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业的影响与挑战

2019-12-13 07:14张怡萍
西部金融 2019年8期
关键词:金融科技银行业货币政策

张怡萍

摘   要: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内容进行挑战,还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传导。本文梳理分析了金融科技搭建的五种银行情景,评估了它们对银行业及传统货币政策框架的潜在影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科技;银行业;货币政策

一、引言

金融科技(Fintech),指通过利用各类科技手段创新传统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效率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金融科技主要是指由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带动,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金融科技可能降低进入金融服务市场的门槛,提升数据作为主要商品的作用,并推动新业务模式的出现。表1和图1显示了金融科技在银行的主要應用,包括涉及到的三个核心产品部门以及相关市场支持服务。部门主要涉及信贷、支付与投资管理,市场支持服务涉及不属于金融部门但在金融科技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创新和新技术,包括门户和数据聚合、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开源、API)、数据应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分布式账本技术(区块链、智能合同)、安全(身份识别)、云计算、物联网/移动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金融自动化、算法)等。

传统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建立大量优质稳定的客户关系,它们从流动性过剩的客户那里筹集存款,并向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和消费者提供贷款,在这个中介过程中,银行赚取收入,一是净利息和中介费用,二是通过访问客户数据获得费用和其它收入,例如通过长期关系交叉销售,并提供其它金融服务和产品,例如支付、储蓄、保险和财富管理。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内容进行挑战,更重要的是与商业银行竞争客户。综合两方面因素,评估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对银行业的影响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假设了五个风格化的极端情景,并描述了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银行业的潜在影响。这五种场景是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及伴随着市场份额的抢夺逐步极端化的过程,实际上未来的演变可能是不同情景的结合,存在跨业务线的不同实现程度和混合程度。

二、金融科技搭建的五种银行情景

评估新技术对银行业影响的两个因素:一是社会基础技术的普及情况;二是客户对技术知识的接受程度。目前的创新速度比过去几十年更快,采用的速度也在增加,客户根据自身的喜好可选择空间更为充裕。为了评估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发展对银行业的影响,表2假设了五个风格化的极端情景,并描述了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银行业的潜在影响。

(一)更优银行

更优银行指现有银行将自己数字化并实现现代化,以保留客户关系和核心银行服务,利用支持技术来改变当前的业务模式,其本质为现有企业的现代化和数字化。现有银行通常面临着同时提高成本效率和客户关系的压力,潜在的结果是现有银行通过采用新技术或改进现有技术来更好地提供服务和产品,例如使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I)和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等支持技术增强银行当前产品、服务和运营。使用生物识别、视频、聊天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等技术维持远程客户关系,确保交易,减少欺诈以及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AML / CFT)风险。

更优银行通过使用创新支付服务集成银行运营的传统平台,使客户感受获得更安全的移动支付服务。通过部分或全部自动机器人顾问服务、数字财富管理工具甚至附加服务,保持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地位。通过数字化贷款流程满足消费者对速度、便利性和信贷决策成本的要求。

(二)新银行

新银行主要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基于互联网的平台提供零售银行服务。新银行采用现代化和数字化的关系模式,替代以分支行为中心的客户关系模式,利用先进技术,以更具成本效益和创新的方式提供银行服务。如英国的Atom Bank和Monzo Bank、荷兰的Bunq、中国的WeBank、美国的Simple and Varo Money、德国的N26、德国的Fidor以及阿根廷的Wanap。

新银行提供经常账户、存贷款和业务账户、信用卡、金融咨询和贷款。它们通过云提供商或基于API的系统利用可扩展的基础架构,通过在线、移动和基于社交媒体的平台更好地进行交互。新银行可能采用大数据技术和高级数据分析,其盈利模式主要是费用和利息收入,以及较低的运营成本和营销成本。新银行的收入可能被其激进的定价策略及其较单一的收入流所抵消,因此目前新银行并未成为主导。

(三)分布式银行

分布式银行是专业金融科技公司和现有银行之间的金融服务分散。在分布式银行业务情景中,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作为合资企业、合作伙伴或其它结构运营,其中各方共享服务交付。金融服务可以由银行或其它金融服务提供商提供,无论是金融科技公司还是科技巨头(Bigtech),它们可以在数字客户界面上“即插即用”,其本身可以由市场上的任何参与者拥有。

