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和弦: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航海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12-14 22:49:19武世刚温志红徐海鹰
海交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航海

武世刚 温志红 徐海鹰

2018年8月16-17日,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航专委”)换届会议暨“丝路和弦: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航海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航海博物馆、航专委、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会议共收论文39篇,来自美国、日本与中国各地的航专委委员代表及相关航海历史文化专家学者共计90余名嘉宾出席本次会议。

会议包括航专委换届、主旨发言和分议题讨论等环节。换届工作完成后,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广州大学安乐博(Rober J.Antony)教授、山东大学陈尚胜教授围绕会议主题,分别作了《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亚洲海域》《“三婆”是谁?浅谈曾盛行在南中国海的水神》《唐宋间涉外制度变化与中国海外交通》的主旨发言。

一、主旨发言

海洋是流动贯通的,人类的航海认知、海洋信仰以及涉海交往即在此层面产生并发展,这也提示我们要尽量突破国别、朝代的限制,以全球史的眼光来回视过往。

刘迎胜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亚洲海域》按东亚海域自北而南、延及东南亚与印度洋的顺序,考述了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旧籍中有关亚洲海域的称谓及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海洋地理的认识。文章从西洋世界地理知识传入前后,汉文中“海”与“洋”涵盖海域的大小不同入手,梳理了“大地球形”说自古希腊到伊斯兰世界再自回回人入华的传播过程,但由于该说长期仅为回回学者所知,没有成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南人士人阶层的公共知识,因此大航海时代之前,中国人所接触的大洋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而东大洋相当于今之太平洋,西大洋与南大洋海相当于印度洋。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太平洋海域、东南亚、印度洋海区中与海、洋相关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对其地域指代进行了系统探讨。

安乐博的《“三婆”是谁?浅谈曾盛行在南中国海的水神》,对清人袁永纶《靖海氛记》中所载当时海盗头目之一张保(张保仔、张宝)所供奉神明 “三婆”的信仰情况展开讨论。作者结合田野调查,从广东雷州、钦州到中越边界无数大大小小的沿海村庄和庙宇中查探“三婆”信仰的存在,梳理了“三婆”庙宇的分布及影响,并回答“三婆” 的来历及其信仰来源、哪些人信仰“三婆”及其与沿海社群的关系问题。

陈尚胜的《唐宋间涉外制度变化与中国海外交通》讨论了唐宋之际中国海外交通发展史中所出现的重大变化,同时分析了从唐代的封贡体制主导,演变为宋代的互市体制主导,是由地方涉外权力兴起和地方政权生存竞争问题所促成的,并由宋朝为解决财政不足问题所确立。而互市制度的确立,对于推动宋代海商出海贸易、通过海洋国际贸易所带动的沿海经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以及对造船业和航海业的直接刺激,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因此,亚洲贸易体系的形成,恰恰是朝贡制度受到削弱的结果。唐宋之际涉外制度变化的历史表明,没有允许普通商人参与国际贸易的互市制度,就没有宋朝海外交通的发展。

二、分议题之海上交通与贸易

海上交通与贸易议题内容宽泛,参会专家主要从航路交通考证、港埠贸易与机构制度两大板块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一)航路交通考证

南海航路考证作为海交史的重要研究领域,向来受学者重视。海道之变迁是随着海内外贸易的对象和航海技术水平变化而变化的。清代南海国际帆船海道历经多次变迁。由于南海岛屿命名时代不同,难免出现同名异处、同处异名等现象,各种书籍记载难免相互抵牾。为厘清清代不同时段南海地区国际帆船航道情况,王宏斌的《清代南海国际帆船海道考》利用中英文献资料的比对和初步考释,得出清代中外航海者先后在南海开辟有13条国际帆船海道的结论。王涛的《清中叶英国在珠江口的地图测绘与海上航线》则将航线关注点缩小到珠江口,通过18-19世纪初的西文地图和航海指南,考察了这一时期地图测绘与珠江口海域海上航线的变迁。

针路簿作为后人理解传统船民生活及认识航行经历的重要民间文本资料,同时还是将沿海岛屿及港澳置于更大海域时空中进行探讨的基础性文献,对其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林瀚与薛彦乔立足馆藏资源,就其馆藏20世纪60年代泉州惠安木帆船运输联社下坑运输合作社整理油印的《航海指南》展开研究,分别考证了汕头与山东地区的航线和地名。

北方航线而言,松浦章的《德国占领青岛时期上海与青岛间的航运》利用20世纪初青岛和上海两地发行的报纸中关于轮船航运的时事记载,探明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沿海重要港上海港与青岛港之间的航运情况。杨蕾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日本·天津汽船定期航路》通过对日本主要汽船会社的社史、海运广告及新闻报道等史料的整理,在考察和分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和天津航运发展的同时,对两地之间的轮船(汽船)航线的建立和运行进行了梳理。

