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及其形成机理
——基于武家嘴产业兴村的实证调研

2019-12-13 05:50曾维和咸鸣霞
中国软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水运共同体融合

曾维和, 咸鸣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44)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作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将“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作为重要篇章重点提出,并指出发展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规划》首次提出“产业共同体”的概念,指出在“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过程中要“与当地农户形成互惠共赢的产业共同体”。这表明,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富民强村为目标,将农民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建立联农带农、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产业共同体是必然要求。本文以“金陵首富村”武家嘴村为研究案例,深度分析其在改革开放40年发展道路中取得的显著成效背后所形成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为推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一、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从相关文献研究的内在逻辑看,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可以从共同体理论、村庄共同体、产业融合等概念研究路径中找寻其深层次的科学内涵和运行逻辑。

(一)文献回顾

1.从共同体理论到村庄共同体。共同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社会学概念,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指出,“共同体的理论出发点是人的意志完善的统一体,并把它作为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的状态。”其所提出的共同体有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种基本类型,其中精神共同体是“真正的人的和最形式的共同体”。共同体有两个基本的理论源流:一是欧洲源流的共同体思想。这一思想起源于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共同体思想,主张公民参与和公民责任,以德性教育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为依归。此后,凯迪姆斯的“社会事实”思想、鲍曼的“现代意蕴”、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勒庞的社会心理机制等从不同的维度拓深了这一源流。马克思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共同体”也是这个源流的深度发展。二是美国源流的共同体思想。这一源流主要包括芝加哥学派的“社区共同体”理论、美国的“意见市场”和“社会责任”理论。“社区共同体”理论基于“大共同体参与式民主”思想,强调国家、社区、家庭的共同价值,倡导集体权利优先和爱国主义。“意见市场”和“社会责任”理论强调要凭良知和良心发表意见,培养大公无私,保障社会公德。

在中国国情下的乡村治理中,不少学者研究了村庄共同体。鲁明川指出,村庄是农村现代化无法脱域的共同体,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的文化认同的共同体,是农民“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是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村庄共同富裕共同体、村庄治理共同体、村庄精神共同体、村庄设施共同体和村庄生态共同体的发展路径。黄锐等基于转型社区的形成和基本特质,总结了转型社区是一种“村社共同体”,它是农村社区本地居民基于独特的经济形式、共同的生活习惯和互惠的网络关系构成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刘祖云等从农村社区共同体演变的过程分析了三种类型的共同体:一是传统村落社区的家元共同体,村民被置于家庭、家族、村落、国家等形成的“同心圆”式的社会网络中;二是转型农村社区的族阈共同体,该共同体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居民成分复杂,具有异质性,流动性较大,需要重建和谐的邻里关系;三是新农村社区的合作共同体,居民之间通过理性、利益、道德和责任等产生合作动力,基于“双向、互惠、利他”原则共同行动,追求社会个体实现利益最大化。由此可见,共同体成为我国农村治理、乡村振兴分析的一个基本工具。

2.从产业融合到农村产业共同体。产业融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侧重经济收益和价值增值。马健提出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胡汉辉等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以及产业管制环境的变化作为产业融合产生的前提条件,包括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基本形式。农业产业融合的研究涌现了大量的文献,既有理论探讨,也不乏实证案例分析,既有内涵特征描述,也不乏深层机理分析。其中,李俊岭的研究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农业产业融合包括农业内部和农业与外部产业之间两个层面的产业渗透和交叉融合,具体包括农业新兴产业的替代融合、农业内部子产业之间的融合、农业与外部产业的融合和新技术产业向农业渗透融合。这些融合体现了农业的食品安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功能定位。归纳起来,农业产业融合是指农业农村中农业内部以及外部产业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新业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有机结合,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与产业融合的研究相比,农村产业共同体的研究寥寥可数,主要借助产业共同体这一分析工具开展。例如,衡孝庆等从环境社会技术对产业共同体的规制出发研究了绿色产业共同体的绿色解码及其形成过程;于战平基于产业共同体需求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融资难的问题。此方面研究较少,一方面在于政策对学术研究的驱动效应还未有效激发,另一方面可能是学界主要集中研究乡村振兴的经济属性,关注“产业兴旺”意义上的产业融合,而忽视了乡村振兴的社会属性,缺乏“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等意义上的产业共同体的关注。因此,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共同体是一个急需开拓研究的新领域。

