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9-12-13 07:22谭辉
声屏世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模式创新

谭辉

摘要:当今我国媒体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国内高校的专业理念远不及媒体发展的速度,互联网、媒体融合等不断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评估标准是对我国高校提出的新挑战,同时也是媒体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  专业培养 模式创新

从1963年原北京广播学院建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始,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经历草创期、成型期,至今已进入成熟期。在成熟期的过程中,教育需要不断改变与进步,才能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进入到“辉煌期”。目前高速发展的中国,需要高校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创建更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说:“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根据时代的变化,需要高校找出更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继承与创新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经过多年的摸索,基本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具有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知识,具备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互联网、文化传播机构、企事业、学校等相关单位和部门,从事播音主持、策划、文编、公关或教学研究方面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新时期对播音员的要求更高,也改变了现今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的目标。

“采、编、播一体化”的培养目标。“采”是采访,指采集寻访,是指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編”是编辑,指对作品等进行编写创作。“播”是播音,指电台、电视台等电子媒体所进行的一切有关声音语言和副语言传播信息的主持活动。“采编播一体化”多指从事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人员,具备集采访、拍摄、编辑、制作、主持等技能于一身的一项综合从业技能。

当今媒体出现制播分离的现象,制播分离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体制下,广播电视精品节目少,整体节目水平长时间在较低水平上重复运转,迫切需要广开渠道拓宽节目生产平台,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即实施制播分离来生产丰富多彩的节目。制播分离的出现可以运用全社会的力量生产出来更多优质的节目。媒体单位出售节目时间给传媒公司或者独立制片人,传媒公司或制片人可以给更多传媒方向毕业的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岗位。当人们需要优质节目出现的时,传媒公司就会对就业人员有更高的要求。在传媒公司的要求下,“采、编、播一体化”都具备的学生才能够称为优秀的毕业生。

“采、编、播一体化”的培养目标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能够适应现今社会。只有这种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作为一个优秀的节目灵魂,引导各个部门按照导演的思路把节目串联起来,也才能够在制播节目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掌控全场,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说出合适的话,让节目平稳的继续下去。

把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能性人才作为目标。当代的中国已经进入媒体融合的时代,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基础上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的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是中国传媒力量的后备军,也必须接受并适应这个时代。当技术的融合出现之后,想做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或者应用型人才,仅具备播音与主持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比如广播比电视台突出的优势就是成本低,一档节目可以一个人或者两三个人就能顺利完成,大部分的节目是不需要主持人出镜的,对外在形象的要求不是太严。然而,现在不同了,一些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每天上节目时也要化妆,通过其他媒介可以让受众了解到广播播音员在工作时的情景。而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做不出视频的节目,也会影响到自己节目的竞争力。媒体的融合,不管是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自媒体不仅需要主持人具备“采、编、播一体化”能力,而且要求主持人具备超强的动手能力,做一个技能型人才。我们所说的技能型人才其实是指在生产或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媒体融合、制播分离甚至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如果想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成为一个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作品的技能型人才。

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模式的继承与创新

在教学模式方面,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要求通过学习需要满足广播和电视对播音主持人才需求的特质,即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驾驭广播电视节目的进程。 媒体发展速度快,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断提升,而高校中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通过媒体单位长时间的培训、锻炼才能上岗。怎样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是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面对的一个大的挑战。

教学模式要细致化。现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阶段的教学模式都是参照中国传媒大学之前的模式进行的,大一是语音和发声,大二是语言表达,大三是广播和电视播音,大四是实习及论文。当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按照模式化培养的时候,就会导致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社会工作具备多样性,而且每个岗位都需要能上手的人才,就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同学将来的岗位来说,电子竞技解说员,体育(某个单项)解说员,电视、电影及动画配音员,婚丧司仪,单位发言人等岗位都是需要专业运用声音的岗位,也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就业岗位。然而,学校的教学模式老套,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又要让学生去学同一教学模式下的课程,不可能培养出来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人才。在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上,直播权在央视手中,观众关注的单项比赛都进行了直播,更不用说决赛了。然而,有一个项目直到决赛都没有进行直播,那就是电竞比赛。而这个项目其实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中国人想看到中国队与老牌劲旅韩国队的比赛。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笔者认为这都是一个遗憾。这说明教育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没有培养出适应工作岗位的多姿多彩的人才。

在教学模式上,我们可以按照学生的喜好及适应程度安排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甚至分成专业化小班。例如:喜欢配音的同学在掌握好基本课程之后,建立配音实验课等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喜欢解说的同学在掌握好基本课程之后,建立配音实验课等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特点,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各类人才。

专业课程考核形式要多样化。我国高校在考核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式是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期末成绩多以论文及试卷考试为主,毕业考核多以论文考核为主。学生往往考前会进行突击复习,通过死记硬背获得优异的成绩。而这种考核方式尤其不适应于播音专业的同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其实就是一门技能性的专业,特别是在本科阶段,就是要求专业的同学能够运用有声语言及副语言掌控节目进程。只靠死记硬背拿下的成绩并不能体现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学习成果,根据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估的结果也是不准确的。笔者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顺利通过四年的考核,但到毕业时却做不出一个小节目。

在播音专业课程考核的过程中,应以实践为主,从日常的教学和作业出发。考核的方式应该与媒体的岗位要求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特别是毕业考核,可以根据学生将来的不同岗位运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不论什么情况一律以论文进行考核不太合适。

高校本科阶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积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播音专业要完善培养计划,细化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出能够了解新闻媒体、善于组织活动、会制作节目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满足当今社会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的需求,让毕业的学子能够通过学校的培养更顺利地进入社会并适应社会。(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缪 靖:《媒体融合环境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定位探讨》,《新聞传播》,2017(19)。

2.赵 娜:《“互联网+”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研究》,《新闻爱好者》,2017(11)。

3.李 兰,李昕宇:《从“〈朗读者〉现象”看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创新与实践》,《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1)。

4.张双燕:《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探析——以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实验教学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7(18)。

5.罗 幸:《新媒体情境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17(7)。

6.孙晓妍:《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戏剧之家》,2017(8)。

7.李云梓:《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新闻传播》,2017(19)。

8.周 楠,蒋欣灿:《基于西方大学考核方式的我国高校学生考核方式问题及创新建议》,《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1)。

猜你喜欢
模式创新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创新模式设计打造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先行城市
探析档案管理模式在大数据时代的变化之路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统计模式创新
传统媒体全媒体转型之路研究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