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探究

2019-12-13 21:00余金梅
桂海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钦州市钦州文化产业

□ 余金梅

(中共钦州市委党校,广西 钦州 535000)

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含义

所谓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指在文化建设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有机配合、交互影响、交互促进,形成一种良性运行机制或模式①。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为提供文化产品或服务,但是二者存在区别,表现在其出发点、目标、运行机制及投资主体均有所不同。发展文化事业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其运行机制主体为非市场化,投资主体是政府、集体或社会赞助。而文化产业的功能是开发、挖掘或引导人民群众潜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市场,有偿提供恰当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其目的从客观讲是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结构与消费需求;但主观上讲主要是为获取可观的经营利润,其运行机制是市场化,投资主体是多元化。因此,文化产业是按照市场化、产业化方式运作,以文化为资源进行生产,以产业化为手段进行文化建设,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获取合法经营收入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文化事业是以公益性、非营利性为特征,通过向社会提供无偿或收费低廉的文化产品及其服务,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文化建设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重大的推进意义。

二、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近年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取得了丰硕的文化发展成果,但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情况来看,以钦州市与区内外其它发达省市比较来看,钦州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与阶段,与钦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称,与钦州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还有很大差距。

(一)影响钦州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

1.钦州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仍有很大不足,不能满足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需要。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健全。近年来,钦州一直在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2006年钦州市建成艺术中心,2009年钦州动工修改八大场馆等。虽然如此,钦州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仍存在较为落后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基层市县,一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文化站建筑物老、旧,有些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馆内的设备设施老化问题陈旧简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不够健全,科学性规范性有待加强。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钦州市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仍存在城乡分布不平衡问题,个别农村地区还没有实现全覆盖,一些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还不健全;一些城区的公共文化设施看起来较新、较完善,但内部的软件和服务则严重滞后,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三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还有差距。钦州市的广场文化、“和谐之声·快乐周末”“送欢乐下基层”等基层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基层文化活动要求更高,钦州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就存在品种单一、内容单薄、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2.钦州市的文化品牌打造之路还很漫长。品牌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品牌体现一个企业、产品的影响力、号召力、吸引力和质量水平。钦州现有的文化产业显现大分散、小集中、小规模、小产业的态势,品牌集中度、美誉度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尽管钦州坭兴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但实际上与其它名陶发展差距非常大。仅江苏宜兴紫砂陶陶艺界就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0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9名,另外工艺美术师数百位,他们构成了宜兴陶瓷产业的基石,超过10万人在宜兴以陶为生。早在2014年当地陶瓷业产值高达15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陶都”②。而2018年,钦州坭兴陶生产企业(工作室)共有436家,其中生产企业243家,工作室193家。钦州市有各级工艺美术大师共有169人,坭兴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0000人,年产值8亿多元③,可见,钦州坭兴陶产值不足江苏宜兴紫砂陶的十分之一。

3.钦州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还有很大空间。钦州有14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曾为岭南西部的文化中心,文化遗产遗存丰富,文化资源具有相当的优势[1]。然而,目前钦州市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文化资源优势认识不足,对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意识也不足,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非常低,如钦州灵山大芦村楹联文化,只是将整个村围起来收参观门票,但对如何扩大宣传发展楹联文化、游学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国学等意识不足。由于没有文化创新,导致参观群众的参与程度低,获得感低,无法吸引回头客,陷入发展困境

4.钦州的一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单位存在失范的问题。从文化事业来看,个别基层文化单位对文化事业的“非营利”性质理解仍有偏差,在上级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存在到市场去“捞一把的投机心理,一些文化馆、所、站管理存在漏洞打制度擦边球,以租赁、租借、赞助、合作等方式为幌子暗地搞市场经营活动,败坏了文化事业的名声,侵蚀了文化事业的公益性。从文化产业来看一些文化单位则打着“文化”的旗号四处圈钱,以“公益”之名行“私利”之实;一些文化单位罔顾社会公德,热衷生产销售庸俗文化、追求娱乐至极有些罔顾法律法规,生活销售一些渗有暴力、色情的不良内容,结果为人民所不齿,为法律所制裁。

(二)制约钦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钦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还不健全和完善。钦州市政府于2017年6月28日启动了《钦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并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但由于长期以来钦州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发展意识不足,特别是专业的文化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规划制定工作的进程。同时,也由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没有落实到位,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金融、税收、土地、人员编制机构、政府支持等政策均无法确定和落实下来,很多民营机构均有意向投资文化产业,但由于政府相关政策的滞后,不得不观望起来。

