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楠
摘要:电影以其先进的光影技术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章以山西省垣曲县农村为例,回顾农村公益电影的发展历程,看当今电影现状,并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公益电影 垣曲县 发展历程 现状
农村公益电影的发展历程
党和政府历来注重电影的社会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委派电影队到各地放映。当时在山西省垣曲县仅仅只有县城和极个别镇被安排放映,盛况空前。山里人第一次看到电影,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山西省组建成立了一批电影放映队,分赴各县市流动放映。当时活动在垣曲、绛县、闻喜的是“山西省电影第38队”。由于服务范围大,只是在垣曲县城和大的集镇放映,每次电影来了,二三十里区域内的群众竞相观看,用万人空巷形容一点也不为之过。至今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提起当年看电影,仍津津乐道,记忆犹新。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电影事业,先后成立社(公社)办、村办电影队,配备8.75毫米放映设备,实行普及放映。广大农民群众通过电影享受到娱乐,得到了教育,学到科学知识,开阔了视野。电影在那个年代是农村的主要宣传文化阵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文化发展的需要,电影发展雨后春笋。到八十年代,电影队从集体经营转变成私人经营,个体电影队、家庭电影院,集镇电影院遍地开花。放映设备从小机种逐步升级,8.75毫米被迅速淘汰,16毫米、35毫米成为农村电影主要机型。电影经营从公益性演出转变为商业性放映,集体包场、个人包场、红白喜事用电影助兴,有的连续放映几场,甚至群众大会也用电影召集。从山庄窝铺到平川地区,处处挂银幕,响喇叭,电影的社会效益从文化娛乐转变成文化消遣。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的发展、各种文化的兴起,农民文化消费兴趣转移,电影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曾经红火热闹数十年的电影遭到冷落,电影放映日渐萧条,到九十年代中期偃旗息鼓,退出乡村舞台。农民群众说:“生活好了,电影没有了。”
2007年,党和政府关心电影事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决定“在全国农村实施电影公益放映”,文化部、财政部等部委出台文件,各省、市、县文化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相继出台实施方案。垣曲县电影公司迅速组建放映队伍,整修放映设备,调拨影片,开始了放映活动。沉寂十多年的农村电影又活跃起来,群众高兴地说:电影又回来了。在众多媒体的竞争中,电影要得一杯羹,必须从设备上进行革新,随着新技术的发明,数字电影横空出世,电子替代了机械,胶片变成数字,新型的放映设备轻便,视听质量大大提高。从2009年开始,垣曲县电影公司先后购置了9套数字放映设备,组建起9个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电影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如今,垣曲县有9个放映队,承担着全县188个行政村,33个寄宿制学校的电影放映任务,年任务场次2500余场,达到每个行政村、每个寄宿制学校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农村公益电影的现状
放映电影是群体性的艺术欣赏,过去村里放电影,全村户户锁门,甚至邻村的人也来看。放映场所人头攒动、黑鸦鸦的一片。人们或坐或站,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地注视着银幕,随着电影的情节走进电影,感受电影文化的魅力,享受电影带来的愉悦,80后这代人搭上了电影的末班车,虽然没有亲历电影兴盛时期的繁荣红火,依稀记得当年农村看电影的场景。
农村公益电影工程实施十多年了,这些年笔者经常回家乡,也喜欢看电影,关注农村电影状况。公益电影的实施,重新激起了人们对电影的热情。群众高兴地说,种地不纳税了,看电影不花钱了,电影又回来了。最初几年,村里放电影,虽然不复当年的风光,但也有一定数量的观众。渐渐地,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放映场地冷静了、萧条了。现在村里放电影,观众寥寥,明亮的光线映照着布满皱纹的脸庞,悦耳的声音在空荡荡的场地回响。
电影是艺术,也是商品,是非物质的特殊商品,有多次销售的特征。衡量一部电影效益的标准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指电影的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观看后对人们潜移黙化的教育;经济效益是指放映收入和发行收入,也是票房收入。公益电影没有放映收入,但从观众人数和观众反映中能反映出影片的优劣。没有人观看,谈何效益?