3.产业共同体的定义、性质与类型。产业共同体既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也是社会学、政治学概念,它是在“产业+共同体”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新型乡村振兴治理模式。本质上,产业共同体是农村产业组织和公共组织有机结合的一种结构再造,既需要推进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增值,也需要在各产业主体、各利益相关者及农民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网络,实现互惠共赢,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不难看出,共同体具有利益、网络、价值、责任等多重属性。从实际功能侧重点来看,产业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是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化空间;其次是一个生活网络共同体,是村民邻里相望、互帮互助的社会结构和生活空间;第三,是一个价值共同体,是村民互利互惠,追求美好生活的集合体;最后,还是一个责任共同体,是村民进行政治参与、公共治理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共领域。本文研究的产业共同体是综合以上侧重点基础上所形成的新型乡村治理模式。

(二)产业共同体的分析框架及方法

产业共同体是一种结构再造,这种新型结构及其行动产生的内在机理、实现功能如何?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的著名流派结构功能主义(Tructural functionalism)可提供较好的理论解释。1953年,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了著名的社会系统功能分析的AGIL模式,即一个行动系统由行为有机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并具有适应(Adaption)、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和潜在模式维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四种基本功能。帕森斯强调行动、功能、共同价值体系在社会行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这些体系的结构与‘价值相关性’(Werlbeziehung)的关系最为密切。” 默顿也认为,“功能是观察到的那些有助于一定系统之调适的后果”,其实现的社会机制包括“社会分工”、“价值的高低”、“制度性要求”等方面。

基于产业融合和共同体两个基本概念所提出的产业共同体,能够有效诠释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乡村全面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层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关注产业融合意义上的经济属性,推动“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也要关注共同体意义上的社会属性,推进“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和“生态宜居”。以结构功能主义有关“结构”、“行动”、“价值”等要求的界定及其相互关联的论述为理论依据,从乡村振兴意义上界定产业共同体分析框架应涉及以下:一是经济属性层面的乡村振兴,关注产业融合意义上的产业兴旺,提高产业价值和经济效益,达到富民强村的目标;二是多产业多主体集体行动致力于乡村全面振兴;三是社会属性层面的乡村振兴,关注共同体意义上的乡村公共事务参与和社会互助网络的构建,提高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率,达到乡村善治。由此,基于“结构—行动—效益”三要素构建一个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分析框架

该分析框架包括三个模块,体现了产业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一是以产业融合为基础。在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延伸农业产业链,培育农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产业兴村。二是以集体行动为轴心。产业深度融合之后将形成两个方面的集体行动,首先是多元产业的聚集,形成聚集特性的产业行动;其次是产业管理的行动主体,如村支部、村委会、村企业、村内社会组织及村民良性互动,形成交互作用的行动网络,共同致力于乡村振兴。三是以效益提升为目标。这里的效益包括两个维度:一方面是产业融合下集体行动产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达到产业兴村的目标;另一方面是集体行动下产出广泛的社会效益,乡村产业共同体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达到责任强村的目标。产业兴村和责任强村,共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在该分析框架基础上,研究采用单案例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法是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是对典型事件的背景、发生过程等进行系统、综合描述和分析,从而形成具有概括性的模型框架。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案例研究类型,最常见的是根据案例的数量划分为单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单案例研究以一个案例为切入点,分析与研究相关的情境,对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深度揭示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形成有针对性的结论。首先,选择具有典范意义的案例开展研究。武家嘴村全村经济综合实力连续23年位居南京市综合实力百强村之首,“金陵首富村”的地位根深蒂固,其成功的法宝即在产业兴村的发展战略下所形成产业共同体的发展模式。其次,采用实证调研的方法获取资料。由笔者所组成的课题组在武家嘴村为期调研一周,进行了10余次多主体深度座谈,访谈了区政府、古柏街道、村委会、村支部的主要人员及大量的村民,同时查阅了村档案馆、村志等,并广泛地收集了该村发展中年度总结、工作报告及相关新闻报道,形成相对较全面反映该村产业共同体模式形成过程的第一手材料。

