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经过冀东抗日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形成幅射热河全境和辽宁西部地区的拥有千万人口的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在大反攻时刻,冀东八路军先机挺进东北,冀東抗日根据地也成为10万大军进入东北的兵站基地,实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意图。
[关键词]冀东抗日根据地;历史贡献;战略位置
[作者简介]张丽娜(1962-),女,河北省唐山市,中共唐山市委党校(唐山行政学院)教授,学士,研究方向:冀东抗战史。
[课题]本文为中共唐山市委党校课题《唐山抗战精神研究》【X19KY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D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11-0039-02
在抗日战争时期,以今日唐山市为“基本区”的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曾经是一面光辉的旗帜。聂荣臻说,它“不仅成为敌人咽喉地带的心腹之患,而且为日后收复热河,解放东北,准备了突击力量和前进基地,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应有贡献。”
精心布局,为挺进东北做战略准备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如果把抗日战争比作一盘棋局的话,中国共产党开局时并不急于吃子,而是根据各种条件,选择开辟抗日根据地,精心布局。看起来是日军围困敌后抗日根据地,但反过来看,则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纠缠蚕食着敌军。当被反包围的敌军龟缩在大中城市和交通线上时,中国抗战的大局由此盘活。
冀东的战略位置极端重要。它北踞长城,南临渤海,西控京津,接壤伪满洲国西南“边境”,居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要道。全面抗战爆发后,其战略地位愈加突出,日军进攻中国内地的兵力和军用物资,几乎全部过道冀东。因此,开辟冀东抗日根据地,担负起日后挺进东北最终解放东北的战略任务,成为必做的“棋眼”。陕北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红军可以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
1938年,八路军分兵5000余人组建第四纵队,挺进冀东,与冀东地方党组织领导的“抗联”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冀东抗日大暴动”。但是,暴动的成果未能巩固,没有完成创建根据地的任务。坚持下来的冀东“抗联”战士和四纵留下的三个小支队,紧紧依靠冀东地方的党组织和群众,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开展了打治安军战役、复仇战役、恢复基本区战役,开辟出盘山、鲁家峪、腰带山三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到1940年秋,扩展为大块游击区,建立7个抗日联合县政权,拥有了12、13两个主力团的正规军,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基本形成。1944年底,以冀东为中心,形成幅射热河全境和辽宁西部地区的拥有千万人口的冀热辽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19块较大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挺进东北,实现党中央的战略意图
东北的战略地位对国共双方都极为重要。毛泽东曾多次指出:“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大反攻时刻,朱德命令“现驻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向辽宁、吉林进发。”冀热辽区党委和军委,迅速组成中共冀热辽区党委东进工作委员会和冀热辽军区前线指挥部,抽调军区三分之二的主力部队1.3万兵力,以及包括4位地委书记在内的党政干部2500人,分两个梯队向东北挺进。
首先,长城沿线的主力部队作为先头部队,分3路迅速出关。中路从喜峰口出发,向赤峰、北票、凌源、平泉进军。西路经兴隆向承德方向进军,在承德与苏军会师。东路由九门口、义院口出发,进抵绥中与苏军会师,9月6日进入沈阳,以东北人民自治军名义,建立了沈阳卫戍区司令部,曾克林任司令员。随后,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率前线指挥部3个主力团、1个特务营共5000余人组成的第二梯队,从山海关乘火车,9月14日到达沈阳。从8月出关到10月底,冀热辽部队配合苏军先后接管了热河、辽宁省的全部和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南部和西部地区共80多市、县,解除伪满军警约4万多人和日本关东军残部5000多人的武装,发挥了夺取东北的先机之利。
9月15日,沈阳卫戍区司令曾克林,与苏军代表到达延安,向中共中央汇报东北情况,为中央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日,中央成立东北局。
10万大军进入东北的兵站基地
中共中央为部署“向北发展”重大战略,调集主力10万重兵到冀东、热河一带,以备苏军撤退时抢先进入东北。进入东北的大军,除山东部队3万余人渡海北上,各路兵马皆通过冀东地区络绎不绝跨过长城。
支援大军进军东北,成为冀东抗日军民最光荣的战略任务。冀热辽行署和军区联合迅速在境内建立起有力的兵站系统:玉田县设立兵站部总站,按照行军路线,在运输和供应任务较大的地方,设立若干分站,在数十个交通枢纽设立小站。沿途附近村庄准备充足的房屋、粮草、骡马、大车、运输队和担架队以应急需。沿途民兵和群众日夜修整道路桥梁,平毁沟壕。保证做到大军到境有饭吃,宿营有房子,开拔有向导,补给有物资。
1945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建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命令。时至此刻,国民党在东北还没有一兵一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