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平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 广元 628017)
川北薅草锣鼓是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源于秦代,兴于元末明初,是一种应农事生产而产生的民间锣鼓说唱艺术形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广元市四县三区境内。其内容丰富,曲调简约明快,唱打方式真率、质朴。口头传唱歌词万余首,文化含金量极高,被比作民间音乐文化的“七里香”。2006年6月,川北薅草锣鼓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绍兴是川北薅草锣鼓最突出的国家级传承人,他自幼聪慧,虽只读过初小,但他记忆力特别好,性格活泼,为人正直,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当过生产大队大队长和生产队队长,年少时跟随其爷爷学习薅草锣鼓和当地山歌。自1959年起,他带领本生产队的薅草锣鼓队在本乡及周边乡镇唱打,该队锣鼓牌子节奏鲜明,唱腔旋律优美,加入了许多的山歌曲调,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凡遇农家之事,他常以歌郎、知客身份出现,口碑极好。他自1980年起培养传承人,主张将薅草锣鼓的传统唱法和时代结合,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自青川县2002年开始挖掘整理薅草锣鼓以来,他不怕年高,实地演唱。舞台演出活泼生动,妙趣横生。参与了广元市、青川县20多次川北薅草锣鼓的演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薅草锣鼓世世代代传下去。”王绍兴对川北薅草锣鼓的贡献大致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对川北薅草锣鼓的程序了如指掌(川北薅草锣鼓的程序包括:牵线子、扎盖子、安五方、说正文、耍歌子、尾歌、办交接等);(二)牢固掌握了锣鼓牌子八种(如:七排子、九排子、十二排子、花排子等);(三)曲调除传统的五字、七字、十字谱外,能够应用大量的山歌曲调,如《二面麻柳叶》《三月百草青》等;(四)他是当地有名的红白喜事的知客和锣鼓手,为川北薅草锣鼓的演唱、继承、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
采访时间:2017年7月26日
参访地点:广元市青川县板桥乡铁炉村王绍兴家
采 写:杨永平 王平兰 王一琴
摄 录:杜小满
杨永平(以下简称“杨”):王老先生,您好!我们正在做一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规划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系列。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薅草锣鼓第四代传承人,为川北薅草锣鼓的演唱、传承、发扬光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王绍兴(以下简称“王”):不客气!
杨:大家都知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首先,我们想请王老先生说一下,您所生活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和家庭情况?
王:我是一个农民,我们这个村子叫庙湾村,属于广元市青川县板桥乡管辖,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这个乡还曾经叫过红旗公社。这里山大沟深,过去主要以种植水稻、麦子、玉米、黄豆等传统农作物为生,现在多样化了,有种植木耳、蘑菇和搞养殖的。近年来响应国家号召,主要搞生态农业,退耕还林,庄稼地少了很多,各家留一点自留地。我们村子全是汉族,原来以前村里人多,现在人少了,很多人搬迁到了其他地方或是在外地打工去了。老一辈基本没有文化,有的上过几天学堂,三四十岁左右的人一般有初中文化或是高中文化,十多(二十)岁的一般都是高中或者大学文化水平,我们这里还出了两个留学生呢,一个在德国,一个好像在新西兰。以前村子里有宣传队,坝坝舞表演什么的,文化生活很丰富,政府每一季度要放一次电影。现在科技发达了,主要是看电视、看手机,集体文化生活越来越少了。我家有五口人,儿子、儿媳都在新疆打工每年春节回来,孙女今年十九岁,马上读大学了,孙儿八岁读三年级,家里常住就我们三人。当年穷,包产到户后,慢慢好起来了,现在更好了,这是习主席给我们带来的福呀。一年能收入十多万,平均纯收入可能有两万左右,我在家照顾两个孙子。
杨: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薅草锣鼓的传承人,我们想请您说一说,您是怎样走上川北薅草锣鼓演唱、传承这条道路的呢?