二、案例描述:武家嘴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的实践过程

在分析武家嘴乡村振兴产业共同体模式实践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其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以展示其实践创新之路。

(一)转型升级:产业共同体模式的形成线路

南京市高淳区武家嘴村原是石臼湖畔的一个小渔村,村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三分,世代过着“河蚌螺蛳半年粮”的生活,是远近闻名的“渔化子村”。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武家嘴村凭借着资源禀赋和“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闯出了一条依靠水运造船特色产业实现富民强村的成功之路,从小渔村发展成为“金陵首富村”。通过产业化乡村振兴路径,武家嘴村形成了以造船水运业为主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多业拓展的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这一模式包括三个发展阶段(见图2)。

如图所示,武家嘴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发展模式通过抵御发展中的风险,跨越式产业转型升级,其形成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 成立凤山乡水运队:抵御个体化分散运输的市场风险。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围湖造田、水体污染严重,祖祖辈辈靠捕鱼摸虾为生的武家嘴人面临“失业”危险。穷则思变的武家嘴人选准水运业为突破口,从传统的捕捞业转到水上运输业,尝试着将小渔船改造成简易的沙石运输船,从此踏上水运的发展道路。“村民跑运输,支部村委搞服务”,1984年武家嘴村委组建当时全县第一个村办水运服务机构——凤山乡水运队。村民水运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焦点即是水运队服务的重点与发力点。从起初的低税点发票开具等税费及保险事宜、即时性介绍信开具等岸上服务到运送途中的加油补给、流动资金供给再到邀请海事部门专家举办培训大大减少了海损事故的发生、组织全村船户设立互助合作基金大大提高了抗击风险的能力。水运队成立后的3年,累计提供贷款五千余万元,1%的年利息为船户省下数百万元资金,仅10年不到,村集体可支配收入也从起初的账面上的126元到80多万元。以凤山乡水运队为决策载体,以引导船户水运业发展为着力点,变则思通的武家嘴村委顺势决策,对船户运输结构和水运组织结构予以适时调整:从只是围绕黄砂打转,转变为运送农药、化肥、粮食、集装箱等;从一家一户的分散营运,转变为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性营运;从石臼湖上谋温饱,转变为长江航道拼出路。

2. 成立武家嘴集团:抵御子公司势单力薄的经营风险。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造船水运业,2007年8月武家嘴村委组建南京市第一家村企产业集团——南京武家嘴集团,以打造现代造船水运为主的产业集团,并顺利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集团抓住了国家交通部在内河推行标准船型的契机和国际制造业转移物流增加的商机,实现造船水运提档升级,并完成了两大新跨越:一是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以培育市场竞争力为主的公司化经营不断巩固提升,

图2 武家嘴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的形成线路

实现由传统意义的水运业向现代航运物流业的跨越。南京鑫武海运有限公司、南京武家嘴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等积极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不断新增运力,大力发展集装箱、江海直达等高回报、高附加值的船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二是高标准建成南京八卦洲、浦口乌江两个沿江现代化造船基地,以承接国外订单船为主的造船基地建设不断提速加快,实现由原来的低层次传统滩涂造船向现代化船舶制造的跨越。集团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培育集团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集团公司水运服务商标“武家嘴”荣获南京市服务业名牌,集团水运服务业和“武家嘴”商标标识分别被认定为“江苏省名牌”产品和“江苏省著名商标”。目前建立在村集体名义下的武家嘴集团,旗下子公司依旧各自独立经营,集团本身并不进行实质性经营,甚至没有完整的财会部门。因此,武家嘴村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与华西村不同的发展模式,鼓励个体经济的发展,实行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双层经营,互惠共赢。

