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研究

2019-12-13 20:59王少琨
法制博览 2019年25期
关键词:名额贫困生资助

王少琨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两个一百年”目标能够实现的重要支撑,高校作为“教育”和“社会”间的枢纽,一直以来都被社会各界在促进教育公平领域寄予厚望,而资助政策、资助机制作为高校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权益的一只“有形的手”,如何让其更好的发挥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一直是国内教育界和学术界所关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一、教育公平相关理论

早在距今2500余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教育集大成者、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指出,无论社会地位的高与低,聪明者或愚笨者,贫穷亦或富贵,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通过教育,可以将原有的差别消除,这是我国最早有关“教育公平”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是指“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受教育权利共同拥有,教育资源平等的分配,作为受教育者被一视同仁对待,同时拥有平等的就业竞争机会”①。

二、教育公平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

(一)促进高等教育起点公平

自教育部1999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至今,我国高等教育扩招迹象明显,高校招生人数已从1998年的108万人提高到2018年的791万,20年间增长了超7倍,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各大高校学习,同时,受家庭贫困、子女众多、高校学费高昂等诸多因素影响,每年同样有众多学生因经济原因而放弃入学或无法完成大学学业。

(二)促进高等教育过程公平

受家庭经济条件制约,贫困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够使用的物质资源较非贫困生匮乏,同时,在参加各项活动,各项培训时不得不优先考虑经济问题,囊中羞涩让贫困生在大学阶段学习时显得畏首畏尾,被经济困住了手脚,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一定程度上补齐了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物质短板,同时让贫困生在心理上得到激励,各项活动中得以放开手脚,敢于突破自我,促进了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公平。

(三)促进高等教育结果公平

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在大学期间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可以让学生安心完成学业,同时,资助育人工作中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帮扶、精神帮扶等工作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得以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后与普通学生同样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促进了高等教育结果的公平。

三、教育公平视角下影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几点因素

(一)我国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同时也体现在各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上,经济发达地区重点高校“扎堆”、经济欠发达地区个别重点高校则显得“鹤立鸡群”,但与经济发达地区重点高校相比各项能力又略显尴尬,而高校的办学水平、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因素必然也体现在高校本身的资助育人工作上,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由于自身各项水平较强,与周边高校交流多等因素,资助育人各项工作发展相对完善,自动化程度高,而欠发达地区的资助育人工作由于受高校自身水平、经费限制、贫困生多等因素影响发展相对缓慢。

(二)高校认定流程不规范

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名额分配、材料审核等方面。在名额分配中,现行的资助模式下高校资助部门会根据在校生人数按比例测算出贫困生名额,再根据二级学院学生人数进行摊派,这种按人头分配名额的方式看似公平又行之有效,但缺少统筹考虑专业、年级、学费额度等因素则会导致部分学院、专业名额用不完,非贫困生随意持证明材料“捡漏”,而有些专业则为有限的资助名额而挤破头。在材料审核中,只认材料,以材料定性学生家庭实际情况的现象比比皆是。

四、教育公平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究

(一)拓宽资助渠道,加强政策扶持

国家在统一的、宏观的制定资助政策的同时,还应根据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区别对待的方法组织落实,同时,各省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出台本地方的相关政策,以广西壮族自助区为例,在资助过程中除了统一执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相关政策外,还出台了地方性的“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作为本地区宏观资助政策的补充。

(二)规范认定流程,加强后期监管

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不仅限于贫困生认定工作一时,或发放奖助学金等个别工作上,而是包括了从资源分配、贫困生认定、后期管理和对学生进行教育等一系列流程,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高校资助部门在进行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名额等资助资源分配时,要统筹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等因素,根据以往数据对学校有限的资助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避免按人数一刀切的“平均”现象。其次,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各学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认定程序,校级资助部门加强对各学院认定流程的监管,杜绝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上台比穷”、班级同学“轮流受助”、“只认材料不看实际”等情况的发生,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开展工作,同时加强与学生生源地扶贫部门的信息对接,开展对“模糊材料”的精准认证。

(三)结合先进技术,加强教育引领

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要注意与时代接轨,结合当下科技发展形式,采用先进技术如大数据技术来辅助资助育人工作,“大数据具有真实、价值、大量、多样、高速、隐蔽性和可视化特征,能有效推进贫困学生的精准识别”②。首先,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除按惯例参考学生提供的各项证明及班级民主意见之外,学院还应参考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到的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表现的各项数据,如成绩、出勤、图书借阅、勤工助学和一卡通在校消费等信息,做到“精准认定、精准帮扶”。

五、结束语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入学前,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起点公平;学生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贫困对学生学业、生活和心理上的影响,促进教育过程公平,经过大学期间的培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得到同样的成长效果,促进教育结果的公平。

[ 注 释 ]

①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28.

②侯莲梅,米华全.利用大数据推进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7(08):107.

猜你喜欢
名额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有问必答?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优秀名额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俄罗斯公布政府奖学金和总统奖学金名额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