分布式银行并不试图成为通用或综合零售银行,为了留住客户,它们对透明度和质量的期望有所提高,也更倾向于提供来自第三方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大量新科技公司出现并提供专业服务。消费者可以使用多个金融服务提供商,而不是与单个金融合作伙伴联系。如贷款平台与银行合作并与银行分享信贷产品的营销、审批流程、资金和合规管理。贷款平台也可能获得许可证,允许它们在不需要与银行合作的情况下开展业务。虽然银行继续拥有客户关系的财务要素,但它也会放弃对数字钱包体验的控制,例如Apple Pay、Samsung Pay和Android Pay,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分享通过第三方钱包促成的部分交易收入。

(四)降级银行

在降级的银行业务中,现有银行成为商品化服务提供商,并将直接客户关系转让给其它金融服务提供商,如金融科技和科技巨头。金融科技公司和科技巨头使用前端客户平台提供来自不同供应商的各种金融服务,它们利用现有银行的银行执照提供核心商品化银行服务,如贷款、存款和其它银行业务。在降级银行情景中,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通过前端平台的各种配置得到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创新和广泛地使用连接和数据来改善客户体验并与银行直接竞争客户关系的所有权。例如,许多数据聚合器如社交媒体微信、支付平台支付宝等允许客户在单个平台上管理各种财务帐户。数据聚合器为其客户提供来自第三方(包括银行)的定制金融产品和服务,而银行等第三方则从管理客户关系的平台服务提供商降级为产品和风险管理支持。金融科技公司将直接与客户互动并管理产品关系,但为了从已注册的支付卡和账户中获取资金,仍需银行对客户进行身份验证。在线借贷平台也可能成为面向公众的金融服务提供商,扩大贷款以外的服务范围,成为客户与银行、基金、其它金融机构之间的新中介,以中介所有类型的银行服务,这种借贷平台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并能以较低价格提供优质产品。

(五)居间银行

随着客户与个别金融服务提供商直接互动,银行变得无关紧要。现有银行不再是中介银行业务的重要参与者,因为资产负债表中介或可信第三方的需求被取消。客户通过更敏捷的平台和技术从客户金融交易中脱离出来,根据其财务需求,如借款、支付、筹集资金等直接匹配金融科技公司。

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可能在选择服务和提供商时有更直接的发言权,而不是通过中间银行获取此类服务。但是,它们也可能在交易中承担更直接的责任,增加了它们面临的风险。例如,在点对点(P2P)贷款领域,个人客户可以被视为贷方,可能承担信用风险,借款人可能面临来自可能不受监管的贷方的风险,并在财务困境的情况下缺乏财务建议或支持。例如P2P借贷平台可以使用創新的信用评分和审批流程,得到散户投资者的信赖并吸引大量潜在的散户投资者,以满足所选信贷申请的资金需求。随着P2P借贷平台转向或融入更加多元化的市场借贷平台商业模式,在未来P2P借贷平台可使用公共分布式账本,在没有现有银行参与的情况下实施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实现价值转移和支付。

上述所呈现的场景是极端的,并且可能存在跨业务线的不同场景的实现程度和混合程度。未来的演变可能是不同情景的结合,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都拥有客户关系的各个方面,同时为后台运营提供模块化金融服务。例如,Lending Club是一家公开上市的美国市场借贷公司,可以说是所描述的五种银行业务情景中的三种。使用基于Lending Club平台的“自有品牌”解决方案,为其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发起和定价消费者贷款的现有银行可被定性为“分布式银行”,现任者继续拥有客户关系但分享Lending Club的流程和收入。Lending Club还通过与不拥有客户关系的受监管银行的关系与零售或机构投资者的一些消费贷款进行匹配,并将其纳入交易以促进贷款,在这些交易中,银行的角色可以被描述为“降级银行”场景。其它市场贷方通过在任何阶段都没有银行参与的情况下促进直接P2P借贷来反映“居间银行”业务情景。