3. 一业为主,多业拓展:抵御主导产业行业低迷的经济风险。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造船水运主业步入行业发展低谷,面对严峻形势和巨大挑战,武家嘴村在原有发展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在发展中,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趋势和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机遇,深入实施“一业为主、多元拓展”的产业发展战略。首先,2008年落成的农业科技园打造了现代农业与现代旅游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链,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深化产业带动作用。其次,以主动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的武家嘴实验学校为平台,以“事业惠民、保障济民”促进社会事业,实现了科教文卫稳步发展。第三,坚持民生优先,全力推动和谐武家嘴建设,2014年投入运营的武家嘴老年公寓及康复护理院,开创了南京首家医护型养老机构的新模式。最后,酒店服务、村镇银行为产业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保障。一方面,2008年建成的武家嘴国际大酒店以星级创建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酒店品牌形象,助力武家嘴集团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另一方面,2012年投入运营的江苏高淳武家嘴建信村镇银行以“联系村镇、服务三农”为原则,探索灵活、多元化担保形式,为区域内经济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武家嘴产业共同体以该村主导产业造船水运业为核心支柱产业,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组成联盟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共同致力于武家嘴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一方面,造船水运业为村集体经济积累的雄厚的经济基础,为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财力支持、人力支持和管理团队支持,促使多元化的产业能够迅速地发展。另一方面,多元化的产业勃兴也为造船水运这一主业在行业发展低谷中获得健康而稳定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为推进民生改善,助推乡村振兴做出了“组合拳”的贡献。

(二)全面振兴:产业共同体模式的实践成效

1. 多元产业蓬勃兴起。南京武家嘴集团经营范围涉及内河、沿海运输、船舶制造与维修、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地产商贸、酒店金融、文化教育、养老医疗、油气经营等多个领域(见表1)。这使武家嘴村在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同时,有效解决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单一依赖造船水运业的局面,使发展的路子走得更宽、前景铺得更好。

表1 武家嘴多元拓展产业发展概况

2. 双效益持续提升。综合性价值追求是产业共同体模式的一个基本表征。武家嘴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除主轴的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外,还表现为横轴的经济效益和纵轴的社会效益持续提升。在横轴上,成立农业科技产业园、村镇银行等体现产业共同体经济效益的诉求。2009年后,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造船水运主业步入行业发展低谷,尤其是2015年触底。为遏制这个态势,一方面,武家嘴集团通过适时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拓展市场空间,水运业成功向现代综合物流业延伸,造船水运主业保持健康发展,至2017年营运收入明显增长,运输总量约为5000万吨,水运营运收入11亿元。另一方面,通过多元产业拓展,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集体经济总量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得到了提升(见图3)。

图3 2009—2017年武家嘴村集体年收入及水运、造船业年收入情况

在纵轴上,成立的联村党委、武家嘴实验学校及其分校、武家嘴老年公寓表征的是武家嘴产业共同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例如,武家嘴村富起来后,积极探索“联村共富、共享繁荣”的发展路径,联合临近的双红村,于2007年成立了全市首家联村党委。充分发挥名村带动效应,探索建立了“以党委统领全局、各村自主管理、资源合理配置、项目辐射带动”的新机制。经过10多年发展,双红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比2006年增长了7.9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6年增长了14倍,实现了强村带弱村、富村带贫村的初始目标。又如,实验学校开办不久,就因优良的教育教学质量获得了村外学生和家长的青睐,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又带来城区生源高峰与公办学校接纳有限之间的突出矛盾,每年秋季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招生期间均门庭若市,办学质量有口皆碑,办学规模越办越大。2016年,另择址建成分校和幼儿园,2017年投入使用。十五年来,学校既为地方政府应对生源高峰分担责任,同时也为老百姓选择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选择。

