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傲
批判性思维能力由批判性思维技能(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和批判性思维倾向(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两个维度组成。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解读、分析、推理、评价、解释和自我监控。批判性思维倾向体现为六种思维习惯:探索真相、思想开明、系统、相信推理、求知欲和明智审慎。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根据阅读教学读后阶段的实践,探索有效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标题再解读,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纵观人教版英语高中教材,从必修一到选修八单元话题中的文本均有标题。这些标题在对语篇的理解和解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读前阶段,利用标题来预测文本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形成阅读期待,在阅读中能更好地围绕文本主题展开思考。同理,在读后阶段,教师也要借“题”发挥,在深入理解文本后,回首文本标题,对其进行再解读,对原文标题或反思、或质疑、或评判、或发散,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其创新思维。
1.开放性标题的再解答。开放性标题引导学生或分析综合,或联想想象,或发散收敛,或探索批评,这些标题往往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有些是开放式问题,有些是参阅型问题。 这些问题并没有固定答案,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标题,在深入解读语篇后,带领学生反思这些标题,培养学生分析、思辨、推理、评价等批判性思维。
2.封闭性标题的再思索。人教版教材中的文本的标题大部分是以简明的短语来命名的。相当一部分标题言简意赅,直指主题。但也有些标题需要学生充分思考,对文本准确解读,才能理解透彻。这些标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行程中的正确引领。例如必修1第二单元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如何理解road和modern?文本圍绕这两个关键词是如何组织语篇的?教师在读前阶段要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猜测,在读后阶段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猜测加以验证,使学生对标题正确的理解。再比如,必修一第四单元: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要求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使用这个标题,提出自己对该标题的看法,重新给文章拟定合适的标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读后活动中反思质疑、评价陈述、自觉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语篇再深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实施批判性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维品质的有效路径之一。在读前和读中环节,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正确的解读、准确的理解,读后活动是学生对阅读习得成果进一步进行语言和思维的加工,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所以,在读后活动中,教师要再回首文本,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拔高,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评价创新等思维能力。比如笔者在人教版模块一第二单元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的读后活动中设计了以下两个任务。
任务一: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及已有的历史知识,为英语的变迁画一张路线图,并口头描述与英语变迁的相关情况。
任务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以下两个开放性问题:
1.Why do you think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ant to learn English?
2.Why do you think more people in the world now want to learn Chinese?
任务一是对标题和文本的再解读,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任务二在文本中并无现成答案,是对文本内容的拔高,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深入思考,结合自有知识和思想情感做出综合性判断,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这两个任务的设计符合读后活动设计的原则:(1)基于文本,使输入和输出相结合;(2)超越文本,不宜对文本开展低层次的输出活动;(3)关联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在文本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张献臣,2018)。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内化文本内容和思想的机会,是对前面阅读的深化和升华;另一方面,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三、教材巧整合,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是按照话题来组织单元的,教师在进行语篇的教授时,不必拘泥于词汇、阅读、语言点、语法等传统课堂模式。教师可以按照主题语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来整合教材,也可以根据大单元整体设计来整合教材,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同辨异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模块4第一单元Women of achievement时,进行了如下的单元整体设计(节选前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对比阅读文本A student of Africa wildlife 和文本Why not carry on her good work? 了解文本大意和细节知识,正确解读文本。
第二课时:读后活动
活动一:带领学生回忆必修一第五单元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在这一单元,学生已经讨论过评定伟人的标准。笔者让学生沿用这一标准,对两个文本中的主人公Jane Goodall和林巧稚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活动二: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a great woman should have?(要求学生画出思维导图)
2.Do you think that men have been making greater achievements than women? Give your reasons.(要求学生分组辩论)
3.Do you think the rules that make a great man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ose that make a great woman? Why?(要求学生分组辩论)
第三课时:演讲比赛 Is the woman behind a successful man a great woman?
以上设计紧扣“女性”这一中心话题,探讨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价值和贡献,关注她们所面临的困难,讴歌她们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就。课时一为学生提供两个文本,使学生在获得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同时,了解到中外女性的成就。课时二设计了两个读后活动。活动一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评价人物的标准,发展学生的评价质疑的思维能力。活动二中的第一个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概括、分析、评价的思维品质。第二、三个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课时三要求学生在准确解读文本,深入讨论后,以语言输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在读后活动中贯穿评价、判断、质疑、分析、概括、推理、论证等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尤其是女生)的自信心、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和社会观。
当然,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是单一的,在培养某种思维品质时,其他的思维品质也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的各个过程都不同程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质。教师要善于在不同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尤其在读后环节需要设置一些有深度、有难度、有思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利用学习策略,通过听、说、读、看、写英语核心活动,实现对主题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