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和
蒙古族,1958年出生,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人,中共党员,1976年服兵役,1981年后在土默特右旗供销社所属公司任经理、书记,2000年考取律师资格,善旅游好写作,近年来开展清代地方蒙古史研讨,有数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三十余万字文稿在报刊和全国各网络发表。
果香飘满大雁滩
农历六月,正值瓜果飘香的时节。
我随包头市文联一行四十余人来到大青山下水涧沟门的大雁滩景区采风。
“水涧沟,又名苏尔哲河,位于县城北十五里,源于霍统图,流长六十里。”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萨拉齐县志》对水涧沟的描述,其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扩张,现在的萨拉齐与水涧沟门早已融为一体,过去相距十五里的说法已成为历史。在大青山之阳,水涧沟口以东一线有西湾、东湾、后湾和庙湾几个村子,像珍珠般地撒落在平原上。在水涧沟门的这几个“湾”之间,有块曾经的万亩雁栖之地,经过近年来的“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经济模式,开发打造成了集休闲观光和农家采摘为一体的大雁滩文化旅游品牌。随着大雁滩文化旅游品牌的不断拓展提升,当地居民改变了传统的思维和生产生活方式。他们以新兴的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引领电商实现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的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模式。随着政府不断引导推进大雁滩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居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快速上升,使当地居民搭上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使大雁滩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当地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支柱产业。
水涧沟门一带因水资源富积、土地肥沃、经济结构多样化而闻名塞外,始于明朝中后期,在阿拉坦汗板升文化的影响下,使这一带较早成为土默川地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碰撞融合的纽带,是土默川地区农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水涧沟有甘泉源于深山,有涓涓溪水长流,润泽田土富甲一方。但逢雨季若遇有暴雨,往往有洪水顺沟壑出水涧沟门直泻土默川下游沃野。解放后,当地群众兴建水库调节水量,合理灌溉农田,不仅保证了当地农田旱涝保收,而且还在青山幽谷出现了“飞流三百尺,高峡出平湖”的壮美景观,为拓展大雁滩景区的文化旅游建设,创造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和优美的自然资源。
水涧沟门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这里曾有古人类的石器出土,也有阴山岩画的发现,这里有赵长城峰燧遗址,还有清代古庙、民居和水磨的历史遗存,这里有民主革命先驱经权和黄埔英杰云耀先的传奇人生故事,这里人杰地灵瓜果飘香……
水涧沟门的花果
谁都知道水涧沟门是花果之乡,但最有名的莫过于这里的金杏了,时下虽已过了金杏的采摘季节,但一些有关金杏的传说将尘封已久的往事勾沉。当年闫都督的晋军进攻包头城,在大树湾渡河时,不慎将随军的醋坛坛全部摔烂导致醋洒黄河,使食醋成瘾的官兵一时没有了醋吃,部队瞬间失去了战斗力。当部队来到包头城下,只见晋军一枪未放就向萨拉齐县城以北十五里的水涧沟门奔驰而去。原来时至农历五月底,正值水涧沟门的大杏成熟之季,这消息被晋军获悉后,食醋成瘾的晋军在没办法的情况下,突发奇想用酸甜适中的金杏替代老陈醋,就这样水涧沟门的大杏在过了晋军的酸瘾的同时,也解除了包头的围城之危。后来当地群众为了纪念“水涧沟金杏”的神奇妙用,广种大杏,使大青山百里之阳,成为驰名天下的金杏之乡。这尽管是传说中的幽默戏说,但不谓也是对水涧沟门大金杏品质的赞美和张扬。近年来水涧沟门的金杏通过品质改良优选,以其酸甜适中,味香色美,品质优良而名扬四海,成为馈赠亲朋的适时佳品。随着金杏的大面积种植,网商引领销售已成为主流,现在水涧沟门的水果从夏到秋收获满满,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建设、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文化名片。
水涧沟门的老物件
东出大雁滩采摘区便是水涧沟门的东湾村,东湾村的村南、村西、村北长满林木,尤以果树等经济林最多,村东与高速公路萨拉齐出口引道相连,另有“村村通”公路四通八达。近年来,经过地方政府美丽乡村建设使东湾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现在村里最为醒目的不是新房子,而是那些饱含风霜的老房子和房子里陈列的那些老物件。
