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思维特征

2019-12-14 12:52孙洲
桂海论丛 2019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

□ 孙洲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关键字: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哲学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对意识形态工作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精辟的“顶层设计式”的阐述,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原则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鞭辟入里、高屋建瓴的新解答。当前学界主要聚焦于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内在体系及其内涵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关于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思维特征研究还相对较少。实际上,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中贯穿着深邃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彰显出习近平深厚的哲学基础。对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中所蕴含的思维特征进行科学总结和归纳分析,对于在新时代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深入开展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战略思维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指考察问题、观察事物能够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拥有从长远目光、宏观视野与总体方向上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思维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非常重视从战略层面思考和谋划意识形态工作问题,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意识形态发展大势。

早在2003年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习近平就明确提出各级党政领导要善于站在战略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1]。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国家和政党中具有根本性的大问题,战略上判断是否准确、谋划是否科学、能否赢得主动,关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和前途命运。“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是要学习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2]9习近平评价邓小平同志思想敏锐、目光远大,善于站在国内国际大局的高度审视中国的发展,善于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置于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善于以抓住关键、纲举目张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来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善于在解决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要学习邓小平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2]62。习近平将这一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出强烈的战略思维和高瞻远瞩的眼界目光,主要表现在创造性地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定位、战略主题和战略目标这三个方面。

一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理论高度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重要的战略定位,突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地位。习近平强调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153一方面,经济建设是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始终牢牢坚持的工作中心和重心,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要义,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包括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根本要求,我们不能让意识形态工作脱离经济中心工作之外。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作为为统治阶级谋求和维护政治统治、为社会生活实现整体性牵引和规范、为个人和集体提供精神与价值支撑的观念表达,能否做好意识形态这项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事关经济建设这一党的总体工作中最具中心性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同样也不能因为中心工作的开展而忽视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同步发力。习近平深刻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3]153

二是习近平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就是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不动摇的战略主题。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两个巩固的任务,“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153强调无论国情、世情、党情如何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的根本任务和战略主题是不可能也不能够变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4]8;“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4]9;“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5]23。可见,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灵魂和要旨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这也是习近平立足于时代和历史的立场下所明确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主题。

三是习近平指明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目标不仅要维护和提升国内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更要争取和建构在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当今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经济全球化、文化思潮多元化时代,意识形态的博弈、对抗、竞争和激荡成为国家间力量比拼和较量中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人类进入到了“意识形态的喧嚣时代”。由此,意识形态的工作必须更加与时俱进,立足于全球目光、世界视野、时代特征,提出适应国际局势新变化的战略目标。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彻底回应了这一时代问题。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3]155。要消除世界对于中国的错误认知,也要让受众了解多元的世界。我们要宣传阐释好中国特色,讲清楚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打通融合中外贯通世界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全球范围内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3]156,从而能够在国际舆论场中听清中国的声音、听到中国的故事、听懂中国的理念,提升起中国话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此外,习近平还在超越西方普世价值、对抗思维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与世界理念,深刻彰显出了谋求中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战略目标。诚如张志丹教授所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中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夯实了思想基础、指明了航向,中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提升由此进入了新时代。”[6]

二、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维方式。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7]395我们要想“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7]398。习近平历来重视对辩证思维的坚持和运用,反复强调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充分运用辩证方法,既要在对立中把握住统一,也要于统一中把握住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性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不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习近平围绕着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的论述,深刻诠释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展现出了炉火纯青的辩证法造诣。