3. 总要求精准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在武家嘴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中有力彰显:首先,在产业兴旺方面,武家嘴集团首先选准水运业为突破口,闯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特色发展路子。通过30余年来的滚动发展,其经营范围涉及内河、沿海运输、船舶制造与维修、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地产商贸、酒店金融、文化教育、养老医疗、油气经营等多个领域。第二,在生态宜居方面,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武家嘴村经历了两次乡村空间的扩展:第一次是90年代初的老村别墅群,目前该别墅群已作为高淳区乡村新风貌示范区,甚至成为石臼湖著名景观之一;第二次拓展则是2002年“武家嘴新村”的建设。武家嘴村被评为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第三,在乡风文明方面,武家嘴村始终坚持把民主和谐作为重要目标,建立健全村务公开阳光运作机制,全面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对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实行点题公开、听证公开,做到了“村民想知道什么就能知道什么”,村民满意率达100%。第四,在治理有效方面,武家嘴村构建适用基层发展需要的治理和防范体系,其联村党建的双红村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和谐社区、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民主法治示范村、“五无”先进村。第五,在生活富裕方面,武家嘴村经济综合实力连续23年位居南京市综合实力百强村之首,是名副其实的“金陵首富村”,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以2017年为例,对该村居民户均年收入及生产性资产进行统计发现:92%的居民户均收入在20万以上;90%的居民生产性资产超100万,甚至52%的居民生产性资产超500万。

三、案例讨论: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形成机理

共同体模式本质上为一种组织结构再造,其形成通常是多因素长期驱动的产物。武家嘴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是孕育生成、快速成长和稳定发展等多阶段中内生驱动因素、外嵌驱动因素和交互驱动因素交叠式持续发力的结果。

(一)内生驱动下产业共同体的孕育生成

内生驱动是武家嘴村内在的驱动因素综合发力的表现,这既有先天的资源禀赋、集体行动,同时还有渐进的目标引领综合作用。

1. 发展造船水运业的资源禀赋。武家嘴是历史悠久的小渔村,村民世代以打渔为业,靠水为生,是常年以船为家的“水上漂”。20世纪80年代开始,武家嘴村民不断地小船造大船,追求更大的发展目标。从最初的小渔船到简易的沙石船,从沙石船到钢质船,再到千吨级、万吨级大船……每一步的发展都将渔村的资源禀赋发挥到极致。船运业是一个风险较大的行业,沉船、航线争议等突发事件练就了武家嘴村民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这种冒险精神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逐步凝练成“敢为人先、敢创大业、敢争一流”的武家嘴精神。这在产业共同体中表现为“建立了一种鼓励创造与敢于承担风险的组织文化”,实现组织的持续创新和不断追求卓越。

2. 集体经济中能人带动下的集体行动。武家嘴村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在于能人带动下的集体行动。1983年,高中毕业生武继军买下一艘68吨双挂木船,1年后净赚3万多元,成为武家嘴村的第一个“万元户”。组织上认准了这个村中唯一的一位高中生,不顾家人的反对,他毅然担任贫穷渔村的村干部,此后从凤山乡水运队组建到武家嘴集团成立,武家嘴成功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武继军书记的精准把控和果断决策。武继军书记不仅自身35年如一日地为村集体发展勤勉工作、日夜操劳,而且带出了一支具有武家嘴精神的铁军团队。在调研中,课题组总是被这个铁军团队所感动:不为一己私利打便车,管理层心中都装着一面一心为民的小旗,像武家嘴老村每一艘船尾的村旗,总是想着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从而实现乡村善治。“这种特殊的手段以使个人按照集体利益行事……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即武家嘴集体经济中能人带动下的集体行动追求乡村振兴的公益行动逻辑。

