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2019-12-13 08:24柴草王志明
成人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内涵发展双高高职教育

柴草 王志明

【摘 要】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集中表现在办学定位缺乏精准度、专业建设缺乏创新度、师资结构建设缺乏平衡度、内部治理“泛行政化”等方面。鉴于此,高职院校要紧密围绕“双高”建设的方向和要求,以科学的办学定位为先导、特色高水平专业群为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保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为抓手,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支撑。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教育;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9)11-0059-07

一、研究背景

“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是我国长期实行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2005年,教育部、财政部遴选了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1]2015年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下文简称《行动计划》)开启了国家重点建设一批优质高职院校的新篇章。2018年,教育部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将其作为教育部2019年的工作要点。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設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2]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下文简称“双高计划”),提出“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3]“双高”建设是优质校建设的创新和升级,其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可谓是“一体同源”的关系,“双高计划”对“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的特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概括为“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这也是深化高职内涵建设的主攻方向和重要目标。“双高”建设为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提供了新的支点,在以“双高”建设为龙头带动的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进程中,深入思考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双高”建设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一)“双高”建设是深化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

1.“双高”建设是高职办学理念的升级

办学理念是高职教育秉持的办学主线,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双高计划”指出,“要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带动职业教育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4]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双高”建设应具有的重要思维,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双高”建设的逐步推进,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层面进行优化升级,树立更加创新、包容、现代、开放的发展观,以契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这也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提供了理念支撑。

2.“双高”建设充分展现出高职教育以人为本的时代育人情怀和担当

“双高计划”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双高”建设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在人才培养中对受教育者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尤为强调对其终身学习意识、良好品格和职业精神的塑造,充分践行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这也正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现实要求。“双高”建设将有力推动高职院校治理向更加现代化、科学化的轨道迈进。“双高计划”指出,“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和体系,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6]面对“双高”建设对高职治理结构和体系改革的要求,国内一部分高职院校展开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实践探索,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改革先锋,在多元治理架构和体系建设中,积累了大量的先进经验,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是“双高”建设的内在要求

“双高计划”明确指出“加快推进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7]由此可见,推动高职内涵发展,也是“双高”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1.“双高”建设以办学质量为先,同时兼顾办学规模的提升

高职办学规模的跃升应建立在质量的基础上,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强调“高职扩招质量为先,根据各地区的职教发展水平合理承担扩招任务,确保质量型扩招”。[8]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在高职扩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承担着更大的责任。高职扩招也为“双高”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但要求其提升办学质量的同时,应兼顾办学规模的扩大,这也将为深化高职内涵发展奠定更加丰实的物质基础。

2.“双高”建设以办学特色为抓手,推动高职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

办学特色鲜明是“双高”建设的基本要义,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9]凸显办学特色,引领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跃升。

3.“双高”建设不断改革创新,实现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有机统一

“双高”建设并不是凭空提出的,而是建立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上,传承了以往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并结合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职业教育发展所处阶段,所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发展规划,这本身就是对过往高职内涵发展精髓的提炼、吸收和创新。

三、“双高”建设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困境

(一)办学定位缺乏精准度

办学定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决定高职能否实现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10]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提出,为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指明了方向,但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来看,仍然存在着千校一面的突出问题,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缺乏科学的论证研究,缺乏精准度,单一化、同质化等问题严重,严重消解了高职内涵发展的效度。

1.办学理念滞后,未能做到与时俱进

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国家政策缺乏深刻的认知,甚至对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读,自然难以在办学理念上进行适切调整。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目标定位在“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集中体现在强化内涵、特色办学、层次提升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11]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仍然墨守成规,片面认为“高水平”就是办学层次高、硬件条件好、办学规模大,由此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贪大求全,一味地追求办学规模和层次的扩大,追求升格为本科院校或职业技术大学,忽略了办学特色和内涵建设,未能真正地在提升办学效益和质量上下功夫。

2.办学定位缺乏科学论证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市场化主体参与办学的力度还较为薄弱,主要以公立院校为主导。然而,公办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行政干预办学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设计上,往往会出现因行政化过度干预导致学术权威薄弱的问题,办学定位确立中缺乏教职专家群体的参与和论证,主要由部分行政管理者进行主观决策,最终导致学校办学定位的科学性不足,脱离自身办学实际。