三、金融科技影响货币政策框架

(一)金融科技推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

金融科技对传统货币政策框架的机遇包括:一是提升货币流通速度,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金融科技的发展加快转账和支付并降低成本,提高交易速度和便利性,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并减少货币需求。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更好、更具个性化的银行服务,通过使用加密或生物识别技术以及更多可互操作的系统,使互联网贷款等便捷信贷很好地扩大了客户群体,缩短了信贷审批时间,简化了信贷流程,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促进货币政策传导的畅通。

二是促进货币政策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存在政策传导和信息反馈机制的时滞,为了能迅速对货币政策进行修正,增加货币政策的效率,在制定了政策目标,如充分就业下的物价稳定后,会选择一组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灵敏的操作目标,如存款准备金等,并通过反映政策效果的中介目标,如货币供应量或市场利率对效果进行判断。我国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通过数量型为主的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框架取得了较好的调控效果,随着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和银行业态的转型,原有的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等货币数量型指标已不能全面反映货币需求和融资状况,需要推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向价格型转变。

三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发达国家的有效利率传导途径,利率联动性不强。随着央行对价格型货币政策探索的不断深入,以及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借贷平台的崛起,社会存款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基准利率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从而推进货币市场利率化。

四是促进更精准的货币政策传导。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受众的广泛化,能够有效拓宽资本补充渠道,若在此过程中建立全面、智能的信用评价体系,将提高银行信贷投放意愿,提高贷款自主定价能力。促进商业银行开发和完善贷款定价模型,改善对高风险客户的惜贷倾向,并在激烈竞争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为信贷业务的持续稳健发展提供支撑,促进更精准的政策传导。

(二)金融科技带来金融市场风险挑战

金融科技能够强化金融市场的竞争,减少低效行为,为个人和小企业提供更高的性价比,推动普惠革命,但是在创新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安全性和稳健性为代价,在上述银行业情景中与金融科技的发展伴随着相应的风险。

更优银行业务情景下的主要风险集中在与实施新战略相关的执行风险、战略和盈利风险,以及网络安全风险。对于货币政策框架来说银行信贷在金融市场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影响,故传统的传导途径仍适用,但银行内部新的数字化环境带来管理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将可能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波动变大。

在新银行情景下,新银行的发展伴随着“信用扩张”,由于新银行对于贷款准入的宽松性,加上现有监管的宽松性,如果新银行获得大规模扩张,现有银行将会面对客户流失的现状,而新银行在宽松环境下易引发金融风险,而线上的运营模式为监管带来困难,也会导致货币政策传导的不准确与不通畅。

分布式银行业务的主要风险集中在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监控和管理一个或多个第三方交易的能力。有效的第三方风险管理流程对银行至关重要,无论金融科技公司是服务提供商、业务合作伙伴还是提供主要客户接口,银行都需要采取适当的流程来开展尽职调查、合同管理以及持续控制保证和外包服务运营监控,以保护自己和客户。作为分布式银行业务情景的一部分,涉及到客户关系所有权和客户数据使用的问题,由于较弱、较不稳定和较为分散的客户关系,可能存在风险管理功能的问题。虽然从金融稳定的角度来看,分布式银行业务可能会减少“太大而不能倒”的问题,竞争的加剧和价值链的共享可能会导致银行业更加分散。另一方面,分布式银行业务情景下由于各方关系的错综复杂,也会导致货币政策不能有效传导,并增加评估中介目标的困难。

在降级银行情景下,银行成为面向客户平台的后台服务提供商,银行提供必要的许可证、访问支付网络以及维护存款和获得资金,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存在监控端到端交易和系统性风险能力有限的风险。前台客户平台也会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快客户流动性、存款转账速度和贷款优惠,导致激进定价和不适当的营销实践,扰乱市场秩序。如果新平台数量较少,集中度风险将会增加,特别是如果大公司获得大量市场份额,这也会导致“太大而不能倒”的问题。货币政策框架也需要纳入前台公司,并导致新的中介目标。

在中短期内,居间银行的情景不太可能达到显著规模。实际上,许多技术和法律因素仍然阻碍大规模使用分布式账本(DLT)来处理付款。P2P借贷平台在配套贷款和借贷方面也面临困难,这突显了资产负债表中介的持续经济需求,P2P借贷平台也使用银行,养老基金或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逐步取代散户投资者来转变商业模式,但仍存在银行可能从金融服务的某些方面脱离中介的潜在风险。在此情景下,在监管环境之外发生的金融活动将受到更宽松的标准和监督,本身受到较少的控制和保护,而银行监管机构则会发现它们监控金融业系统性风险领域的能力受到侵蚀,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可能会被重新定义。

