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斯福
摘 要:夜景题材绘画较之于其他风景题材绘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主要原因是能够带给别人不一样的审美满足和价值追求。在已有几百年的风景绘画题材的历史演变中,夜景题材越来越受到艺术家的关注。夜景油画较之与其它风景画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夜景题材的创作从光源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独特性,主要是来自月光和灯光;2)从色相与明度的对比性来说,有很强烈的色相及明度对比,明度对比强艺术家一般所表达的都是强烈的情感、激情、生动、活泼的景象,而明度弱则往往表现一种朦胧、抒情、安静的月色美;3)夜景题材还有一定的独特审美性,由于夜景油画受一定的光源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景色具体形象的描绘往往不是特别在意,反而对画面意境的表达或是创作思维中主观映像的传达更有兴趣。对于众多中西方从事夜景题材画家中选出当代艺术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康海涛的作品进行解读。
关键词:夜景题材;独特性;解读
康海涛老师出生于重庆,工作生活于四川成都和绵阳,他的为人非常低调,工作之余就是在他不大不小的工作室进行艺术创作。康海涛从出生到后来的读书、工作,似乎都一直都没有远离他熟悉的西南小城。他绵阳的住宅对面有一座小山,山坡上有一座小的寺庙。康海涛说自己喜欢这座城市。他是绵阳一所高校的老师,上完课以后都在成都的画室里创作。绘画可以说是他生活中的全部,每天饱含激情地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去描绘生活中所见的美景,他眼中的美景与别的艺术家所看到的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主要是夜景题材。众所周知,夜景题材顾名思义就是夜晚的景色,但是康海涛画家他所描绘的是具有强烈光影对比,事物形态又很微妙的夜景题材。在他在寻找创作题材的过程中,必然会带上跟随着他多年具有年代感的小型照相机在傍晚时分万物景象在人们眼中出现朦胧感的时刻进行漫无目的地拍照。在他自己描述中说拍照的时候每次拍个几十或上百张甚至更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有用,拍完之后回到家全部洗出来,从中选择几张让他满意的照片进行拼贴,即组合一张他可以作为绘画创作的夜景照片。在他所有夜景题材中与现实夜景的形态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例如照片中有房子的元素,都有一定的倾斜,周围都是丛林包围着。然而看不到具体叶子的形状,都是隐隐约约的一种景象。他所有的作品都是每个人似曾相识的夜景:或许是夜跑者路过的某一栋楼房,或许是晚归时经过的两棵在风中伫立的树,也或许是疲惫的游子在旅途中邂逅的星光……那些天真的孩童之心,或是疲惫的英雄梦想,都能在此被安放。
康海涛在画具象题材之余还经常画些抽象画,对于他身旁的同事或者朋友来说都有一点不可思议,他不是一直画夜景题材吗?怎么有时还画些抽象画。其实从具象画到抽象画的转变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大的趋势,抽象绘画对他来说只是在进行大型具象绘画之余做的一个调整作用。在他对外界的质疑回答中说是随意性画的,果真如此吗?对于外界的质疑,他给出了一个答案:这些看似抽象的作品,也是他在画夜景题材之余一种对轻松绘画状态的一种理解和表达。故而,面对画家自己的解释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答案。从他抽象作品创作过程当中,很容易得知,在画面中根据自己对生活中万事万物的理解,以否定之否定的绘画技巧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能够从中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过程。对他来说,这才是艺术家创作作品的价值所在。面对康海涛看似无关的两个系列,我们该怎么欣赏呢?当然离不开他的作品。首先,从他的抽象作品表现的形式而言,符合我们之前欣赏抽象作品的审美需求。但是我们稍微仔细观察画面得知,它并不是简单的走形式主义。