3.办学定位与社会发展的对接度不足

面向区域行业、聚焦地方产业办学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也是其跨界属性的本质要求。[12]高职教育理应以职业为导向,强化对受教育者的专业应用技能培养,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受到社会学历本位的影响,仍然遗留“重学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思想。为了迎合部分学习者的升学需求,吸纳更多的社会生源,甚至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办学历教育,忽略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双高计划”强调“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13]但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未能面向行业产业发展主动调整办学理念,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专业建设缺乏创新度

“双高计划”提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14]专业建设作为“双高”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其建设成效直接影响到“双高计划”的目标实现。面对高职内涵发展的要求,要大力推动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通过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15]然而,当前广大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还较为缺乏创新度,集中表现在专业建设“内卷化”“同质化”方面。

1.专业建设趋于“内卷化”

伴随着我国新经济发展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对高职院校的人才供给规格以及技能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结构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并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结构产生深远影响。由于高职院校长期受各方利益驱使,专业建设上习惯于“供给”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需求”导向,导致专业供求错位,[16]呈现出明显的“内卷化”倾向。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在生源竞争中获得更高的优势,盲目设置一些资源投入少的“热门”通用型专业,偏离服务社会的基本导向。由此以来,学校原本就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被分流到所谓热门专业建设中,不仅无法保障新专业的办学质量,还会进一步侵蚀学校原有的优势学科,影响办学质量的提升,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内卷化”发展漩涡,在自我内耗中贻误专业发展时机。

2.专业建设面临“同质化”

当前高职专业设置中充斥着“招生论”“规模论”思维,[17]片面追求招生和办学规模,加上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上并未配备风险补偿机制,导致各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更多地關注专业投入产出比。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倾向于开办那些建设成效快、成本投入低的通用型专业,而与战略新兴产业相关联的生产技术类专业偏少,导致专业资源的低水平配置、专业重复建设,由此陷入无序的同质化竞争。

(三)师资结构失衡,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 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并且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要超过一半。[18]由此可见,国家针对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和目标,以期通过师资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内涵。从当前我国高职师资建设情况来看,师资队伍薄弱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高职师资队伍结构失衡问题突出

高职教师年龄结构上的失衡主要体现在教师群体趋于青年化,年龄结构上缺乏梯度。伴随着新兴产业技术的不断涌现,高职院校普遍加强了新能源、新技术、智能制造等方面的专业建设。然而,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相关领域的资深教师作为引领。高职教师学历结构上的失衡主要表现在本科学历教师占比过大,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教师占比较少。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加强了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师资整体学历的提升,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任务艰巨,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囿于发展平台所限,对于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和留任率不足,成为制约高职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

2.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薄弱

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由于当前高职教师主要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导,他们的理论知识储备相对扎实,但实践能力却普遍不足,与高职实践教学所要求的能力结构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四)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缺乏内外部条件的有力支撑

“双高计划”将提升高职社会服务发展水平作为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发挥不足,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缺乏有效支撑。

1.社会服务意识受限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并且长期受到“学历本位”思想的影响,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意识上存在一定的“重理论灌输、轻技术应用”的倾向,对社会服务的价值认知度较低,长期以来缺乏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2.社会服务能力受限

提升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内涵,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高职院校的硬件配置还较为薄弱,现有的硬件实训设施设备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企业的淘汰品,只能用于简单操作与模拟仿真,严重滞后于企业实际生产发展需要。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软件配备来看,目前高职“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还较低,并且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为薄弱,导致社会服务能力受限。

3.社会服务机会受限

高职院校受到自身办学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很难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高职院校在社会资源或机会的获得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主要表现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产业组织等在重大科学决策、科技研发、管理咨询项目的合作主体选择上,通常会向具有雄厚实力的重点大学或科研院所倾斜,很难获得相应社会服务机会和资源的支持,对于原本社会服务能力就比较薄弱的高职院校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五)科层化烙印浓厚,内部治理结构的开放度不足

1.科层化烙印明显,泛行政化问题严重

集中体现在管理行政化、行政活动职权化、教师群体边缘化等方面。具体而言,在高职办学管理、学术工作以及各项决策中,主要以学校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为主导,学术权力一直处于虚位状态。尤其在高职二级院系为主体的教学单位中,行政权力对于教务活动的干预时有发生,一线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完全听命于行政决策,缺乏自主权,从上而下的泛行政化倾向严重制约了高职治理水平的提升,对高职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19]

2.内部治理结构封闭,开放性不足

高职教育的跨界属性要求其人才培养离不开以行业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界参与,同样,在高职治理结构的建设中仍然需要吸纳社会主体的参与。然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历程较短,其治理结构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尚未建立起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和机制。企业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在高职院校治理活动中的话语权不足,高职人才培养事宜主要听命于学校的安排,封闭化的内部治理结构导致校企合作难以深入。

