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法治价值观养成路径研究*

2019-12-14 06:26欧海燕
法制博览 2019年34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价值观法治

欧海燕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青年大学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要推动者,是未来法治建设的生力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培养适应“全面依法治国”高素质青年人才即是新时代高校肩负的时代使命和担当,又是高校推进教学改革,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方向。

一、高校学生法治价值观教育现状

课题组对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现状、高校法治教育实施情况等进行书面、网络调研,对部分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梳理出以下问题。

(一)高校法治教育不被重视。受传统影响,高校普遍存在重道德教育、轻法治教育,法治素养没有被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作为高校学生法治价值观培养的主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法治教育渠道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同时受课程内容和时间限制,主渠道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二)大学生法治思维缺失。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法律基本知识匮乏、规则意识不强、缺乏维护法律权威的义务观念、法治信仰缺失等问题。如对不熟悉《宪法》,对《劳动法》、《婚姻法》、《刑法》等相关法律知之甚少;不能用法律知识指导生活行为,违法校规校纪的事情常有发生;遇到危险不知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不懂得维权;评论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常常人云亦云,不懂得以法律的视角分析、解决问题。

(三)大学生法治价值观教育思路狭窄,局限于课堂和教材,几乎没有开辟“第二课堂”,更没形成与学校依法治校的管理有机结合,更没有将大学法治价值观培育实践化、生活化。

二、大学生法治价值观养成路径

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比较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以及教育部加强依法治校、制定学校章程等新的政策,对完善我国大学生法治价值观养成路径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设法治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管理法治化培育学生法治价值观

高校领导层应以依法治校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管理制度,把法治教育植入到校园文化的每个参与要素中,营造良好的高校法治教育氛围,是高校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完善《大学章程》,尤其在奖惩机制、奖助学金申请、党员遴选等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要体现程序和实体公正,要满足学生对民主、平等的内在需求,强化学生的权利义务意识、契约精神、法治精神,以章程启蒙大学生的法治价值观。同时,校园的日常管理应法治化,使学校管理者、教育者和学生等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得以规范,做到权利义务明晰,相互监督、制衡。

(二)强化“两课”在大学生法治价值观养成中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法律知识、法治价值观养成的主要途径,应将大学生法治价值素养的培养贯穿在整个课程设计、目标、方案中:

第一,应保证法治教育的教学时间。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大纲规定的课时约为50-60课时,授课内容包括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等。为了确保法治教育部分的实效性,思政教师应至少保证这一部分的教学时间达到30课时以上。因为,法治教育部分既有系统完整、丰富的法律理论部分,又有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需要呈现,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更多更具体,学生的学习意愿更强、可塑性更大,教学的实际效果更好。因此,教师应在法治教育这一部分保障充足的教学时间。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多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的恰当使用能有效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精选经典案例如通过“苏格拉底之死”案例让学生理解法律权威的重要性;教师应注意引用一些大众热议、贴近生活、具有争议性的案例进入课堂,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法律、辩论等方式来认知法律、理解法律的真谛。案例教学法应注重培养学生法治思维,并能运用以法治思维为指导,学会分析案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同时可以引入公民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和强化“首先莫做坏事,然后再做好人”的底线思维,引导学生在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追求“高标准严要求”。

(三)加强教育队伍的法治素养和教学水平

思政课教师的法治素养及教育教学水平对提升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价值观至关重要。然而,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有法律专业背景的教师为少数,在实际教学中,思政教师在传授法律部门教学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甚至对法律部门知识轻描淡写跳过。

一方面,高校需要加大对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师资引进。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完善思政教师的提升和培养制度,为教师创造条件提升其法治素养的内部培养通道。各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多元、多渠道的教师专业发展方案,如通过线上的资源共享、继续教育途径,结合线下定期对思政课教师进行长短期正规法律知识培训,帮助教师建立全面的法律知识系统,破解当前思政课教师法治教育的瓶颈。

(四)高校应开展法治教育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即第二渠道,是相对于第二课堂而言,指在课堂以外,其教学内容不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之内,教师通过丰富、多元、灵活的形式开展的,以育人为目的的教学活动。高校应大量地开展法治教育第二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可以文学欣赏与法治、历史与法治、伦理与法治、美与法等课程,开可以将法治思维植入文学、政治、历史、美学等教育中;高校也可以开展“公民教育”,帮助学生确立“底线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

第二,运用新媒体手段,拓宽学生法治学习途径,拓展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如通过微信、微博、课堂派等资源推送《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经济与法》、热点法律事件新闻等,对学生们熟悉、感兴趣、有疑惑的问题组织讨论。另外,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如法治知识竞赛、法治热点辩论等方式,让法治教育辐射全校所有学生。思政教师也可以通过定期邀请法学专家或是律师作专题讲座、带学生观摩法庭审判、开设模拟法庭、开展法律援助咨询等多种渠道和形式的法治教育。

(五)实践育人,推动法治教育多元化、社会化、生动化

法治教育要落到实处,应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教室走向校园,从校园走向社会。学校可以搭建丰富多彩、形式多元的法治实践活动。例如,设置法治活动月,以“法治校园”为主题大学生法治辩论赛;组织“法律与生活”的主题抢答活动。

开设“法治角”,配置与法治法律相关的书籍,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成立法治实践项目小组,以项目的形式鼓励学生把法律宣传进社区;让学生走进市场,了解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的维权问题,教给消费者维权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体验维护交通秩序的志愿者,并向闯红灯者进行普法和教育。通过法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要点,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进行普法,不仅强化了学生自我的法治思维,使学生将思维转变为行动,还学会用法治思维帮助他人,增强法治思维的辐射力。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价值观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