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皮书》看当下美国黑人的处境

2019-12-15 09:59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9年23期
关键词:美国黑人绿皮书阿甘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10037)

一、刻板印象

1.在影视产业内遭受刻板印象

黑人首先是在影视产业内遭受着刻板印象的歧视。黑人经常以蠢、胖、穷、粗鲁的配角形象出现在电影中。在《绿皮书》中,托尼与谢利到达肯塔基,由于《黑人司机绿皮书》的错误导致谢利不得不与托尼分开住。谢利住在只有黑人可以入住的简陋旅馆,楼下充斥着黑人粗野的抱怨声。因为拒绝打球邀请,谢利被两个黑人讽刺了一通,不得不离开旅馆回避。这是对黑人的一种刻板印象。

除此以外,美国的电影中还充斥着各种肥胖的黑人妇女,粗暴的黑人狱友、愚蠢的黑人小偷,使得即使相隔一个太平洋的我们想起黑人,都是一些刻板印象,即“偏见”。即使现在已经有诸如米歇尔•奥巴马、迈克尔•杰克逊等伟大的黑人,但多数黑人依然在影视中出演着底层形象。在上流社会崇尚健康饮食和健身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在荧幕中吃着炸鸡,打着野蛮暴力的街头篮球,当着丧心病狂的毒贩,住在又黑又挤的贫民窟中。例如电影中谢利与托尼开车去酒吧,谢利在酒吧露财。就在两人准备乘兴而归时,发现有两个黑人在门外正等着偷谢利的车。好莱坞电影总是将黑人的社会底层形象不断演绎在荧幕中,强化着人们的刻板印象。

2.表面上平等,实际处处遭排挤

人人都知道歧视是错误的,但是很多人做着歧视的事,却又要粉饰太平。例如电影开始,托尼偷偷丢掉黑人喝过水的水杯,成衣店店主宁可不做生意也不让谢利试穿,警察拘留谢利不给他穿衣服,被安排在贮藏室用餐。这些都可以看出黑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有多低。何况《绿皮书》是一部喜剧,在喜剧中的谢利都如此举步维艰,可见当时社会环境对黑人来说多么危险黑暗。而针对黑人的人们又恐惧他们所行之事被昭告天下,又可以看出黑人只是表面上有平等待遇,实际还是处处遭排挤。

二、魔法黑人(Magical Negro)

还有一类电影表面上是平等地对待黑人,实际上也是在暗中歧视。这类电影中的黑人一般被成为“魔法黑人(Magical Negro)”这一名词是导演斯派克•李在校园里与学生讨论电影时提出的,指的是影视或文学中黑人帮助白人主角摆脱困境的情节设置。通常是黑人配角通过帮助白人主角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克服它们。“魔法黑人”们没有完整合理的背景故事,总是突然出现,用自己的力量(魔法)无私帮助白人主角,最后壮烈牺牲。例如电影《阿甘正传》,当阿甘加入陆军时,他突然出现一个黑人朋友布巴。随后布巴在战争中重伤,阿甘却不是致命伤。临终前,布巴告诉阿甘他想创立一个公司,并将灵感告诉阿甘。阿甘为了完成朋友的遗愿,凭着这个点子开办公司并成为富翁。这正是一个典型的“魔法黑人”桥段。就算黑人成为了电影中有头有脸的配角,但他依然要用自己的死亡成就白人主角。在《绿里》、《Silver Streak (1976)》以及史蒂芬金的小说里都有“魔法黑人”的存在。

而在《绿皮书》中,表面上看是谢利和托尼互相成就的故事,谢利帮助托尼一步一步改变了自己的品格,从一个种族歧视者成为一个种族融合的支持者,教会文化程度不高的托尼写信,教会他诚实守信,不要沉迷聚众赌博,要保护环境,不要冲动行事。而谢利至始至终都是一个自律、有原则、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托尼一路上虽然帮托尼挡掉各种麻烦,教谢利吃炸鸡,最后接纳了谢利,让他参与了温暖的圣诞节晚宴,但这不像在成就对方,反而像是施舍,施舍一个无家可归之人,一个孤独之人。