第一,要讲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是相互对立的两个侧面的交融体,事物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中实现着不断的运动和发展。因而,我们认识事物分析解决问题要立足于矛盾的观点,既能知其正面,又能知其反面;既能知其现在,又能知其未来;既能知其主流,又能知其支流,坚决克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形而上学片面性。习近平对待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问题,就时刻保持着这种“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他在谈及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问题时,一方面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5]4。可以看到,我们的主旋律在意识形态阵地更加响亮,我们的正能量在社会领域传播的更加强劲,我们的文化自信在世界的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加巩固强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和信仰度也随之大大提高。但是,如果只看到成就和有利的一面,无视困难和阻碍的另一面,就会盲目乐观骄傲自满,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被眼前的成绩绊住脚步。因此,习近平要求我们必须在充满自信的同时,保持忧患意识,能够清醒地看到我们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实际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亟待改进的地方。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5]9,“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4]10可见,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机遇与危机并存、成就与困难共生。由此,习近平强调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有清醒的头脑、保持忧患的意识、具备底线思维,正视意识形态工作的严峻形势,敢于战斗、勇于亮剑,唯有直面现实情势,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要讲“重点论”,分清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两点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全面、统筹兼顾、顾此及彼,既要看到主流,也要看到支流。而重点论则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事物和问题的重点和主流,反对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均衡论。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就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2]10我们既要注重两点论思维下的总体谋划,又要注重重点论思维下牵住“牛鼻子”。具体到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始终贯彻着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如在论及意识形态工作和经济建设工作辩证关系时,习近平从两点论出发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和经济工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向,同时习近平深刻指出了经济建设工作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从根本上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8]可以说,没有殷实的物质基础和利益满足,那就无法谈什么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和信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9]154毫无疑问,没有物质上的保证前提,精神上的解放和发展只会是“黄粱美梦”。在意识形态工作和经济工作中,我们不能忽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但经济工作依然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工作的主流和重点。因此,习近平强调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变、以发展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第一要义,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藩篱,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诉求。可以看出,习近平对辩证思维方式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高度,真正从理论上把握住了两点论和重点论辩证统一的思维真谛。

三、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历史思维

恩格斯在其撰写的《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中指出:“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10]在这里,恩格斯以“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为宣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坚守、对历史智慧和经验的珍视。善于以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考察分析问题、善于从历史经验中认识历史规律、在历史大势中把握前进方向、以历史的智慧来指导现实工作,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同样,习近平也十分强调党员干部要培养历史思维、学会运用历史思维,他指出历史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位智者,从历史的镜面中我们能够看清世界的本貌、参透生活的真谛、认清自己的身份,在与智者的对话中我们能够认识过去的是非得失、把握当下的机遇挑战、汲取面向未来的精神力量。

运用历史思维,我们首先要看清历史。习近平从中国近代以来曲折艰辛的历史演进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后,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无政府主义等西方资产阶级方案纷纷登场试图救亡中国但都宣告破产的情况下,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选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历史的大潮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奋斗和艰辛的探索,以铁一般的事实经受住了现实考验、实现了从“挨打”到站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再到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人更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时代的特征、民族的特色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一次次巨大飞跃。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那样:“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33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正是在于,无论是身处逆境或顺境,我们都始终没有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和信仰。

习近平更将其视野拓展到世界的历史舞台中,以别国的兴衰成败来警示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指出:“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2]326上个世纪世界舞台上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冲突”“南北战争”至今仍记忆犹新,而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正是在西方意识形态的“狂轰乱炸”中最终丢失了马克思主义的“根”、丧失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魂”。苏东社会主义阵营大雪崩之后,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之心不死,妄图“西化”“分化”“颜色革命”社会主义阵营之势不变,在文化、网络、日常生活、宗教、投资、外交等等领域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和价值渗透[11]。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时常回望历史,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永远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这一“根”与“魂”,“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2]33共产党人如果忘掉马克思主义这一“本”,就会缺失信仰、缺少信念、缺乏忠诚,就会精神上“缺钙”,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2]326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中,我们看到了意识形态工作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极端重要意义,无论是过去或者现在还是将来,意识形态领域的争锋一直存在并且还会长期持续下去。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意识形态的对立作为一种阶级对立的具体表现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9]421因此,在阶级对立依然存在的当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维护新时代国家安全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