四、“双高”建设视域下深化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出路和方向

(一)确立科学的办学定位是推动高职内涵发展的先导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很大程度上由于未能确立科学先进的办学定位所致,因此,高职教育要实现内涵发展,在“双高”建设中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就应当确立科学的办学定位,以此为先导,带动高职教育走向创新发展之路。“双高计划”指出,“高职院校牢牢坚守中国特色的办学定位,以服务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20]在办学定位的确立上,应秉持两个方面的要点:一方面,明确高职教育发展的使命和愿景,由此科学规划学校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建设方向、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等;另一方面,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路线。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1]对此,高职教育要办好类型教育,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加快推动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充分彰显高职教育的跨界性,打好内涵发展攻坚战。

(二)构建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是推动高职内涵发展的依托

专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人才培养的首要切入点,它定义了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与方向,也是职业教育与岗位、职业、行业相衔接的重要媒介,体现了企业、社会的需求,专业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是专业教育办学能力、水平、特色、竞争力的体现。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作为“双高”建设的主体之一,也是推动高职内涵发展的依托。加快推动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构建高水平专业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设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科学规划和布局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的專业结构是其教育理念和办学定位的体现,间接反映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办学特色。在专业设置前,要认真详细地进行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产业结构特点,做好专业布局,强化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度。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实质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对接,其表现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够运用自身所学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用。[22]我国广大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大多是针对国内传统产业体系和服务业体系而设立的,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国内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各行各业基层岗位的工作性质、内容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双高计划”提出“要面向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健全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机制”,[23]因此,高职院校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专业设置与调整也必须紧跟市场步伐,不断进行优化升级,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高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2.在高职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明确各方主体的角色定位

首先,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上,政府应简政放权,强化自身的服务者角色,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适当调整和优化其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上的功能和方式,通过相关立法或政策的支持、财政的投入、信息服务等多种方式,来恰当地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其次,强化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在专业设置上,要保证高职院校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高职院校的专业动态调整是保持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发展活力的主要渠道,构建与市场需求相衔接、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是高职院校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根据产业机构的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保证专业设置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是也必须注意到,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短期性和盲目性,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和周期性存在冲突。如果完全顺应市场变化,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时不注重前瞻性与稳定性,也会脱离生产实际,不仅影响人才培养的时效性,还会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走向不稳定发展的道路,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保证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要正确平衡专业的稳定发展和动态发展之间的关系,在考虑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力求专业的整体稳定发展,实现专业建设的动态平衡。产业界要积极响应,广泛参与,使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高度吻合。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参与构建高职专业设置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专业建设评议会等组织形式,提升产业界在高职专业建设中的积极性与话语权。同时,加快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依托产业联盟,构建科学完整的校企合作机制,对校企协同进行人才培养和专业开发的模式进行创新探索,扩大高职院校的开放性,努力提高产业界与高职专业设置的利益关联性,加大产业界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影响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高职专业建设中来。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构建一套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师生群体、家长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开放式的内部治理结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加强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首先,要健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保障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与内部治理的权益,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作用。其次,加快制定与行业指导相关的规章制度,提升行业协会的指导能力,鼓励行业通过购买服务、授权委托等方式参与到高职院校治理中来。最后,制定高职院校治理共同体的支持政策,邀请各方利益主体在高职院校治理改革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5549.htm,2005-10-28.

[2][18][2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19-02-13.

[3][4][5][6][7][13][14][20][23][24][25]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19-04-01.

[8]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5/t20190513_381825.html, 2019-05-13.

[9]周建松.落实《实施方案》 系统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52—57.

[10]任怡平.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标准与逻辑主线[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0):12—18.

[11]贾文胜,何兴国,梁宁森.教育产出视角下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背景、内涵、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2):92—96.

[12]李海东.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5):5—12.

[15]陈群.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缘起、内涵与路向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8(24):5—11.

[16]许敏.职业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溯源与推进路径[J].成人教育,2018,38(6):72—75.

[17]陈诗慧,张连绪.“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职业教育转型与升级[J].现代教育管理,2017(7):107—113.

[19]赵晓妮.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实践迷思及变革趋向[J].教育与职業,2016(12):12—16.

[22]邹建新,彭富昌.高水平特色院系及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4(5):4—5+8.

猜你喜欢
内涵发展双高高职教育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试论凸显农村初中特色,圆内涵发展之梦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潜能德育视角下中职内涵发展与招生规模问题的对策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