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2019-12-14 16:46吴少华
非遗传承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传统节日技艺

吴少华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新课题。这个课题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

什么是精神家园?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简而言之,也就是我们文化自信赖以生存的环境。精神家园的筑起,有物质文化的,但更多的是非物质文化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数千年历史风云,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就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文化,以及由这个文化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但我们也不难看到,随着社会飞速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互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威胁。

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是2006年6月8日,为了响应和宣传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上海市收藏协会在市文广局和黄浦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以极短的时间组织了2006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民间收藏展。6月8日下午,这个展览在三山会馆开幕,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个集聚了70余项民间收藏的展览,不仅是上海首个非遗展览,也是我国首次非遗收藏展。因为组织策划了这个活动,本人从此也与非遗保护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这点毋庸置疑。但同时也不可否认,非遗保护中还有很多的担忧。譬如传统节日的“空壳化”,从端午的粽子到中秋的月饼,现在所有的传统节日几乎都成了美食节,而核心的文化内涵被遗忘了,传承千年的传统与我们渐行渐远。还譬如传统技艺机械化,手指上的工艺被越来越发达的机械与现代工艺代替,什么雕刻机、拷贝机、电脑化、智能化,传统技艺逐渐流失,传统的手艺面临着断层的威胁。再譬如非遗项目泛滥化。我们对非遗的认知,有着非常规范与明确的标准,其中最本质的一条是,它必须传承有序,并有年代积累。但现在因为非遗成了“香饽饽”,一些分明是当下的文创产品,却偏偏要挤进“非遗”行列。这种泛滥的后果是导致非遗的异化。

我们应该看到,现在非遗保护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但从当下人类文化传统的生存角度讲,我们的非遗保护工作才刚刚开始。非遗保护不仅是保护单位与传承人的任务,更应该成为我们广大市民的一种自觉行动,要让全社会都来关注,都来参与。因为我国非遗项目折射出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方式、想象力与创造力,事关我们每一位华夏子孙。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只有我们大家共同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传统节日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失乐园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