从历史上看,“白人救世主”是好莱坞故事中广泛使用的一个场景:作为一个黑人(或者任何一个有色族裔,参考张艺谋的《长城》),被白人拯救。毫无疑问,绿皮书是一部“白人救世主”为主旋律的电影,电影中处处体现着“种族隔离”政策下的黑人谢利离开了白人托尼就举步维艰,生命受到威胁的场景。虽是对当时黑人社会地位的写实,但也隐含着托尼对于黑人谢利的演奏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离开了托尼谢利绝不可能成功的暗示。

图一 《绿皮书》海报

从电影海报人物的大小和位置暗示,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实际主角是白人司机。光看海报,我以为这是一个“白与黑”联手克服困难的公路片。最吸引人的角色自然是谢利——他身上蕴含了种种矛盾的设定,首先是背景矛盾。在60年代的美国,甚至华盛顿和杰弗逊的庄园还在蓄奴,在《独立宣言》还未发表的情况下,一个黑人音乐家哪来的勇气南下巡演?其次是阶级矛盾,在大部分美国黑人属于底层的情况下,谢利却属于上流阶层。他与同族有着无法逾越的阶级鸿沟,他将如何思考自我?然后是主仆矛盾,托尼是司机,谢利是雇佣者,他们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然而令我失望的是这些矛盾在电影中被以一种粗浅的方式被表达出来,甚至卡通化,模式化。而剧情上更是逐渐变成托尼带谢利“打通关”。一个爱老婆如命,又痞又靠得住,最后又接纳黑人的白人形象可比一个满脑子“我不够黑,也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优雅却孤独的黑人钢琴家形象讨喜得多。

三、文化流行而歧视仍存在

电影中的谢利由于黑人的身份,不能演奏白人音乐,所以他自我创作。而在影视产业以外,歧视也如影随形地陪伴着黑人,例如文化。所以黑人们也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黑人文化。

在美国的文化产业中,黑人文化无疑是非常流行的。然而黑人文化流行不代表着黑人受到欢迎。这与现实中的美国黑人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当时美国黑人创作的是嘻哈(hiphop)音乐。嘻哈是诞生于美国贫民区街头的一种文化形式,包括说唱(MC)、打碟(DJ)、街舞(B-boying)、涂鸦(Graffitti)等。由白人歌手阿姆(Eminem)等演唱者的传播被白人受众所接受,继而大肆流行,从美国的亚文化发展成为主流文化,如今已彻底全球化。例如横扫格莱美、托尼、奥利弗等剧场大奖的《汉密尔顿》就是一部将嘻哈与经典音乐剧元素结合的音乐剧。很难相信有人能在白宫表演嘻哈,还用嘻哈讲述美国国父的故事。《汉密尔顿》俨然是一部美版嘻哈《建国大业》。但是在听众耳中,白人歌手唱的嘻哈是流行文化,黑人歌手由于此前传唱的嘻哈音乐歌词过于低俗,大众对其的印象依旧是劣等文化。白人嘻哈歌手能登大雅之堂而黑人嘻哈歌手被污名化,这属实是一种文化上的种族歧视。

四、结语

从《绿皮书》不仅可以看出60年代美国黑人生活的艰难,更能看出当下社会美国黑人所受的歧视与偏见。由于“政治正确”的存在,现在大部分对黑人明面上的歧视被转移到了地下。遭受着“隐形歧视”的黑人依旧难找工作,犯罪率居高不下。由于犯罪率居高不下,美国黑人又被污名化,新的污名化造成了新的“隐形歧视”,最终成了一个闭合的环,使得美国黑人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猜你喜欢
美国黑人绿皮书阿甘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与孤独作战 喝一碗《绿皮书》煲的“鸡汤”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THE JAZZ AGE
先有美丽心灵,才有美丽人生
英文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空间理论视阈下电影《绿皮书》中的男性成长研究
夜半花
像命中注定,唐和托尼同年去世,才有了《绿皮书》
成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浅析《阿甘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