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薇
(315700 象山县人民检察院 浙江 宁波)
近年来,“互联网+食品”经济迅速发展,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4500万人经常性通过电商平台购买食品。2015年,我国的网络零售交易额高达3.88万亿元。2018年,仅生鲜食品市场预计将达1500多亿元。网络食品餐饮交易迅猛发展。这也为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我国从2015年《食品安全法》、2016年《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到2018年《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案》,对网络食品交易权利义务、安全监管责任等做了明确规定,但还是存在诸如入网餐饮经营者资质不全、第三方平台监管不严、行政管控不力等问题,导致网络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本文将从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现状、规制举措等展开讨论。
入网餐饮经营者是指在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登记注册,从事网络餐饮服务的提供者。《食品安全法》《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中规定:从事入网餐饮服务,应当具有实体经营门店并依法取得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并根据执照载明的经营项目等从事经营活动,不得超范围经营。经调研,对N县400余家网络餐饮经营者进行抽样调查,发现证照未备注“网络订餐”经营项目、无实体经营店铺、无证经营、未及时更新公示信息或虚假公示信息等问题商家76家。由此发现网络经营资质不全,且类型多样,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隐患。
第三方平台是指提供餐饮服务的网络交易平台,其责任包括对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审查登记、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制止及报告、严重违法行为平台服务停止、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理等。作为第一道关口,其对保障网络食品安全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但第三方平台经营商,一味注重快速发展,存在不全面审查、未积极履行等问题。如N县第三方平台代理商对县域入驻商家使用过期证件、冒用证件、无实体经营店等现象,未尽到审查把关、违法行为制止等监管义务,成为导致网络餐饮食品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
现行我国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实行。实务中,N县市场监管部门以“书面审查”的方式对食品经营主体颁发证照,即只要书面申请材料真实齐全,即可颁发执照。缺少“实地审查”而导致无实体经营店等问题。同时《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求,从事网络订餐服务的餐饮单位其经营范围必须注明“网络订餐”,但N县2018年1月1日前发证的360家未在许可证上备注“网络订餐”,占全县网络食品经营商总数的48%。由此可见,行政监管部门网络食品经营者的市场准入上把关不严。
经调查发现县域756家入网餐饮经营者,除大中型餐饮企业,多数为“三小一摊”,呈现生产场地小、从业人员健康证明过期、经营场所不固定、环境卫生不佳、清洁措施不齐等问题,而这些多、小、散等特征,无形中为食品生产卫生安全监管带来难度。而食品配送环节中,如骑手健康卫生状况,特殊天气对食品的卫生处置情况,以及配送箱清洁情况等,都是容易造成病毒交叉感染的重要因素。而主体监管部门,往往对这两项重要环节,未建立起常态化的监督管理机制,且由于骑手用工模式存在直接用工型、劳务派遣型、第三方用工型等,存在监督主体责任不清等问题。由此可见,网络食品在生产、配送等环节监管较为薄弱,甚至存在监管盲区。
首先要把好行政许可关。严格落实相关法律规定,实行“书面+实地”审查方式,实化营业执照、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等执照颁发手续。其次要建立线上线下并查、日常规范检查、随机抽样检查等机制,全程、动态掌握网络餐饮经营者情况,保证其所供食品安全卫生。最后要加强对第三方平台的监督,通过约谈、责令整改、联合协作等方式,从严整治网络餐饮经营者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网络第三方交易平台,负有主体监管责任。一是要严格准入。安排专门部分负责高标准的资质审查,实行实名制管理,完善监管和备案机制。二是要定期审查。建立信用等级测评制度,由专人定期检查,如“首席食品安全官”等,实时检测信息公示、食品安全等问题。三是实现数据共享。第三方平台要与市场监管部门建立数据互联互通,多角度多层面监督网络食品交易市场。
网络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全民参与,尤其是对市场准入、食品生产、食品配送等重要环节监督。一是建立网络订餐“阳光厨房”,实现消费者在网络点餐时就能即时看到厨房制作过程。二是建立定期消毒维护工作,开展配送人员情洁消毒培新,做好人体及配送箱消毒措施。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拓宽维权渠道,保证自身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网络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对其执行监管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当前的网络食品安全监管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入网经营者资质不全、监管主体管控不力等,因此需要进行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规制,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促进行业良性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