3. “五阶递推”渐进提升的目标引领。目标引领是农村社区“发展思想和价值的清晰愿景”。在追求富民强村目标的过程中,武家嘴产业共同体以不断的进取精神追求更高层次的乡村振兴目标。正是在不同需求所致的目标引领下闯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特色发展道路,大致经历 “五阶递推”的目标引领:一是从无到有的个体激发。这主要表现为生存绝境下,少数村民“试水”成功,凭借临湖通江的地理条件和善于驾舟闯湖的传统优势,选准造船水运业为突破口,尝试着将小渔船改造成简易的沙石运输船,从传统的捕捞业转到水上运输业。二是从小到大的示范经营。由于砂石运输结构单一,附加值低,船队抗风险能力差,村民武学海自筹资金建造了全村第一艘100吨位的钢质船,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推动了武家嘴人掀起了一场扩大经营的“造船比拼赛”。三是从富到强的组织协同。通过资源整合、强强联手、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展高端运输市场,实现了由传统水运业向现代航运物流业的跨越,走上集团化运作、专业化运输、集约化经营的发展快车道。四是从强到美的精神内驱。在经济发展取得骄人业绩之后,让村民住上与城市小区一样的房子、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环境,是武家嘴村在民富村强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于是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武家嘴新村建成。五是从独到众的使命召唤。武家嘴村富起来后,积极探索“联村共富、共享繁荣”的发展路径,联合临近的双红村,在2007年成立了全市首家联村党委,充分发挥名村带动效应。同时,发挥武家嘴村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信息优势,在促进双红村加快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镇域村界,带动更多的村发展壮大,带领更多的农民创业致富,变“一枝独秀”为“抱团发展”,更好地发挥武家嘴村党委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外嵌驱动下产业共同体的快速成长

1. 抓住政策机遇,推动集体经济跨越式发展。武家嘴村快速发展抓住了三次重要的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机遇是上海浦东开发。20世纪80年代初,包括苏锡常在内的长江下游一带许多地方基本建设遍地开花,对黄砂等各类建材的需求一下子膨胀起来,村民运输业务足,资金回笼快,水运效益相当高,少数村民开始试着将小渔船改造成简易的沙石运输船,一年便收入几千块,远远超出当时捕鱼年收入。这激发了起全村第一波“造船热”,村民们纷纷筹集资金,照着小木船的结构自行设计建造大型号的钢质船,全村船舶总吨位迅速从1982年的596吨发展到1986年5800吨,4年时间就增长近10倍。第二次机遇是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后,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升温。村民武雪生率先投资300多万建造全村第一艘3000吨大船,这在当时号称“江南第一船”,引发了全村第二波“造船热”,全村船舶吨位迅速翻一番,达2万多吨。与此同时,引导村民调整水运结构,改变了以黄砂运输为主的低水平水运层次。第三次机遇是十五大召开。1997年初,党的十五大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这让村民吃了颗“定心丸”,纷纷卖小船造大船、弃小富创大业。这一年,全村共投入资金上亿元,建造千吨级大船52艘,总吨位达16.9万吨。

2.瞄准需求驱动,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全村船舶运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为解决当时个体运输户难以自己解决的困难,武家嘴村集体及时组建水上运输服务队,将松散的船户组织起来,重点围绕村民在经营中出现的资金、技术等难题,全方位提供服务,为村民排忧解难,满足了三重发展需求:一是船运第一桶金资金需求。船运发展对资金需求巨大,小船换大船,资金问题是摆在每一个水运户面前实实在在的第一道坎,武家嘴村集体在短短3年中,帮助村民贷款5000多万元,为村民省下了上百万元的高利贷利息。二是船舶修建服务需求。水运转海运对船舶修建提出更高要求,武家嘴村集体1990年组建船舶修造服务公司,专门为船户提供技术指导、电焊技术培训、钢材供应等经营性服务,使广大造船户既省心省力,又大大缩短造船周期。三是后续服务保障需求。村委将船户组织起来共同设立互助合作基金,依靠集体的信誉和担保让全村船舶进入“保险箱”。在船舶运输后续服务方面,为保障船舶油料供应,解决船户资金周转、结算困难,村委投资购置了两条加油船,并直接在船上设立结算中心。为帮助船民提高安全驾驶技术,从1990年始,每年利用冬春枯水季节,将海事部门专家请到村里,在家门口举办培训班,先后累计培训、轮训船员1200多人次,全村95%以上的船民拿到了专业技术职务证书。通过这些措施,较好地抓住了乡村发展的多重需求,服务村民的同时增加了集体收入。