农村公益电影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观众调查了解,走访业内资深电影工作者,分析农村公益电影现状,大致梳理出以下几点。
农村人口减少。随着社会的进程和城镇化建设,有的外出打工,有的搬进城里,农村人口急骤减少,而且大多是老弱病残。以笔者所在的村为例,在册居民数为160户,600余口人,但现在常住人口不足百人,绝大部分庭院落锁。根据要求,电影队每月仍然坚持放映。有次笔者回家乡,正好电影队来村里放映,下午5点多就挂起银幕、放开喇叭召集观众,等到7点多,天色彻底黑了,只来了几个人,电影只好开演,后来又陆续来了几位,途中你来他去,到电影结束时,观众已全部离开。据放映员说,有的村子成了空壳,但还必须要在那里放,因为有监控,卫星定位,放映点不能变更。笔者认为,随着社会变革,过去是观众找电影,现在是电影找观众,不能拘泥放映点的设置,应该根据农村人口的迁徙流动方向,灵活布局设置放映网点。
各种媒体兴起,人们对电影热情转移。在众多媒体兴盛的当今,看的听的多了,选择性也多。现在的农村,电视成了家里的摆设,电脑蒙上灰尘,麻将摊随处可见,手机不离手。村民即使看电影也是坐在银幕前,眼睛却盯着手机屏,在村里小卖部附近放映,因为有麻将摊,就有人出来干涉,要放映员声音放小点,影响打麻将。
电影观众群体的变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电影的衰落休眠,使得电影损失了几代观众。对电影概念,80电影懵懵懂懂,90后朦朦胧胧,00后糊糊涂涂,现在农村电影的基本观众仍然是50、60、70后,也许是对电影的情结有着深深的眷恋。笔者认为,要培养观众群体,了解电影艺术的特性,让他们会看电影、看得懂电影。
影片节目不符合农村观众口味。应当承认,现在多数的电影失去了电影艺术的高雅,粗制滥造,无中生有,情节拼湊,拙劣搞笑;猎奇、魔幻、鬼怪充斥银幕;武打片飞来飞去,故弄玄虚;战争片胡编乱造、严重失实,故事片平淡寡味情节离奇。观众说:“打打闹闹一晚上,不知看了个啥。”
电影的社會作用严重缺失。电影是高雅的视听艺术,以其显明的思想教育人,优美的画面吸引人,丰富的艺术感染人。人们从电影中汲取思想、欣赏画面,而今的电影完全忽略了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利欲熏心,追求票房。据电影业内人士说,即使放映“大片”也没人看。人们心中有着传统的电影定势,民族的审美情趣,大众的欣赏观点根深蒂固。现在的观众对戏曲影片的欣赏热情往往高于其他类型的影片,从中也能看出一定的原因。
电影宣传力度不足。过去每部影片放映前都有广告画、宣传画,有彩照、工作照、内容简介、故事梗概、宣传词、预告片等宣传内容,通过映前预告宣传、映中借时造势、映后座谈评论,把影片的气氛造浓,力求达到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现在的影片基本没有宣传资料,就是电影管理机构也是根据片名猜测内容或从其他途径搜集资料进行选片。
电影放映环境的缺失。过去在农村放电影,不仅放映影片,放映影片前还有广播宣传、幻灯宣传,或政治时事,或好人好事,或农业技术,或农事安排,放映队自己编写,自己绘制,自己解说。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电影离观众近,观众对电影亲切,愿意听、愿意看。现在农村放电影,挂起银幕,架好机器就开始了。当然,随着时代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幻灯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但可以借鉴过去那些做法,采用现代化技术自制一些宣传节目,拉近电影与观众的距离。
观看条件滞后。如今农村放电影仍是露天放映,或舞台大院,或街道巷口,风吹雨淋、路灯明亮、人来车往,冬天冷,夏天热,蚊虫叮咬,嘈杂声不断,简陋的电影放映场所与光线明亮、画面清晰、声音悦耳的现代电影不适应。如果利用村里的会议室,库房、厂房等有效设施,改造成放映场所,改善看电影条件,从室外到室内,从站着看到坐着看,改善了环境条件,同时也就可以提高电影放映质量。
农村公益电影是一项惠民工程,是现阶段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体现,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电影是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与人的意识形态打交道的,涉及到电影的艺术水准,受众的欣赏习惯、欣赏水平,放映条件,设施质量及管理体制等诸多问题。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娱管理的时代,我们期待农村公益电影进一步丰富改善我国农村的文化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其历史性的贡献。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