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未来之路

2019-12-14 06:26贾红玉
法制博览 2019年34期
关键词:普法法治青少年

贾红玉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00

互联网时代,开展法治教育应充分利用新技术,利用自媒体提升学生的参与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法、普法过程;此外,鼓励学校因校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活动,鼓励家庭、社会携手普法。

一、学校是主渠道,法治教育进课堂

学校教育是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应发挥主导性作用。学校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个各项法治宣传教育的成效。作为法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法治素养,重视学生法治教育。通过法治骨干教师培训班、法治教育基本能力大赛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法治素养提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强化法治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和改进法治课堂教学工作,着力解决法治教育在课时安排、师资配置与培训、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课程设置、德育活动等多形式开展法治教育。

学校可加强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其他学科中国防、禁毒、健康、安全、环境、就业等专题教育中的法治教育内容,丰富法治教育素材,创新授课模式,避免“说教”。积极开设特色法律课程,编制普法校本教材,实现法治教育与相关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参与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教学形式。大力挖掘普法资源,邀请法律专家走进课堂,让法律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里。通过开展法治文艺大赛、法治副校长校园普法、网络法律知识竞答等系列活动,激发老师讲法、学生学法的热情,营造守法为荣的校园氛围。

强化校园法治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讲法与立德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学法条、懂法理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所需的优秀品格。例如,为在广大学生中弘扬法治精神,让学生感受法律正能量,可通过举办中小学生“学法律、助成长”学法心得撰写大赛,引导学生通过讲述自己在学习、生活中亲历的件件小事,道出“学法律己,幸福成长”的一份份真情。可通过“大手拉小手”形式开展,充分大学法学院学生的专业优势,借助首都高校“青春船长”入校园这一平台,让大哥哥大姐姐向中小学生讲述法律知识,传递法治观念。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实际,创造国学条规诵读、交通操、模拟法庭、把法律知识带回家、法律文艺作品展演、法律漫画大赛等,这些覆盖纸面、校园有线电视、移动手机、互联网等多阵地的一系列紧贴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创新举措,能充分调动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参与法律宣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新媒介赋权,激活青少年法治意识

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有助于扩大法治教育覆盖面,弥补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介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时间、空间等多种限制。不断挖掘新旧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优势,有助于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各类APP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迸发,人们已经逐渐适应方便快捷的电子化阅读形式。除了通过传统读物对青少年开展法治教育之外,可通过法治教育APP,或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接入其他APP,例如在“学习强国”APP为青少年开展法治教育板块等。

新兴媒体的强时效性、交互性和融合性等特点,可在报道中实现视频、音频、可点击图片、文本链接等组合方式吸引受众眼球,优化受众的阅读体验,这为传播者的自我赋权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受众的自我性与组织的权威性博弈期间,新媒介给予信息传播更多渠道和展现形式,为开展形式丰富的法治教育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受众群体接受并认同组织的传播行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在探索符合青少年兴趣的宣传形式和教育方法上下功夫,由以文字为主向图画、音像、艺术等多元化转变,适应学生视觉需求。例如,通过鼓励学生利用手中DV、手机、计算机,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法治微视频、微动漫创作,展现学生精神风貌,促进法治教育、法律知识不再囿于课本、论文、试卷,而是以更新更快的方式融入学生的圈子。

新媒介赋权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公民意识觉醒,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讨论当中。如何引导青少年将觉醒的意识化为行动的力量,乃至进入相关部门的视野,引起重视,最后成为完善政策的助推力值得进一步思考。

法治文学的主要内容描述和反映法律相关的故事,其发现手法与其他文学类似,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法治文学从本质上说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它是社会法治生活的审美反映。兼具文学性的法治宣传教育文章有助于让受众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获取信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习法律条文的抵触情绪和惰怠心理,从而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同时,法治文学在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强化人们法律意识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文学作品比法律条文本身具有更为宽广和形象的普法意义,更加容易深入人心,作用深远且持久。

新媒介的技术赋权是手段,最终目的是通过行动促进改变。将法律知识传递给青少年是手段,目的是接受并遵从进而内化为自身行为,这是一种更大的挑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不应是束之高阁的法律条文,而应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注重人文关怀。加大对青少年公民教育的内容,注重行为方式的养成,提升青少年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引导其正确处理好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能够掌握、认可并遵循社会活动中的相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家庭、社会共同发力,营造浓厚氛围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启蒙和打基础的作用,从塑造性的意义上来讲,甚至对人的成长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从人的出生开始,家长的教诲和家庭的氛围就开始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和言行举止等。父母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长对孩子的法治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孩子在家长的潜移默化中了解法律的相关知识;家长通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注重家校合作,开展“小手拉大手”普法进家庭活动,营造“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学法守法”的家庭氛围。

青少年的法治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法治教育工作可充分发挥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的作用,与少年案件起诉、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一起,组织“法庭开放日”、青少年自护案例讲座等活动。加强与综治委、共青团等单位的合作,明确法治副校长任职条件、选聘范围程序、工作保障、培训与考核,合力提升法治副校长普法施教能力。加强与司法部门的合作,举办青少年法治文艺大赛,营造浓厚的讲法学法、尊法守法的氛围,助力青少年法治教育形成合作呈现新常态。

加强与高校、科研部门的合作,开展法治教育专题研究。依托高校教育法律人才智力优势,立足基层学校法治教育实践和需求,组织开展了普法工作调研,形成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促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常做常新。为进一步整合中小学专题教育,探索建立以法治教育为主线,国防、安全、自护、禁毒等多种教育综合的教育模式,为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如何在网络文化的自由空间里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是摆在现代社会人们面前的崭新课题。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者也要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新媒介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贴切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打造立体化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矩阵是研究青少年法治教育新课题。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猜你喜欢
普法法治青少年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青少年发明家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