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陈佳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成为了一种流行爱好。收藏品的种类有很多,书画、玉器、邮票、根雕、瓷器……小小的门券,也是其中一种。别看门券并非热门收藏品,但这小小的方寸之间,集中了历史、地理、摄影美术、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元素,可谓集之易得,藏之有益。
平江街道香花桥社区的八旬老人潘维基,在数十年里收藏了大量的珍贵门券,并且享受着因为它而带来的乐趣生活。
走进潘维基的家,还没聊上几句,老人就拿出了好几套收集好的门券“专集”。门券种类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全国各地的不同门券数以万计,潘维基则偏向于文学、园林、花卉方面的收藏。
其实严格来说,潘维基收藏的是“三花”,即“火花”“邮花”“门花”,但门券在其中占了绝大多数。仅仅在一套梅兰竹菊为主题的专集里,你就能看到按照四种花整齐排列的门券、邮票等,其中最养眼的是各种花卉展门票,从上世纪末的简单手绘画,到现在的精美设计图,既能欣赏到四大名花的美,也能通过门券的变化感受到时代的变化。
门券作为一种特殊的证券,紧紧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乐趣。它们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风貌、灿烂历史和风土人情,能把最美丽的风光、最辉煌的历史、最精湛的艺术、最杰出的人物凝结其中,并作为一种特殊的宣传媒体,将一个地区的知名度随美丽的小小纸花传遍五湖四海。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今天,门券的艺术形式也从朴素简单到具有现代设计感。
这种变化同样可以在四大园林主题的专集中看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拙政园门票,有着鲜艳的色彩,简单的构图,颐和园同样如此,有些标着几毛钱的价格,透着一种熟悉与亲切。“这些几分钱、几毛钱的门券如今是很难寻了。”潘维基说,“有一些只有在我这儿才能看到。
花卉与园林,只是潘维基所收藏的众多门券种类中的一小部分。门券里既有风景,也有文学。2018年11月,潘维基·红楼“三花”收藏展在平江街道金谷里艺术馆开展。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以自己的“三花”藏品,从各自不同的手法展现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场景和情节,极具观赏价值的。而展出的“三花”系列中就包含了大量北京大观园、南京大观园等三十年前至今不断更新的门券。
拥有如此数量庞大的门券,依靠的是潘维基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很多珍贵的藏品都是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门券收藏尚未红火的时刻收集到的。
潘维基年轻时喜欢旅游,走过了大半个中国。四十多年前,他偶然把家里的景点门券、邮票翻出来看看,觉得蛮有意思,便细细分类踏上了收藏路。
一共收藏了多少门券,他自己也没统计过。仅仅虎丘景区的门券,潘维基就有近50种。而外地的景区门券中,他最为珍视的是位于四川的杜甫草堂门券,也有40种。
潘维基说,收藏门券带来的精神快乐,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用苏州话来说,潘维基老人很“看青”,尽管今年已经82岁,却是60岁的精气神,在他看来,这和时刻享受着收藏的乐趣大有关系。“门券虽小,但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品,充满了艺术力。三十年来,我因为旅游有了门券,也会因为门券而更享受旅游。而且我们同好之间每月一次的收藏活动,经常有外地门券爱好者赶来,互相交流,热闹非凡。这种相聚交流,消除了我退休生活的单调枯燥。除了每月一次活动外,平时还经常约在一起,以券为友,调剂余缺,欢愉不已。由于旅游、集券,我也结交了不少外地朋友,鸿雁传书其乐无穷。”他愉悦地说。小小门券,大大世界,还将继续妆点这位老者与其他收藏者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