至于前台,这一“空间化”的思维带来了文化/社会结构研究路径的革新。空间的物质、社会、精神三重属性及其进行生产的方式,深刻反映村落生产方式、业态和文化形态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实践下的转变。“旅游对地方文化的发掘和利用既完成了文化空间、社会空间、生活空间的再生产,又使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获得新的生机,从而实现空间再生产与文化再生产的有机结合。”[注]黄剑锋、陆林:《旅游业“新常态”: 空间生产与空间重构的新动力》,《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毋庸置疑,村落旅游开发及其空间、景观再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古村落沉寂、倾颓的面貌,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创新再造,为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文艺类提供了展演的舞台和生存空间。经由对勾蓝瑶寨物质景观空间、文化符号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的“三维一体”旅游空间生产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三个维度密不可分,物质景观空间是物质性承载基础,文化符号空间是核心旅游吸引物的文化意义生产场域,社会-经济空间则是作为媒介的人与旅游空间交互形成的社会关系和制度结构,而社会-经济空间生产是旅游空间生产的核心。这是旅游资源整合、重组和打造的过程,也是当地政府、村委会、村民、游客等多重力量的博弈场或社会-经济关系共同体。勾蓝瑶寨构建了聚落景观观光和民俗表演晚会两大旅游版块,并以村寨自建旅游公司和村民合作社模式进行经营,既有村民的自主文化选择,也有“国家选择”和市场选择,其旅游空间生产和文化重构将是一个内部与外部长期复杂胶着的过程,有赖于旅游社会-经济空间生产的规范化、均衡化和持续创新。
继承涂尔干的传统,黄应贵指出空间的“力”有三种,一是物质性地理形式或建构环境形塑人类生活的力;二是人的活动与物质性空间相互结合运作而产生的各种新的空间建构所具有的力;三是因空间的有用性而产生的控制、争夺、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注]黄应贵编:《空间、力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6年,第10-19页。探讨“三维一体”旅游空间生产模式,不仅是从整体观的角度看待旅游开发活动,揭示传统村落的空间更新与价值重塑方式的有益尝试,亦将拓展对空间本身的多重属性和空间之“力”的研究。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力”既独立存在于各个空间维度,又因空间的社会性而被联结与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