(三)交互驱动下产业共同体的稳定发展

多元产业的合作互补、经营方式的互惠共生和联村党建的辐射带动作用交互驱动促成了产业共同体逐渐成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1. 合作互补的多元产业发展。武家嘴产业共同体以该村主导产业造船水运业为核心的支柱产业,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组成联盟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共同致力于武家嘴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一方面,造船水运业为村集体经济积累雄厚的经济基础,为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财力支持、人力支持和管理团队支持,促使多元化的产业能够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多元化的产业勃兴为造船水运这一主业在行业发展低谷中获得健康而稳定的发展,同时为推进民生改善,助推乡村振兴打出“组合拳”。例如,农业科技园打造了现代农业与现代旅游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以“田园生活”为核心目标,通过“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建成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生活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又如,武家嘴房地产业所建立起生态宜人的高档别墅群拓展了有限的乡村空间,改变了落后的基础设施和较差的居住环境。而酒店服务、村镇银行则为产业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保障和可持续的贷款业务等资金支持。

2. 互惠共生的联合经营方式。武家嘴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在形成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村民与村集体、各产业与集团公司、经济发展与民生等多维度的互惠共生。武家嘴村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于华西村,村企性质较特殊,鼓励个体经济的发展,以单个船户的个体经济为产业主体,实行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双层经营,互惠共赢。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武家嘴村实现了分散经营向联合经营发展。在造船水运业务方面,2007年组建南京武家嘴集团,通过资源整合、强强联手、股份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拓展高端运输市场,实现了由传统水运业向现代航运物流业的跨越。在多元产业发展上,2008年建成了高淳区地标性建筑和对外的形象窗口武家嘴国际大酒店和武家嘴农业科技园、2012年组建南京市首家村镇银行,实现了现代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共生发展,形成了多元化产业联合经营格局。

3. 联村党建的带动辐射效应。武家嘴产业共同体形成过程充分地体现了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2007年3月,经上级批准,武家嘴村党总支、双红村党支部和黄家村党支部联合成立了南京市第一家联村党委,开创了南京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先河。联村党委对各行政村进行科学规划,保证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整体规划的长远性、全局性。通过把党组织建立在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实体企业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上,加快各村发展对接和产业共振,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产业资源共享,使资源向财源转化,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并形成强村带弱村、富村带贫村的发展局面。2006年,联村的双红村集体收入仅2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截至2016年,双红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36万元,比2006年增长了6.87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000元,比2006年增长了10.5倍。2017年9月,武家嘴集团公司建造四艘12500吨的江海直达船,双红村持其中一艘船股份额达25%,年收益能增加150万元左右。双红村据此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速发展,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

四、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发展路径及启示

武家嘴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以产业融合为基础,以集体行动为轴心,以效益提升为目标,较好地诠释了富民强村的乡村振兴道路的发展逻辑,成为我国乡村振兴地方实践的典型案例,被江苏省委宣传部遴选为改革开放40周年 “十县十镇十村十企”典型示范村。

(一)武家嘴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发展路径

武家嘴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形成过程是内生驱动、外嵌驱动和交互驱动综合作用、促动产业主体多元拓展的结果。这一模式及其形成机理从结构、行动、效益三个维度呈现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见图4)。

这一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发展路径在产业融合、驱动要素和价值实现三个方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形成了一个“结构—行动—效益”一体化的复杂适应系统。

