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地膜回收利用机制新探索

2019-12-13 07:17赵记军唐继荣李崇霄刘文周涛胡玉洁
天津农业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回收甘肃省机制

赵记军 唐继荣 李崇霄 刘文 周涛 胡玉洁

摘    要:地膜覆盖技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防控废旧地膜残留已经成为农业资源环境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废旧地膜是可再生利用资源,如何回收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对甘肃省在废旧地膜残留治理工作中形成的地膜回收机制进行整理和总结,基于工作实践,探索建立了“谁生产、谁回收”“以奖代补”“以旧换新”“以膜易物”“谁使用、谁治理”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地膜回收工作机制,实现了从“回收难”向“可回收”转变,有效破解了地膜回收难题,以期为地膜高效回收、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甘肃省从制度体系层面形成的地膜回收机制,为省情相似地区废旧地膜残留防控提供了有效路径,积累了有益经验。

关键词:废旧地膜;回收;机制;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S223.5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9.11.017

Abstract: Agricultural plastic film mulching technology brings great economic benefits, meanwhile, brings a serie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ow to prevent and control waste plastic film residues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aste plastic film was a renewable resource, how to recycle is the key point for futur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of relevant data, the plastic film recycling mechanism formed in the treatment of waste plastic film residues was sorted out and summarized in Gansu provinc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fficient recycling of plastic film,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ansu province had established a various of effective plastic film recycling mechanisms from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level, such as "who produces, who recycles", "substituting subsidies with rewards", "exchange of the old for the new", "who uses, who governs"and so on, which has achieved a transition from "recycling difficult" to“recyclable”. These mechanisms provided an effective path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aste film remnants, and accumulated beneficia experience.

Key words: waste mulching film; recycle; mechanism; Gansu province

地膜覆盖是旱作农业的关键技术措施,因其显著的抗旱节水、增温保肥、节劳减支等作用而被广泛应用。甘肃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旱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年均降雨量仅有302 mm,且70%的降雨集中在秋季的3个月,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是甘肃省农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解决了冷凉地区积温不足的劣势,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农作物增产和农民增收,对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1]。与此同时,地膜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均呈持续增长趋势,产生的大量废旧地膜对农村人居环境也带来“视觉污染”,构成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潜在威胁”,成为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2]。废旧地膜是一种可再生利用资源,回收则利,弃置则害。废旧地膜资源的利用,前提在于回收,这是解决地膜残留的关键环节和最大难题。近年来,甘肃省坚持源头防控、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方面协同推进,通过设项目列资金、扶企业布网点、立法规定标准等举措[3-4],大力推进废旧地膜回收,形成了生产地膜颗粒深加工PE管材和生产地膜粉混合矿渣深加工水井圈等再生产品2種废旧地膜综合利用方式,走上了“地膜增产增收、旧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5-6]。特别是在地膜回收环节,甘肃省基于实践不断创新,探索建立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回收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地膜生产销售企业、农业生产经营者、社会化服务组织、回收利用企业等多方积极性,实现了地膜捡拾、回收、利用等各环节的有机衔接,有力推进了地膜回收利用工作,对保障以地膜覆盖技术为核心的旱作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 “谁生产、谁回收”机制

1.1 引导实行“谁生产、谁回收”机制

2014年起,为鼓励和引导地膜生产企业积极参与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在旱作农业区补贴地膜政府招标采购时,推行充分考虑回收因素并予以相应加分的做法,将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作为加分项列入政府补贴地膜招标采购评分指标之中,并逐步加大分值占比,优先采购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利用的企业生产的强度大、耐候期长、易回收的高标准地膜,倒逼其提高地膜产品质量,为地膜回收利用创造基础性条件,以此引导探索“谁生产、谁回收”机制。经过几年的实施,目前较大的地膜生产企业基本都开展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相关业务,部分地区还在相关政策资金的扶持下建成了拥有先进工艺设备的废旧地膜加工利用企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1.2 试点探索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2017年,农业农村部实施农膜回收行动,并将其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五大行动之一。甘肃将产业优势集中、区域代表性强、地膜防控基础条件好的广河、临泽、合水3县列为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要求各试点制定当地地膜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地膜生产企业、经销商登记备案制度,探索地膜产品追溯制度,出台地膜生产者回收责任监管评价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从生产环节到回收利用全周期延伸责任,为拓宽地膜污染治理的政策手段探索新路径。合水县结合县情实际,全面落实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了《合水县实施农用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指导意见》、《合水县地膜生产企业、经销商登记备案制度》等制度,严把“参标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废旧地膜回收加工能力”关口,与企业签订农用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协议,要求中标地膜生产企业必须全部回收中标数量(折纯量)相当的废旧地膜,推动地膜生产企业落实资源环境社会责任,使“谁生产、谁回收”的工作机制逐步再提升并制度化。2017年,该县责任企业销售符合甘肃省地方标准的地膜产品650  t,回收废旧地膜530 t,实现当地当季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的既定目标。

