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2019-12-13 07:15张丽云
师道·教研 2019年11期
关键词:优秀品质爱国美的

张丽云

一名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解惑。教书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更具特殊性,它以文载道,寓道于文。语文教师必须把传授知识与德育教育统一起来,寓德育于教学中。语文教材改革后,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了,更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抓准契机,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

一、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目写到祖国过去的辉煌,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写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我们学习这些课文的篇章结构、语法知识,但同时我们也学习文章的主题,这个主题便是爱国。爱国教育在教学中是有必要的,而且它不能孤立地存在,只有在各学科领域中穿插进行,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初三教材有课文《我爱这土地》,在这篇课文中,“土地”象征着生养诗人艾青的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主题。学生一时无法领会到土地对他们的意义,所以教学时,我便引入了本土文化的“红头船”故事,借着“红头船”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德育渗透。当年每一个外出的潮汕游子,都要带上家乡的一抔黄土,这是思乡的一种习俗,是千千万万潮汕儿女对家乡的眷恋,这种对“家乡”的眷恋进而就上升为爱国,爱家其实也是爱国的表现。把“爱国”这种平时总觉得触摸不到的情感拉近、具化,让学生领悟到好像很遥远的爱国主义,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二、语文教学中的优秀品质教育

語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要捕捉最佳的渗透时机。当我们学习《回忆我的母亲》,看到朱德同志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感人的回忆文章,我们也不由得对他的母亲产生无比崇敬的感情,母亲的那种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也就自然而然地印在脑中。这样的一位平凡的母亲,平凡到我们身边好象就有这样的母亲存在,却正是这样一位不起眼的母亲让我们肃然起敬。教学中对母亲形象的解析就是最佳的德育渗透点,把呆板的德育说教借着母亲的形象鲜活展示在同学们眼前。这样的学习,比起老师们的空洞说教更有说服力:这不是高高在上的名人与伟人,让我们产生莫名的距离感,这样的品质的人,你是否用心观察过。又比如《美丽的颜色》这篇课文,教学时,除了要了解居里夫妇在简陋、艰苦的条件下提炼出镭的过程,更要注意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感受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忘我奉献的人格魅力。平常我们遇到一些生活或学习上的小压力就直言受不了,甚至放弃,可当我们把自己所碰到的困难和居里夫人进行对比,便要自叹不如了。所以我们常常用类似居里夫人一类的伟人来鼓励自己,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不断完善自己。至于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更是一篇经典课文,被很多人所熟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优秀品质教育的一篇范文,而且课文内容比较接地气。课文中写到的有关藤野先生的几件事,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真实存在,像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像师生之间和谐相处等,都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供我们学习借鉴。在课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关心学生的教师,在感受到他高尚的品格的同时,也体会到作者对他真挚的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我们也从中深深体会到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学习上的执着追求,在内心最真实的剖析。所以说,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实施优秀品质教育的机会真的是处处都存在。

三、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比道德教育影响更深,比艺术教育范围更广的一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美好的人生。语文课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应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语文课上,注意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对文中的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的欣赏中油然而生发热爱、向往和追求的感情,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的一个重要手段。今年新增加的课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便是一篇极美的诗歌,它有优美的音律,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林徽因还巧妙运用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意象,营造出感人至深的优美意境。整首诗洋溢着对爱、美的诗意信仰。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已被其感染,一节课下来,便熟练地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来形容他们认为美的东西,这样的诗歌,正好符合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对于美的追求,不必刻意,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不仅对外在美的追求,对内在美也一样向往。

责任编辑 邱丽

猜你喜欢
优秀品质爱国美的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卓有成就的他们
用奉献缔造服务 展现共产党员优秀品质——访巩义市住建局办公室主任张磊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好美的雾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