王:我出生在1942年,19岁那年开始跟着爷爷学习川北薅草锣鼓。当时是集体生产,干活都是五六十个人一起干,一般薅草锣鼓是在六七月份,二伏天,我们也叫“撵锣鼓草”“打锣鼓草”“薅锣鼓草”。如果不打鼓唱歌,干活的人就会偷懒、吹牛、没干劲。从古到今,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当时我也在劳动,觉得热闹、好耍,就开始学了。我没得文化,只读过三个月书,家里穷,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学了些文化。当时学的人较多,每一个生产队都有一两个,我们一共八个队,现在有的都还健在。薅草锣鼓主要是薅二道草时唱,因为头道草需要保苗,不能太快,快了会伤到小苗。7月份左右,包谷(玉米)差不多两米高,人在地里薅草,又热又累,干着干着就想耍了。如果打锣催,他们就会加快速度,不敢偷懒,所以又叫“撵锣鼓草”。
王一琴(以下简称“琴”):您家里还有人会演唱川北薅草锣鼓吗?
王:我爷爷会唱,唱得好!我父亲唱得不太好,现在我孙女在跟我学。
琴:当年您跟谁学的演唱川北薅草锣鼓?
王:我跟着爷爷学的,我是第四代传承人了,第一代是我祖辈上的了。
琴:您的受教育情况是怎样的?在学校里读过多少年书?
王:我文化少,只读了三个月。
琴:能否给我们讲一下您学习川北薅草锣鼓时印象最深刻的几件事情?
王:我就喜欢唱,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父亲在山上干活,听爷爷唱,觉得好听,又好玩,比干活轻松,所以就跟着学了。
琴:您什么时候结的婚?对方是做什么的?
王:我1967年结婚,她也是农民。
琴:结婚后有几个小孩?
王:我有四个子女,三个女儿,一个儿子。
琴:结婚和有了小孩后,对您演唱川北薅草锣鼓有影响吗?
琴:现在您的小孩有学习演唱川北薅草锣鼓吗?
王:有,我孙女现在跟着我学。主唱既要唱,还要打锣,还有一个搭档是打鼓。
琴:您还做过哪些赚钱养家的事情?
王:没有,就是务农。
杨:川北薅草锣鼓的创作、演唱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王:需要锣、鼓就可以了,演唱时一般还会穿一件背心,戴顶草帽。
杨:演唱的歌词来源于哪里呢?
王:有的是按流传下来的书上唱的,有的是听别人唱,自己就记在心里了,变成自己的了,还有的是根据现场情况即兴演唱的。按书上唱的有,主要是针对有文化的,但也需要根据劳动场面即兴演唱。比如有人偷懒,你得即兴创作出歌词来形容他,还得创作出歌词激发他的劳动热情;又比如有人薅草很快,干活能干,你得即兴创作出歌词表扬他。
王:比如需要摆成一字型,有的人拖后腿,你得拿着锣、鼓唱起来,敲起来走到他面前催他。
杨:薅草锣鼓主要用在给什么农作物薅草上?
王:只是用在包谷(玉米)二道草和黄豆上,其他不用。
杨:薅草锣鼓的起源您知道吗?
王:具体不清楚,反正歌里唱的是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要追究薅草锣鼓的根源,我觉得应该是起源于民歌,它属于民歌的一种,先有民歌,用在劳动中,也就是说劳动产生了薅草锣鼓,民歌演唱为劳动者解困、助兴。说修万里长城时,工人累、苦,为了解乏、解闷,就编一些生活化的段子唱。它和这是一个道理,说白了就是用来为薅草助兴,发号施令,娱乐的。
杨:薅草锣鼓和宗教有关系吗?
王:没有关系。
杨:为什么薅头道草不用薅草锣鼓呢?
王:头道草需要慢慢薅,小苗还没有长大,快了会伤到小苗,头道草需要精耕细作。
杨:“文革”期间,集体生产中薅草锣鼓是不是起的作用要大些呢?