因为他在创作过程当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是通过层层叠加、覆盖之余留下底层痕迹的技巧,最终达到自己心中觉得满意的一种画面效果。这并不是他的终极抽象绘画需求,并不是追求的一个完整作品的思考,而是更多地去体验过程当中带给自己的一种轻松如意的美感。诸如,这些抽象作品能够看到炭笔构思所留下的痕迹,这种构思与画面所层现出来的视觉结果没有直接联系,通常会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生一定的改变。对于我们绘画一般而言,大都不会保留那些过程性痕迹。然而,康海涛显然不是这样,他就善于保留修改痕迹,善于在否定前面绘画元素的过程中发现新的元素,抓住一瞬间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可以说绘画过程就是一个记录创作的过程,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体现。在他的描述中其实也不能完全算抽象,更像是心里的某种意象。这样的画我更看重的是即兴表达的过程,也是不断寻找的过程,每时每刻都充满未知。而风景画基本上就是在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下完成,和建筑工人修房子一样,只是每天不断地添砖加瓦。同时也是去掉更多欲望,更加专注的过程。
现在再来探讨他的夜色作品,我们很容易发现康海涛眼中的夜色与普通的夜色是有很大的差异。他眼中的夜色是帶有一定散漫层光影的特征,这是他独有的一种对夜晚景象的观看方式。常理来说,不管是夜晚还是白天,我们拍摄都有一定的光聚焦,这是真实的一种拍摄习惯。而康海涛老师在拍摄过程当中并非那么聚焦,他不一定有什么特定的图像目标,主要是让传统绘画模式回到最初体验。他的夜色是将普通人习以为常的视觉经验,转化为带有陌生感的范式,在不是很确定的一种感受中营造一种冷静、浑厚而疏远的精神影像。例如:从 “梦魇”到老照片,“梦魇”,几乎是所有评论康海涛早期作品时会使用到的字眼。浓稠得如墨般的夜色,似乎永远都化不开。“我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就喜欢一个人晚上到处逛,说不清楚是逃避现实还是喜欢安静,还是冥冥中被什么吸引,风吹过,树叶晃动,有光穿过,影子也在沙沙晃动。”
直到2010年,康海涛创作了《墙》,抽象的意味开始在他的画面中显现。简明的几何色块取代了从前“梦魇”中的客观写实。但他的尝试却不止于此,2012年的《彩色房子》,让人们看到了色彩丰盈的日常景色。
康海涛善于从距离感中寻找存在感,例如萨特在他的《绝对距离》中曾如此评价贾科梅蒂的雕塑:“每当你想走近那些雕塑想看清局部的细节时,你会发现这样做是徒劳的,因为你被来自远处的整体性幻觉所蒙蔽,只有接近时这样的幻觉才化为泡影,是绝对距离使对贾科梅蒂雕塑的感知成为可能,这样一来,未来始终处在期待的到来之中。”这种“距离感”也是康海涛所追求的,一张描绘金属的作品,走近看却只是黑白一片。只有站在一定距离之外,那种泛着光泽的、褶皱的金属感才能在画面中读出来。“从距离感中去寻找一种存在感。”康海涛如此表示。
其中想更全面地展示关于“夜景”的绘画,他经常举办个展的展览馆现场有比以前更大尺幅的作品,还有一些即兴的小画和摄影作品,展示的内容比以前更丰富,更加全面而立体。大画更强调“主观塑造”的感觉,创作的过程更像是工作,颜色和笔触只是材料,就像砖块和水泥,不断地搭建起一个类似建筑一样的精神空间。而小画和摄影更多的是即兴的表达。 有记者问:你一直以来你都画夜景,但是现在和以前的创作状态有什么不同吗?康海涛解释说他现在绘画的方向更加明确和坚定,以前会在很大的范围里面去实验和探索,现在会把这种范围缩小,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里面去变化和发现,也可以说是在往深度里面挖掘。
夜景题材的独有的艺术创作方式是康海涛艺术活动的原创性,注入了他自己的新思想、情感、气质、精神或人生经验。这种原创性在艺术作品里就是独创性,它既可以表现在情感内涵的发现,也可以体现于形式美学的创造,总之是一种新的精神特质。从某种程度上讲,康海涛这种创造精神与他的艺术作品的独创性是一体的,同时也是衡估一件艺术作品价值的高低。
参考文献
[1]王天娇.西方夜景题材绘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7.
[2]牟川.油画夜景艺术及其表现技法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张同道.著.艺术理论教程(第4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