周运中的《硫磺与六朝道士记载的台湾航路》基于道教典籍中的航海史料,考证了六朝时期台湾相对于江南的航路以及当地潮汐,认为道士往来台湾主要是为了获得台湾盛产的硫磺。而孙吴在浙南、闽北建立很多造船厂,主要是为了开拓海外贸易,尤其是与台湾的贸易。

(二)港埠贸易与机构制度

在近代港埠中,上海港因其当下在国内以及国际上的地位而备受研究者关注,港史与相关江南史方面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戴鞍钢的《唐宋青龙港与明清上海港》从考古现状切入,讨论了唐宋青龙港与明清上海港之间的联系及其与江南经济社会的演进关系。文章指出,明清上海港在江南诸港口中脱颖而出,既得力于其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优势,也是当时人们努力改造其作为内河性海港诸多先天不足的结果。唐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从中原南移至江南,这为上海港的崛起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元朝尤其是元时泉州海外交往曾备受海交史研究学者关注。关于元朝与马八儿关系问题,前人在人、物往来及航线问题上多有考证论述。肖彩雅的《元朝与马八儿国的一二事及其与泉州的关系》以元时尤永贤出使马八儿的确切时间及马速忽、阿里赍钞千锭往马八儿国为切入点,探讨元朝处于贸易中转站地位的马八儿国与泉州的关系,以及当时泉州成为南印度人(包括马八儿国人)重要活动中心的情况。

贸易往来中,丝绸、瓷器、茶叶向来是海贸出口的大宗,与之相关的贸易往来及文化交流亦相应成为海交史研究的重点。日本关西大学赵思倩的《19世纪英国“高仿绿茶”初探——以 Robert Fortune 的调查报告为中心》即以销往英国的绿茶为探究对象,结合东印度公司派出的Robert Fortune的调查记录及同一时期英国的相关文献记载,分析探讨19世纪中期英国的茶贸市场及“高仿绿茶”染色问题。

与赵思倩选题不同,吴征涛的《20世纪初上海的木炭消费与对外出口状况》则以较少受关注的木炭出口为切入点,依据东亚同文会的《支那经济全书》中对上海地区木炭使用状况的调查、日本外务省通商局编纂的《通商汇纂》《通商公报》等史料,以及中国史料,探讨了近代上海的木炭消费与对外出口情况。该选题揭开了海上贸易交往研究新领域。

在机构制度方面,宋代海外贸易较之前代有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市舶司的设立,相对于广南、福建、两浙三路市舶司及市舶贸易的研究,北宋时北方唯一的市舶司——京东东路(密州)市舶司的关注则要稍显逊色。陈少丰的《范锷奏议与密州市舶司的设立》在前人的基础上,以有关密州市舶司的两份奏议为主线,对密州市舶司的若干细节问题做了补充探讨。文章认为,密州港具有明显的转口贸易功能,密州市舶司的设立是北方沿海及腹地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南方海外贸易及近海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开拓新市场的结果。其设立受到熙丰变法因素和国防经济因素的影响,也与官员范锷灵活的奏请密切相关。

元代负责广州路附近采珠的国家机构是提举司,多称为广州采珠提举司。该机构并非常设机构,时废时兴。学界关于此采珠提举司的兴废沿革,仅见于论述明清时期采珠行为的背景介绍且有所疏漏。翁沈君的《元代广州路采珠提举司沿革小考:兼对<元史·张珪传>点校献疑一则》以泰定元年张珪的奏议为线索,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对前后四次兴废沿革进行了梳理,并对《元史·张珪传》的一处点校问题献疑。

“郡县安南”与“宣慰旧港”是明初永乐时期对外交往的两大重要事件。两者地域同在南海地区,开始设置时间相近,分别从陆上和海上体现了明朝治理南海地区政策的变化。苏月秋的《“郡县安南”与“宣慰旧港”:明初治理南海地区的两种模式》通过对“郡县安南”与“宣慰旧港”两个事件的还原,比较明朝在海外设置郡县与宣慰司的治理机制,探讨明成祖朱棣处理南海地区宗藩关系和华夷关系的两种不同模式。

三、分议题之航海技术与文献

在中国历史的传统叙事中,技术以灵巧、奇巧、实用为特性,史书能在多大程度上承载技术原貌是个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问题。在航海有关的船史航技中,船史更多被作为航海技术的代名词而受到学者较多关注。