王:那是当然,那时是集体生产,都是一起劳动,肯定发挥的作用要大很多。后来包产到户,唱的就少了,发挥的作用也就小了。现在更少了,基本没得人唱。
杨:“文革”时期能唱吗?
王:能唱,但不能生活段子,旧书不能唱,要自己编。
琴:您是如何获得这些创作、演唱条件的?
王:具体没有,就是在薅草过程中看到什么就唱什么,随口唱。
琴:现在还进行川北薅草锣鼓的创作吗?使用的创作材料和过去用的材料一样吗?
王:我都是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我没有文化,写不出来。我每天都会看戏剧频道、中央3台,我记性好,听了、看了就会记住很多。
琴:什么样的条件才是好的演唱条件呢?
王:不需要啥,就是锣、鼓,还可以戴草帽,其他都不需要。
杨:有没有把薅草锣鼓提炼出来,做专场演出?
王:县宣传部请我拍过宣传片,现在有啥演出,开始都会播放我拍的宣传片。我还参加过省上的录制,2009年还在广元“女儿节文艺晚会”上台演出过,青川县、唐家河都演出过。
杨:是一个人演唱吗?
王:不是,有搭档呀,两人一起,我唱歌敲锣,搭档打鼓。
杨:道具都是买的吗?
王:就是,我买的,祖传的打烂了。
琴:道具有啥讲究吗?
王:没有,只是不能太大了,太大了拿不动。因为演唱的时间长,爬坡上坎的,很累。
杨:完成一组川北薅草锣鼓的作品的演唱,通常需要哪几道程序?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哪一步最讲究)?
王:一般有五个程序:1、起歌头。2、请神。3、唱书(正)文。4、唱民间山歌。5、收工、送神。还有舞蹈话剧,有七字句、十字句,还有十几个字的;还有八牌子、九牌子,每一种句子的旋律一样,歌词不一样。
杨:最重要的是哪一部分?
王:七个字的,就是第三部分,起歌头,请神相当于序,序后就是正文。序相当于整理队伍,通过起歌头,请神把劳动者集合到地里,然后就开始劳动,劳动开始就唱正文。
琴:请神、送神有具体对象吗?
王:有,指五方神,东、西、南、北、中。
杨:每次都要请神吗?需要上香吗?
王:是的!
琴:川北薅草锣鼓的主要代表作品及分类?
王:分类有历史故事、青川民歌、爱情故事。代表作有《十杯酒》《太阳当顶过》《绣荷包》《柳影记》《月儿落西下》等,这些基本都是叙事诗,比较完整,有孝道、爱情方面的等等。
王:唱爱情的比较多。
琴:您作为川北薅草锣鼓的传承人,与川北薅草锣鼓相伴这么多年,创作、演唱有什么经验吗?
王:我嗓子好呀,吐字清楚,唱得好,音域宽,上次去广元录音,有几个年轻人录了五次都没能过关,我一次就过关了,录音的人还夸我呢。我就喜欢唱。
杨:您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需要什么条件?
王:应该是因为我唱得好,2009年市上领导还给我颁发了证书。
王:我觉得应该有群众口碑、自身条件、掌握内容多少有关吧,一句话众望所归。
王:有一次市上聚集了四县三区的传承人一起比赛,我得了第一名呢。
杨:您认为川北薅草锣鼓在当地人民生产生活中有怎样的影响与意义?
王:以前作用大,比队长作用还大,队长吼一声不管用,锣一响就管用。不唱不打锣,他们就懒散,不想干活,只要一听到锣响,干劲就上来了,三排锣响不上工的话,就要扣公分。比如家里有事,不想去薅草,但如果听到锣鼓响起,他们就想去。因为去了可以听歌,相当于娱乐活动。我小时候就喜欢唱,唱歌对劳动人民有吸引力呀。薅草锣鼓必须有生活化的内容,干活本来就累、枯燥,唱些文化娱乐,干活有劲呀。不过现在没得了,很少有打锣的,都退耕还林了,没有平台了。
琴:我们可以请您唱几首您的作品吗?