2 “以奖代补”机制

2.1 以回收企业为奖补主体

针对废旧地膜回收难度大、费时费力、利润微薄的现状,在财政奖补政策中,紧扣企业是回收加工地膜主体这个关键,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回收企业根据其回收加工量给予一定资金奖励,调动企业回收地膜的积极性。具体由各地农业环保机构结合当地覆膜区域、面积、用量,按照企业申报、乡镇推荐、审核公示的遴选程序,确定承担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与企业签订废旧地膜包片回收责任书,确定废旧地膜回收区域、最低保护价和加工总量目标,年终根据加工企业回收加工总量、回收台账、用电量等为依据进行考核验收,对完成任务的加工企业按每生产1 t(折纯量)聚乙烯颗粒奖励100元的标准给予一定资金奖补,提升企业回收及加工生产能力。2018年,利用省级财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2 000万元对78个县区的回收加工企业实行“以奖代补”,废旧地膜做到了应收尽收、应收可收。

2.2 以回收网点为奖补主体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回收活力,2018年从中央财政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设项目安排资金3 000万元,在地膜回收环节采用“以奖代补”方式,鼓励企业按照“有固定场地、有专门人员、有明确标示标牌、有完善制度、有辐射区域、有拉运车辆、有计量设备、有消防设施、有台账、有考核”的十有标准设立回收网点,充分调动农民、商贩、回收网点的参与积极性。回收网点按每向企业交售不少于20元·m-3的标准进行奖补,保证废旧地膜回收价格不低于80元·m-3。回收网点及商贩持企业提供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有效收购凭证提交当地农业环保机构考核后确定补贴资金额度。同时,积极探索引入激励机制,按照年度回收总量,对排名靠前的网点和商贩,按30%比例进行一次性奖励补贴。

2.3 以贫困户为奖补主体

2018年,充分考虑精准扶贫工作,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在安排回收网点“以奖代补”资金时向贫困县倾斜额外安排资金20万元,允许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要求各县区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培育扶持不少于50名贫困户从事废旧地膜捡拾交售工作,从而增加贫困户收入。玉门市积极与市精准扶贫办协商,确定50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捡拾地膜的贫困户从事废旧地膜的捡拾交售工作,由回收企业详细记录和保留贫困户交售废旧地膜时的交易台账、交售凭证等资料,当地农业环保机构对收购网點的台账、交易记录等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进行抽查、考核,年终经农业环保站检查小组审查、考核无误后,给予贫困户一次性发放20元·m-3的资金补助或回收车辆的激励政策。定西市安定区2018年扶持了82名贫困户从事废旧地膜捡拾工作,人均年增收890元,为稳定脱贫奠定了基础。

3 “以旧换新”机制

为充分调动农民使用高标准地膜的主动性和回收地膜的积极性,2018年依托中央财政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设项目,在榆中等45个县安排1.59亿元用于公开招标采购高标准地膜专门用于兑换旧地膜,并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兑换办法,在领取补贴地膜的同时,按照不小于1∶5(折纯)的兑换比例开展“以旧换新”,全省通过“以旧换新”回收地膜达4.26万t,占全省地膜总回收量的30%。在实践中,各地也逐步探索形成了一些可行性高、可操作性强的回收模式及方法。岷县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充分发挥乡镇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中的主导作用,采取“政府投放新膜+农户交售旧膜+凭票领取新膜”的捆绑式回收利用方式,形成回收与发放相结合的良性机制。宁县出台了《宁县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设“以旧换新”活动实施方案》,与全县旱作农业相互融合,利用已建成的废旧地膜回收网点,按照1∶5比例积极开展新旧地膜兑换,并对排名靠前的乡镇在下年度旱作农业新地膜分配时予以倾斜,且纳入年度旱作农业项目考核,极大调动了商贩和农户参与积极性,地膜回收率稳步提升。

4 “以膜易物”机制

设立废旧农膜兑换超市探索“以膜易物”模式,是继“以旧换新”机制创新的又一有效举措。这种模式根据农民交售的废旧地膜数量进行折价,兑换洗衣粉、肥皂、食盐等生活用品,与“以旧换新”相比较,兑换超市在兑换物品上因不局限于地膜这一生产资料,更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有效激发了农村老人、妇女、小孩捡拾废旧地膜的积极性。秦州区紧扣农村小商品店在农村分布较广的特点,发动有意愿的个体经营者在华岐镇汪团村主动开办了全省首家财政补贴扶持,主要以兑换小商品为主的废旧地膜兑换超市。为保证废旧农膜兑换超市长期稳定运营,秦州区农业环保机构与超市签订协议,分配具体的废旧农膜回收任务,针对工作任务制定了人员、兑换标准、台账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从省级废旧农膜示范区建设资金中安排支持资金配置了1万元的货品,超市根据农民交售废旧农膜的数量,按照回收标准进行折价后,兑换相应价值的生活用品。之后,秦州区在汪川镇下斜村又建立了1家兑换超市,兑换物品除小商品外还包括化肥、有机肥、地膜等农用物资,对“以膜易物”范围进行了拓展。2018年2家回收超市运营良好,共回收地膜16 t,兑换小商品价值1.3万元。镇原县则充分发挥乡镇、回收网点及企业的作用,本着就近便利的原则,打破乡镇辖区限制,在孟坝、临泾等乡镇设立废旧地膜兑换超市,开展跨辖区“交旧领新”和“以膜易物”试点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效。