明代文献中称元明时期一种海运船为“遮洋船”,其后明代海运一度以此为名。陈晓珊的《从明代遮洋船形制看中国古代战舰防御设施的发展》认为遮洋船由船上的遮洋设备得名,从相关记载来看,“遮洋”是舷墙一类防护设备,用竹木制成,有航行防水和战斗防御作用,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坚固度。福船等南方海船上常有类似设备,它应当是古代楼船一类战船防御设备在明代的体现。

就帆船属具而言,风帆、舵、桨、橹的历史多受关注。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风帆出现的年代,要比古埃及(埃及史前涅伽达时期,3100 BC)晚约1500年甚至于更多。近年西方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风帆出现的时间可上溯至5500-5000 BC(美索不达米亚史前欧贝德时期);国内方面,2002年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距今8000年-7000年的与舟船文化相关的一系列文物。周海斌的《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风帆——跨湖桥遗址 T0512⑤A:10 陶器纹饰图案及编织物研究暨关联研究》对跨湖桥遗址出土陶器纹饰拓片图案及编织物进行了研究,提出中国风帆出现的年代可上溯至距今8000年-7000年(6000-5000 BC)的跨湖桥文化时期,并认为跨湖桥文化先民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在舟船上使用风帆的人类。

在古代造船厂中,南京宝船厂因与郑和下西洋密切相关而受到学术界更多的关注。从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南京下关国际航运中心项目基坑施工时相继出土大量船用构件、造船工具、造船工匠日用品、兵器等,这一地区正是古代龙江船厂遗址范围之内。郑自海、郑宽涛的《从南京“龙江船厂”遗址新出土大铁锚浅谈古代海船碇泊工具》以船锚为中心,对我国古代海船碇泊工具进行了梳理。与之相关的是,顾苏宁、王艺的《龙江船厂与“宝船厂”关系考辨》则以古船厂关系探究为导向,从地理位置、“宝船厂”的厂名、《龙江船厂志·官司志》船厂岗位设置以及龙江船厂租佃面积四个方面来考辨梳理龙江船厂与“宝船厂”的关系。

系列海关档案史料的出版,为相关研究带来了蓬勃新象。赵莉的《中国舟船船模与早期博览会考略(1873-1905)——以哈佛大学图书馆未刊旧海关资料为中心》对海关史料中记载自1873年至1905年晚清海关承办参加国际博览会的船模进行了梳理,研究显示,至少有来自中国沿海地区约510艘次中国舟船船模先后参展了8届国际博览会。这种持续且成系列的参展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与当时国际博览会的展品主题分类、晚清海关展品征集模式密切相关。单丽的《近代中国沿海灯船的变迁:以牛庄灯船为中心》亦以海关史料为基础,以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牛庄灯船为考察中心,在考述牛庄灯船建置始末等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近代中国沿海灯船的变迁。姚永超的《百年前的洋山及舟山北片岛屿的交通环境——1921 年中国旧海关绘刊“杭州湾及其入口航道图”解读》则对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收藏的1921年中国旧海关绘刊“杭州湾及其入口航道图”残海图进行探究。研究认为,从地图学术史角度而言,这是一幅具有向近代技术化、民族化过渡的痕迹明显的航道图,价值特殊;从图幅内容来看,它反映出20世纪20年代舟山北片群岛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面貌。

在航海过程中,与舟人航海技艺密切相关的,有罗盘、海图与针簿。我国古代航海家使用航海罗盘导航过程中,除了记载针位等导航要素的针路簿外,还存在着一种称作“山形水势图”的航海图。章巽《古航海图考释》的出版,让山形水势图首次面世;其后美国耶鲁大学发现了另一套山形水势图,这种中国航海独有的航海图始为人所知,但对它在航海中的作用还有待新资料的发现。刘义杰的《<海交馆山形水势图>简述》以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海交馆)收藏的一套山形水势图为解读对象,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三套山形水势图,并通过对现存三套山形水势图的比较,指出这三套航海图虽有不同的特点,但都是我国古代航海家使用的航海图。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中,中国大陆学者大多关注从南中国海出发到印度洋乃至大西洋的航线,相对而言,东海与南海之间较大的跨海航行和交流,尤其是通过中国周边国家航海活动来探讨深海与浅海航行的关系比较少见。刘永连、冉晓旭的《从朝鲜汉文文献看东海与南海区域之间的沟通》就所搜集到的朝鲜半岛汉文典籍,初步探讨了东海与南海两大海域之间的沟通问题。

四、分议题之海洋文化与社会

与既往研究相比,海洋文化与社会史选题更加新颖、研究视角也更多元,这使得相关研究呈现出更为丰富且细腻的一面。

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杭行的《“龙飞”纪年与海外华人社会政治认同的变迁》探讨了龙飞纪年习俗在中国的起源以及其在十七、十八世纪海内外华人社会中的发展。作者通过对中国东南沿岸以及马六甲、越南舖宪与河仙等地带有龙飞纪年的文本和碑文的实地考察,并与文献资料进行对照,分析了龙飞概念在不同时代的内涵与政治色彩的衍变。