王:可以呀。
琴:您能给我讲讲这些作品的寓意吗?就是它们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唱成这个样子?有什么讲究和说法吗?
王:唱的都是爱情,没啥讲究呀,只要唱起来大家高兴,有干劲就好。
琴:过去唱的和现在唱的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王:音调是一样的,歌词有变化。
琴:您比较满意的作品是哪些?
王:我喜欢七字句和十字句。
琴:这些演唱都是您自己琢磨出来的还是老师流传下来的?
王:有流传下来的,也有自己想的。
琴:您认为川北薅草锣鼓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王:起到指挥、娱乐的作用,激励劳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
琴:川北薅草锣鼓拜师、授徒、出师要举行仪式吗?
王:没有仪式,想学的都可以,能自己唱,能打锣、敲鼓就可以出师了。
琴:能否谈谈您的老师以及老师的老师的情况?
王:长辈们在山上劳动,唱歌,我觉得好听,就跟着学了,我是第四代传承人。第一代是我爷爷的父亲,第二代是我爷爷,第三代是我父亲,第四代就是我,第五代是我的年长一些的徒弟,第六代就是我孙女了。
琴:您能讲讲与川北薅草锣鼓相关的传说、故事、歌谣、口诀、谚语吗?
王:没得,可能是在劳动中消除疲劳。娱乐,在劳动中产生的,比如还有薅秧歌,拨包谷的歌,薅草锣鼓是民歌的一个类型,就是劳动号子。演唱时在同一个地方不能重复。
琴:当地有川北薅草锣鼓的演唱、创作组织吗?您在其中任何职务?承担什么角色?有定期或是不定期的活动吗?
王:青川文化馆在做,青川有一个艺术团,命名为薅草锣鼓艺术团,但不是以薅草锣鼓为主,这个艺术团每次演出前的宣传片都要播放我的视频。
琴:目前还有其他人跟您学习川北薅草锣鼓的创作与演唱吗?
王:除了我孙女,我还有徒弟,但都不在家,在新疆打工。
琴:他们主要是些什么人,大约有多少人,受教育程度如何?
王:除了我孙女,都是男性,都是农民。有王凤清,1963年出生。柳成宝,1962年出生。这两个徒弟都是初小文化,我孙女今年考到大学了。
琴:这些传承人您还满意吗?他们的学习动机是什么呢?
王:都不在家,在外打工,孙女是我叫她学的,开始不好意思,现在好多了,他爸爸妈妈都很支持她学。
琴:您使用什么方法来给他们传授技艺的?
王:在家教他们打锣、敲鼓、唱歌。首先教他打锣、敲鼓,再教唱歌。
琴:您觉得现在的徒弟们与之前的徒弟们在学习川北薅草锣鼓方面有什么区别吗?
王:前些年收的徒弟都了解、听过、参与过薅草,学起来快。现在的徒弟都没有感受过,学起来慢些。
琴:您觉得川北薅草锣鼓传承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王:都打工挣钱去了。现在好多土地都退耕还林了,庄稼种的少,用不上,没有平台了,不需要组织大批劳动力薅草嘛。薅草锣鼓的作用很多,比如有监督作用、指挥作用、娱乐作用、提醒作用、引导作用。
琴:您目前的生活状况怎样?经济来源主要靠什么?
王:文化部每年要拿2万补助,以前是一万多,去年开始就是两万了,青川县文化馆拿给我的。
琴:您作为川北薅草锣鼓的传承人,获得过哪些荣誉,由此给您带来过哪些收益呢?
王:有奖牌,市上领导颁发给我的。还有就是每年有传承费。
琴:您想通过政府、社会团体、研究机构,制定怎样的政策?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让川北薅草锣鼓发扬光大?
王:希望有演出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薅草锣鼓。
琴:谢谢您的受访,感谢您为川北薅草锣鼓做出的杰出贡献,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美满!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川北薅草锣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