前些时我应东湾村好友贾四建弟邀约到大雁滩采摘,金杏虽然适时鲜美,但最能吸引我的还是他父亲贾吉鼠的那处老房子和陈列在老房子里的那几件老物件。谈话间我得知贾老今年81岁,他的脸上刻满了乡愁的记忆。他说:“现在这处房子是1964年建的,算不上老房子,前些年拆除的那处房子才是老房子,那是我的爷爷的爷爷盖的。”话语中他不免流露出对先祖的遗产的保护产生怀念和内疚。是呀,按此推断这老房子少也有160年的历史,大约在清代咸丰初年所建。我看着挂在墙壁上的两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风景画,画面风景是“延安宝塔”和“南湖红船”,这些代表时代特征的风景画距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虽然色彩早已不再艳丽夺目,但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这两幅画无疑是最负有时代感情色彩的老物件,它让我们想起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正当我看着这两幅画入神的时候,老人从镜子的后面拿出一个宝贝来给我看,这是一个铜铸的四周光滑圆溜的香炉。老人指着香炉说:“这个香炉是我们的祖先走西口时带来的,比那个拆除了的老房子还要早几十年。”我端详着这个曾经伴随贾氏先人一同走西口来到土默川的香炉,是这个香炉护佑他们历代族人繁衍生息平安吉祥。从这个香炉试图联想到当年大批晋陕移民走西口的艰辛,他们为土默川的发展与繁荣带来了劳动力,带来了农耕的先进技术和农作物种子,他们接受当地蒙古族人的包容和博大胸怀,和蒙古族居民共同创造了土默川的西口文化。
水涧沟门的老房子
近来,政府将水涧沟门西湾村修复辟为古文化商业街,沿街商贾林立,店面统一修复仿清代建筑,沿街有多尊姿态各异形象逼真的青铜塑像,这些仿青铜雕塑和古朴的街市融为一体,不免使游客回到历史的从前。
在古文化街的北段,较惹眼的莫过于是沟门供销合作社的老房子了,最醒目的要数挂在正面的毛主席像和刻在两侧的大幅毛主席语录。现在的供销社虽然也挂着牌匾,但与当年的供销合作社的意义各不相同。萨拉齐县供销合作社成立于1949年10月10日,是萨拉齐县成立最早的机关单位。1949年9月下旬,萨拉齐县供销合作社首任主任曹万瑞在县长的带领下,一行二十多人从丰镇县出发进驻萨拉齊接管了旧政权。曹万瑞那时虽是供销合作社的主任,但他配戴手枪好不威武。那时全县仅有供销社和财粮科两个机关,供销社的职权大得很。供销社不仅是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的桥梁和纽带,同时还承担着对工商业者的改造、工商业市场管理的重要任务。曹万瑞是河北平山游击队里的老三八,其作风严谨,办事果断。在他的引领下,在这一时期有为数不少的河北平山籍人来到萨拉齐县供销社工作,其中有好多人成为萨拉齐县商业系统的骨干。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供销合作社几经改革,过去的功能全部不复存在,现在仅是名同,从性质上却发生了根本变化。看着当年供销社这些老房子的模样,不由地想起了当年的往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杨明祥从兰州军区转业到沟门供销社任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杨明祥是当地威俊村人,1946年秋,晋绥解放军围打包头城时路经威俊村,年仅十六岁的的杨明祥给部队溜马割草,在部队撤离时他干脆跟着部队当了兵,先后参加了大荔宜川和兰州战役,参加了青海和肃北剿匪,全程参加了西北的解放战争以及剿匪肃特战斗。上世纪七十年代官至营级的杨明祥从兰州军区转业回到家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杨明祥转业后被分配到沟门供销社任党支部书记,老杨到任后不嫌弃官职的大小,一心想着为人民服务。他从打击投机倒把整顿市场秩序入手,他每天中午不午休,专对收鸡蛋的小贩进行打击,确保农村土特产品市场的稳定性。那时的人就是这样的忠诚,就是有这么一批忠实于党和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员,他们不谋私利,更不懂得什么是贪腐,只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捍卫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权。
年华似流水,老房子依然如故,这些老共产党员的故事代代相传,永远激励着每个共产党员遵纪守法、不忘初心、廉洁奉公、当好人民的公仆。
瓜香鱼跃后荒地
瓜香
26日下午4时气温依然炎热,地面气温高达33摄氏度,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采风,俨然是对作家们体质的考验和意志的磨练。大巴车大约行走了40分钟后在萨凉公路收费站缓缓地停下,这时不知是谁惊讶地在说:“这年头怎还有收费站!”话音间似乎在质询这些社会现象,因为中央早有文件勒令取缔低等级公路收费站,这个收费站可能应该在取缔之列。
“这条路是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待合同期满后收费站自动取缔。”坐在大巴里的土右旗文联主席周涛向大家解释道。
大巴车来到后荒地村的瓜果蔬菜基地时已是下午五时,气温略有下降。因瓜棚彼此相连一眼望不到边,时下正值香瓜成熟季,整个农田的瓜香味伴着热浪扑面而来,作家们一时顾不及体面,大家在瓜农的招呼下开心地边吃边聊起了天来。孙彬说我曾经在土右旗插队下乡,那时生产队也种瓜;刘永忠说我的爷爷走西口来到萨拉齐县葫芦头,后来又去了后山;曲小红说我妈的老家就在土默川,我也算半个土右旗人;其实我们的祖辈们,有哪一位不是带着泥土的芬芳从农村的田间地头走出来的呢!