1. 产业融合主轴,产业转型与多元拓展。“五阶递推”渐进调适的目标引领下,武家嘴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的形成过程以产业融合为主轴,主要包括逐步生成、快速发展、良性运行三阶段:一是造船水运业这一主业不断产业升级,形成特色产业的阶段,如武家嘴村民因造船和水运业迅速致富,被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誉为“中华民间造船水运第一村”,主业优势突显;二是依靠主业雄厚的经济实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多元产业拓展的阶段,实现了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被称为“二次创业”。多元产业以主业为依托,同时也支持和促进主业的发展,尤其是在造船水运业处于低迷期表现得更为明显;三是产业共同体形成阶段,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并惠及村民,打造互惠共赢的利益链,最终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

2. 多要素交互作用圈,集体行动复杂适应需求。武家嘴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是多个产业主体之间内在联系和交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这些产业主体“随着经验的积累,靠不断变换其规则来适应”,通过适应与学习的“聚集”实现“聚集特性”。这里的“聚集”是指主体之间简单的物以类聚,“聚集特性”是较为简单主体的聚集相互作用,涌现出复杂适应的大尺度行为。这一形成过程是多个产业主体复杂适应内外需求的过程,既有武书记等村干部内心强烈的富民强村需求的内生驱动,也有多次抓住政策机遇,跨越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外嵌驱动,还有村集体和村民及产业主体间互利共赢和联村党建下双红村共同富裕的交互驱动。以上交互驱动圈促使武家嘴集团的多个产业主体从简单的“聚集”,形成复杂的“聚集特性”,较好地适应内外部需求,最终形成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特性的产业共同体。

3. 最佳价值实现点,经济社会效益双提升。最佳价值(price relative to value)是将最有效、最经济和最公正、最公平的服务提供给地方群众,最佳价值的原则既要关注经济效益的实现,也要注重服务品质的提升。武家嘴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通过双效益的持续提升策略,一方面实现了集体经济和个体村户经济效益节节攀升,连续23年稳居“金陵首富村”;另一个方面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创办实验学校和养老公寓,有效地解决村内及周边村民的优质入学和养老服务问题,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使武家嘴村成为“全国文明村”和“江苏省农村现代化先行示范村”,找到产业共同体助推富民强村的最佳价值着力点。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启示

武家嘴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是我国基层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典型实践案例之一,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典型的个案特色,这一模式及其独特的生成机理,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

1. 以产业融合为基础,注重经济社会双效益提升。武家嘴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基本路径是产业兴村,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融合乡村振兴模式,其“一业为主,多元拓展”模式是以第二产业的造船水运业为主业,拓展到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融合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三产融合,而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农旅融合”。产业共同体是产业融合的提升,既实现了产业兴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通过产业共同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达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乡村振兴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2. 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推进。武家嘴村的产业共同体模式与诸多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路径不同,极具特色。传统乡村产业融合模式以第一产业为主,并向第二、第三产业渗透、交叉融合,以产业链推动价值链、利益链的发展,从而达到富民增效的目标。武家嘴村的产业共同模式则是以第二产业为基础,不断壮大主业,持续拓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一业为主、多业拓展”的共同体格局。这较好地利用武家嘴渔村和渔民资源优势,发挥了共同体形成的内生动力。因此,乡村振兴不能搞“一刀切”,要充分利用乡村的资源优势,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路径。

3. 以村民为中心,把富民与强村结合起来。武家嘴产业共同体模式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始终坚持富民强村的目标。“富民”放在首位,在富民的基础上实现强村目标,产业共同体的发展最根本的指向是“富民”。这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一致,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思想落实到乡村振兴中来,就是要以村民为中心,既要让村民富起来,在经济上有更多的获得感,也要推动文化振兴和乡村善治,使村民有更多的乡村归宿感。

4. 充分发挥党政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在武家嘴村,充分地体现了“党建+乡村振兴”的牵引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初村支部到如今的联村党委,其主要领导班子起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扬了钉钉子的精神,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如今的武家嘴集团,其主要领导也都是村委会和村支部的主要领导,党建成为产业共同体发挥作用的精神内核。推进乡村振兴应充分发挥党建的核心引领作用,实行党建下沉,把党支部、党小组建立到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链条与环节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和普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猜你喜欢
水运共同体融合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融合》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