5 “谁使用、谁治理”机制

针对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土地经营日益集中化、规模化,地膜无序使用、旧膜残留突出、监管难度大的问题,部分县区探索“谁使用、谁治理”机制,指导和监督流转方与承包方在签订土地流转合时,由承包方每亩地预付一定金额的地膜回收责任履行保证金,推动地膜回收与地膜使用成本联动,有效遏制土地流转大户对耕地“只用不管”的现象。临泽县针对全县1.67万hm2制种玉米实际,在各村社与制种农户签订协议时,每公顷预扣制种款1 500元作为地膜和秸秆回收保证金,推动落实地膜使用者回收责任,确保秋收后地膜和秸秆及时清理回收。秦州区选定地膜使用量大、预期残留严重的种植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为试点,与其签订回收保证协议,收取回收保证金,在春秋季督察合作社种植区域以及周边田间、道路、河道、树杈等重点地带废旧地膜清理整治情况,对达到回收目标要求的退还保证金并给予资金奖励;未达到要求的,使用保证金请废旧地膜收购经纪人或回收企业等第三方进行回收清理,倒逼新型经营主体承担农田环境保护义务,主动捡拾农田残膜。2018年通过该制度的实行共回收废旧地膜15 t。

6 其他有益机制

除上述机制之外,部分县区还积极探索其他有益的地膜回收机制。临泽县与各制种企业签订废旧地膜回收协议,将废旧地膜清理作为制种企业评星定级和落实制种基地的先决条件,引导企业开展地膜回收,推进清洁生产。榆中县在建立的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区内组织开展废旧地膜回收标兵评选活动,根据村民上交的回收总量对其进行物质和现金奖励,并对自发建立回收站且成效明显的村民予以现金奖励。金川区将地膜回收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有机结合,在有条件的自然村设立农田保洁员公益性岗位,在带头捡拾、宣传引导、数据核实等方面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7 结 语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我国农业生产中,带动了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已发展成为农业增产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7]。由于长期的“重使用,轻回收”,随着地膜覆盖面积、投入强度和使用年限的逐年增长,地膜残留量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矛盾不断加剧,给农村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8]。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甘肃是地膜消费大省,废旧地膜造成的环境残留也曾一度困扰甘肃。地膜覆盖栽培为甘肃农业保住了水、保住了地、保住了肥,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常规应用技术,未来在种植领域仍将发挥重要作用[9]。在其他替代产品和替代技术成熟前,地膜覆盖技术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具有不可替代性[10],因此,废旧地膜的回收是未来农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点。基于“废旧地膜是可再生利用的资源”这一重要认识,社会越来越注重废旧农膜的回收,遵循“地膜→残膜→再生产品”的反馈式循环利用理念,全产业链开展回收和综合利用[11],并从技术层面提出了地膜减量化使用、机械化回收等积极应对措施[12]。甘肃在实践探索中建立地膜回收机制,有效破解了地膜回收难题,实现了从“回收难”向“可回收”转变,从制度体系层面为废旧地膜残留防控提供了有效路径和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孙多鑫,李福.甘肃省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发展探讨[J].中国农技推广,2011 (7):19-21.

[2]马彦,杨虎德.甘肃省农田地膜污染及防控措施调查[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31(4):478-483.

[3]阎奋民,王兴荣,李崇霄.农业法律研究丛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141-146.

[4]竇芙萍,杨树铭,周英,等.《废旧地膜回收技术规范》解读[J].甘肃科技,2016,32(10):79-80.

[5]达存莹.甘肃旱作农业中“白色污染”问题及对策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2016 (8):132-133.

[6]马翠玲,吴川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提高农膜回收利用率的甘肃实践[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8,11(5):13-16.

[7]严昌荣,刘恩科,舒帆,等.我国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31(2):95-102.

[8]何文清,严昌荣,赵彩霞,等.我国地膜应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途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5):533-538.

[9]刘建水,王莉,杨洁梅,等.除农田“白色”污染迎农业“绿色”时代—甘肃省农膜回收情况调查[J].农村工作通讯, 2017(22):37-40.

[10]梁志宏,王勇.我国农田地膜残留危害及防治研究综述[J].中国棉花,2012,39(1):3-8.

[11]吴灼亮,章忠亮,韦道菊,等.基于新技术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6-50.

[12]薛颖昊,曹肆林,徐志宇,等.地膜残留污染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36(8):1595-1600.

猜你喜欢
回收甘肃省机制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