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日本书法乃至书论深受中国影响。曹悦的《清代篆书书论对江户时期日本篆书书论的影响》以江户时代较有名的书家松下乌石以及历史记载很少的城户桓为例,从理论方面分别对其代表书论《书法群碎》和《书谭》进行分析,并将文章内容逐字逐句在中国文献资料中进行查找比对,探究其对中国文献的引用情况,以此来看江户时期对于中国篆书书法理论的接受情况。

与走出去相对应的是引进来。何娟娟的《浅析清末中国引进日本版纸币的背景》具体分析了清末币制改革时期,湖北、山东、湖南、直隶、广东、广西等省份引进日本版纸币的过程,并探讨了日本版纸币的引进背景。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海洋文化所扮演的角色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宁波、刘彩婷的《海洋文化:人类文明加速发展的内在根本动力》对海洋文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阐释。陈晔、李晓雪的《上海地名中的航运文化元素》则立足上海,对上海地名累积的航运文化要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周雷的《海之南与东海以东:海洋人类学视角的中国和世界》则集个人学术成长不同阶段累积的各方面史料,试图采取从海洋看向大陆这样一种不同的视角,为重新修补中国的海洋视角和海洋未来全球治理提供建议。

对中国倭患问题的研究,以往学者多集中关注明代嘉靖大倭患,但对元代倭寇问题却关注不多。马光的《开海贸易、自然灾害与气候变迁——元代倭寇在中国沿海活动新探》在常规探寻的基础上切入气候的视角,分析了元代倭寇在中国沿海活动的成因。

李玉尚的《清代督抚渔汛研究》以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督抚渔汛朱批、录副奏折为基础,梳理了1736-1851年督抚渔汛制度发展变迁,并以此透视中国海疆和海洋渔业开发史,以及清代历史的一些侧面。

在海运过程中,与之相关的形形色色的涉海人群乃至个人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元代漕运对当时社会生活尤其是所涉人群影响非常之深远。陈波的《赵孟頫与宋元之际浙西航海家族的交游——从常熟印氏家族说起》探讨元代海运促生的海运船户这一新富阶层,在赵孟頫的艺术生涯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赵的早期仕宦经历则为赞助人的登仕之途助添臂力。及至清代,漕运依然断续进行。潘君祥的《魏源对1826年漕粮海运活动的参与和贡献》分析了清道光年间漕粮海运情况以及魏源在当中所做的重要贡献。黄忠鑫的《清代闽浙沿海航线上的木材商人》以两浙木商会馆留存的数通碑刻为中心,讨论两浙木材贸易商人与牙人、水手、官员等人群间的互动,及其对福州木材贸易市场秩序的影响等问题。徐文彬的《晚清闽南慈善家群体的兴起——以林瑞岗为分析中心》利用碑刻、族谱、文集、近代报刊等各种史料,结合时代背景,以跨区域视角,对具有承前启后重要地位的晚清闽南著名慈善家林瑞岗的生平加以考察。

在包括海洋史在内的历史研究中,文献史料是学者探寻过往的重要途径,同时考古资料也是另一重要渠道。翟杨、赵荦的《上海近年来水下考古工作的进展与收获》对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近年来所进行的水下考古工作进行了梳理介绍与经验总结,为我们了解上海水下考古工作的近况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信息。

闭幕式上,河北师范大学王宏斌教授作学术总结发言。王教授全面总结了本次学术会议取得的丰硕成果,对各个分论坛学者的学术交流及研讨亮点进行了精彩点评。本次大会将海洋史宏观与微观层面的研究相结合,聚焦于海洋文化、海船建造、导航及航线等学术前沿问题,体现出资料新颖、国际化视野及跨学科研究特色,特别是舟船港航等航海类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高级船长们的与会研讨,拓展了航海历史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参会人员的年轻化,也体现了近年海洋史研究阵地的转移以及学术梯队的成长。

猜你喜欢
航海
指南针与航海
军事文摘(2023年2期)2023-02-17 09:22:50
大航海——从星盘到象限仪
中国航海学会助力航海科技自立自强
水上消防(2022年1期)2022-06-16 08:07:30
国内首个“红色航海”主题 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启航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24 15:29:42
大航海争霸
古代航海有多牛
航海博物馆
航海大冒险
幼儿画刊(2017年2期)2017-03-20 15:51:57
航海时代
风采童装(2016年7期)2016-09-21 11:15:10
和哥伦布一起去航海
小学时代(2016年31期)2016-02-24 0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