在考虑的所有情景中,金融业正在经历快速的技术变革。央行应密切关注基于新的创新业务模式如何交付和管理金融服务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其在现有监管和许可框架下监督端到端金融交易的能力。

四、政策建议

(一)把握松紧适度的监管

金融科技在逐渐改变金融服务的交付和设计方式,以及支付、清算和结算的基本流程。除了新的流程和平台之外,过去几年新的数字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数量激增。正如智能手机彻底改变了人们彼此互动以交流和共享信息的方式一样,金融科技几乎影响人们在财务上互相互动的各个方面,从支付和信贷到储蓄和财务规划。在我们不断联系、随需应变的世界中,消费者、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渴望找到更方便、更及时、更安全、更高效的金融交易的新方法。过度严格的监管或监管态势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受监管的银行业以外的创新变动,可能会产生更大的风险和更低的透明度。无论消费者是通过实体银行分支机构还是使用智能手机在线门户网站获取产品,都应适用与公平和透明度相同的基本原则。但放松的监管和过度的“宽信用”也会造成严重后果,例如,对于在线上获得的不可持续的贷款,以及贷款内容的错误适用,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央行应随时关注这些新技术的潜在社会效益,如果它们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得到证实并且其潜在利益符合公共利益,则应做好必要的监管调整,并保持警惕以确保风险得到充分理解和管理。

(二)树立良好的行业自律生态

除了对个人消费者的财务影响之外,不可持续的利润驱动导致对金融体系的不信任,这对整体经济是不利的。提供金融服务的公司必须考虑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社会效益。在银行可能承担与金融科技公司交付的产品相关信贷或其它长期运营风险的情况下,对长期可持续性的担忧会被放大。若产品的成功取决于消费者做出不明智的選择,那么产品不能为消费者提供足够的价值,它将被视为不负责任,并且无法持续。

(三)加强跨境区域金融合作

许多金融科技公司,特别是那些专注于贷款和投资活动的公司,目前在区域或全国层面运营。一些金融科技公司涉及到跨境汇款业务,已经在多个司法管辖区开展业务,并且具有扩大跨境业务的巨大潜力。考虑到金融科技公司当前和潜在的全球增长、全球安全性和稳健性,在降级、居间银行或新银行情景下,可能会增加协调与合作以及跨部门的需求,因此需要跨司法管辖区的法律稳定性和确定性,监管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规模应跟上这些公司的全球化步伐,这也符合我国扩大金融开放的政策要求,基于全球化的视角也有利于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与世界接轨,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四)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金融科技公司将进入它们认为可以盈利的地方,但金融体系中有许多地区的企业已经根深蒂固并且难以进入,例如托管和证券结算。因此,在金融领域更应强调“竞争中性”原则,坚持不同所有制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中性”,坚持金融服务的“竞争中性”,消除隐性壁垒,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形成有序、高效的金融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竞争。在实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结合实际情况,加速推动更高水平的行业开放,倒逼形成产品创新。

参考文献

[1]ADBI. Monetary Policy Frameworks in Asia: Experience, Lessons, and Issues[R]. 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 2013.

[2]BIS. BIS-Implications of fintech developments for banks and bank [R]. 2018.

[3]EBA.EBA report on the prudential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arising for institutions from fintech[R].2018.

[4]FSB. FinTech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financial services:Market developments and potential financial stabil-ity implications  [R]. 2019.

[5]NBER. Fintech, regulatory arbitrage, and the rise of shadow banks [R].2018.

[6]陈韶韵.互联网金融对央行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信息系统工程. 2018,(05): 26-27.

[7]刘宏海,尚航飞.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策[J].中国金融. 2019,(06): 59-61.

[8]张娜.中国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传导效应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

责任编辑、校对:钱晓东

猜你喜欢
金融科技银行业货币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银保监会上半年开出14.3亿元罚单
百度金融成立国内首家“金融科技”学院
宁夏平罗县城乡居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