运用历史思维,不仅要回顾看清历史的兴衰教训,更要总结汲取历史的成败经验,增强面对现在、面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2]32在论及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时,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在无数次的成功和失败中淬炼出来的,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因而我们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好好遵循,在新的实践中进行丰富和发展,在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中予以充分运用和深化。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高度评价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与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并充分肯定了这一胜利壮举所蕴含着的丰富启示和经验。习近平强调,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正是在牢固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激励下,中国共产党人才能不畏艰险、无畏生死,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不为任何敌人所压倒,最终淬火成钢,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可以说,“理想信念高于天”就是伟大长征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和重要经验。历史已然证明,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因而,我们只有努力做好意识形态的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牢握在手中,让我们的人民有科学的意识形态指引、有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的精神皈依,我们这艘中华巨轮才能劈波斩浪、一往无前,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运用历史思维,我们还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土壤中挖掘资源,从优秀的历史积淀中汲取精华。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延绵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成为镶嵌在中华民族血肉中的精神基因。因此,习近平强调,“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3]170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绝非横空出世的“飞来峰”,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和中国历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融合中生成出来的。

四、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创新思维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矛盾的集合体,矛盾的双方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因而,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处于无限发展和永恒运动的“过程”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要求我们观察问题要破除迷信的藩篱、超越过时的陈规,不迷恋于经验、不固守于教条,善于因地制宜、开拓创新,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体现。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实现腾飞发达的动力,更是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禀赋。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国家,很难想象可以在这激烈的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获得胜利。一个没有创新品格的民族,更是难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习近平同志不仅高度重视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在思考与谋划意识形态工作时更是处处彰显着这种强烈的创新思维和变革意识。今天,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社会条件较之以往已经大为不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思潮多元化以及意识形态当代转型的到来,使得意识形态斗争的领域已经扩散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呈现出了日常生活化、学术化、感性化、视觉化和景观化的大趋势。因此,习近平指出,在新时代大变局下,我们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一些手段和做法过去可能有效,现在却未必依然有效;有些在过去可能还不太合时宜,现在看来却是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亟待改变需要突破。所以,想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习近平进一步指明:“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3]155

理念创新也就是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能够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理念是成功的一半。邓小平在1979年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时说道:“这决不是改头换面地抄袭旧书本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12]同样道理,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绝不能停留于过去的“经验复制”,而是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世界大势来作出新的定位和建构。如面对互联网与社会生活全面融合的新形势,习近平从战略高度提出要把中国建成世界网络强国、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这一前沿阵地的占领和建设等新理念新思想。他要求党员干部要破除传统思想的羁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拥有互联网思维,“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2]336因为我们的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纷纷集中到了网络世界中,那么我们的民意也就自然而然到了网络世界里,民意在哪,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去哪。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中“意见领袖”“微博大V”“网络公知”在内的网络人士大量涌现,凭借强大的人气往往能够左右网络议题、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力量不容小觑。所以习近平强调,互联网“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这部分人我们不去团结,人家就会去拉拢。”[2]325我们要正视这个事实,尽快掌握网络舆论场上的主动权、主导权,努力走向中心化避免边缘化,要以习近平对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理念新论述来找准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打开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

手段创新也就是要积极探索破解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方法,以迎合时代要求、满足群众需求的新手段来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宣传的效果最大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5]42。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面对当前形势的变化,做好事关旗帜和方向的新闻舆论工作,务必要“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2]333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重申,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从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新媒体时代,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突出表现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交融,表现在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的构建,表现在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的形成。因此,2014年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在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交融,及时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也强调,要把握信息传播和新兴媒体发展的规律,坚持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协调互补,扬长避短、各取所需,立足传统媒体的内容根本、发挥新兴媒体的技术支撑,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从“你是你、我是我”的“你我有别”,走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你我一体”阶段,进而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具有重要影响力、竞争力、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和传播载体。这实则就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手段创新指明了重点方向和践行路径。

基层工作创新也就是要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才能让创新不是只会“仰望星空”,更会“脚踏实地”。基层作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落实党的政策的坚强战斗堡垒,这个堡垒工作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党的工作的成败。习近平同志告诫道,基层工作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要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能够怀有强烈的创新思维和变革意识,起到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才能避免“高高悬置”,得以真正“落地生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基层要注意拓展工作渠道、创新工作手段,联系群众既可以采取走家串户、蹲点调研的面对面方式,也可以借助微博、QQ、微信、网页等现代信息手段来建立联系。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