我们跟着村长走在瓜蔬大棚的通道上,他指着大棚向我们介绍,这些瓜蔬大棚是政府的贴息扶贫项目,几年前政府号召当地群众充分利用当地优质地下水资源的优势,引进外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机制,大面积种植时令瓜果蔬菜,经过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后荒地的香瓜等产品因其甘甜适时品质好,而远销呼、包、鄂以及萨拉齐、薛家湾等大中小城市,使后荒地的香瓜成了名副其实的品牌产品,也通过这项惠及民生的设施农业工程,使老百姓分享到了科技兴农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
经营瓜蔬大棚的大多是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以科技引领生产,把电商用到田间地头,实现产销一体化的农业合作社模式。瓜农们开心地招呼着到访者,让大家品食他的香瓜和西瓜,分享他们丰产增收的喜悦。他们耐心地向作家们讲述有关设施农业方面的知识,毫不保留地回答了有关技术方面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经营,使大批新型城乡有识之士成为劳动主体,他们用较高的价位从分散的农民手中集中成批量流转承包经营土地,然后再雇佣当地闲散劳动力劳动,这种双边互利的产业转形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日趋向规模化发展。
鱼跃
在离瓜蔬基地不远处,有一条沉睡了160余年的黄河故道,当年黄河在此由西向东奔流而去,成为土默特与准格尔两旗的界河。也正是这条大河自清代以来多次改道,致使土默特与准格尔两旗界线不明,并诱发两旗长时间领地诉争。介于土默特地方先于放垦,准格尔河套川地区的农业于道光初年初见端倪。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开始,有村民姚大匡和赵二侉子、王来喜子等人在将军尧地区的阿迪斯库伦(现阿家素圐圙)利用黄河支流筑坝蓄水养鱼。这是准格尔地方最早的有关人工养鱼的文字记载,这些史实在见证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同时,也见证了河套川地区历史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今日黄河故道被改造成百亩鱼塘,是去年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将山东微山湖区的渔民引入后荒地,在荒芜闲置的黄河故道里经过半年多的挖塘蓄水通电建房等基建工程,建成了土右旗首个乌鱼养殖基地。在这百亩鱼塘里只见被分割成若干个小鱼池,在增氧机的作用下水花飞溅浪击彼岸,在炎热的夏季,给鱼池增氧就像给鱼投饵料一样,是人工养殖乌鱼每日必修的功课。烏鳢,又名乌鱼或黑鱼,它适应性强繁殖量大,体态丰腴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是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种。乌鱼能做成许多菜肴,适应炖、蒸、煎、炸、涮等多种烹饪技法,也可以制作鱼肉丸子、鱼肉饺子等多种菜肴,既可做主食也可做辅料,是家庭和饭店最喜欢的鱼类食材。在华东一带有“宁丢爹和娘,不丢乌鱼肠”之说,寓意乌鱼肠更是宴请亲朋好友不可缺少的佳肴。乌鱼是食肉性鱼类,其牙齿锋利品性凶猛,平时喜生活在沿岸泥底水草丛生的浅水区,潜伏在水草中等待时机追捕食物,夜间有时在水的上层游动。平时游动缓慢,在缺氧的水体中能借助鳃上腔的辅助呼吸器,不时将头斜露出水面进行呼吸,乌鱼在离开水体后还能存活相当长的时间。乌鱼在呼包鄂地区早有养殖,尤以准格尔旗小滩村的千亩蒲海子最为著名。十年前,应好友郝春光先生之邀,有幸来到准格尔小滩村千亩蒲海子赏鱼。这里曾是黄河支流,两岸绿树成荫蒲草丛生,一派江南水乡风情。由于海子水深面广且长满蒲草,不便于规模捕捞,只能用地笼子和套子捕捞。故而十斤重的乌鱼极为普遍,因乌鱼肉精刺少,当地人喜欢用乌鱼肉馅包饺子,故有饺子鱼的说法。
我们就要离开后荒地村了,我们看到这条沉睡了百年的黄河故道终于在科技兴农大潮中唤醒,通过招商引资使这里成为土右旗专业乌鱼养殖基地。我们留恋着这里的瓜香鱼跃五谷丰登的美丽乡村,我们期待着后荒地的乌鱼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宴请亲朋好友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我们也预示着后荒地村的乌鱼养殖和香瓜种植一样,成为村民增收致富地方经济发展的名片,成为快速提升地方经济以及文化旅游发展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