3.钦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由于钦州市的经济比较落后,历届领导都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关系认识有偏差,有的以为文化发展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有的以为文化发展不能让政府背包袱,有的以为文化是投入高、产出低,不应过度重视等。在仅有的文化事业投资中,重形式、轻基础的观念还比较深,没有深入挖掘钦州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内涵,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足,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意识淡薄,导致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钦州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的重要障碍。政府直接管理的文化单位,主要承担政府指导、资助的文化产业,市场导向不足,片面强调自己的弱势,没有深入挖掘钦州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资源,而是闭门造车,结果创造出来的文化群众不喜欢,不满意,没有市场,只能靠政府资助勉强生存下来。一旦脱离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便迅速垮台。而县区乡镇的文化部门,则由于资金、人才缺乏,无法开展文化活动,特别乡镇文化站要么无所事事,要么被政府部门借用到其它部门,导致名存实亡。而且由于某些政府部门不够重视,重经济效益而轻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一些文物保护单位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抗法爱国将领冯子材、刘永福的故居就因为资金投入不足而无法得到修缮、保护、开放,一个重要的爱国主要教育基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2]。由于钦州市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长期处于建设的边缘,文化形态发育不健全,导致社会大众的文化意识普遍不强,社会上对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度也存在认识的误区和偏见⑤。如钦州本地的教育文化发展不足,很多学生对学习不重视,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如钦州市的学生入学率、巩固率、高考升学率及一本率,比同样是人口大市的玉林市、贵港市都要差很多。

4.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更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传承、发展、创新需要一批高素质的艺术创意人才、懂文化懂生产懂销售懂金融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3]。据调查,钦州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非常缺乏,培养力度和渠道单一,目前只有钦州学院的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与陶瓷学院培养普通本科的人才,年毕业生不足600人,而且毕业后留在钦州工作的不足50人。陶瓷工艺大师的培养主要还是依靠师徒传统的方式培养,规模化程度低,大师的认定标准不高,社会认可度和国内认可度不高。

三、推动钦州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途径

虽然钦州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作为后发的地区,如果能够抓住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赶上“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潮流,钦州市的文化建设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制定统一规划来统筹钦州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协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新时代发展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在推进文化建设中,要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方面高度统筹起来,在相应的制度措施和政策安排上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1.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针对钦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要通过深化钦州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推进构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一是到2025年,钦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钦州市地区生产总值6%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二是深入完善钦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业务文化活动,使群众在身边就能够接受和感触到钦州文化。三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尤其是具有民族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基地建设,历史遗迹得到保护。四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发展壮大坭兴陶、小江瓷、采茶戏等产业,以大师大企业为龙头,带动坭兴陶、小江瓷、采茶戏等品牌的创立,做优做强做大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建成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使钦州的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2.规划要有超前意识、引领意识、创新意识。要树立建设大文化产业的观念,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规划,以抓工业建设、城市建设、港口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等重要的力度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制订好《钦州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广西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钦州市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结合钦州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高水平、高质量编制好《钦州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钦州市未来5—10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措施。近期发展目标应该放在扶持壮大印刷出版发行、文化休闲娱乐、坭兴陶产业、小江瓷、采茶戏、手工艺编织、文化历史遗迹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中期目标是推动网络文化服务、文化旅游、艺术培训、娱乐演艺等产业的发展,远期目标则要发展动漫原创、影视传媒、文化艺术服务、文化+等新兴产业⑥。目前钦州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存在产业规模小、企业产值低、布局分散、乱的问题,由于企业规模小、投资不足,导致品牌影响力弱,市场占有率低,高耗能高污染问题严重。要推动钦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推动文化产业基地化、园区化、集群化发展。一是布局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建议在钦州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在市科教园区、白石湖片区、滨海新城等地规划好文化创意、出版传媒、艺术培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做好筑巢引凤工作,积极引导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产业企业向园区集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把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城市文化的新亮点⑦。二是推动大型文化项目的建设,通过建设大型文化主题公园、文化艺术人才培训基地、东盟文化交流接待基地、茅尾海海上旅游基地、特色旅游购物与餐饮场所等文化旅游项目,加快会展和节庆产品开发,促进钦州市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艺术人才培训业等产业的发展。三是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合作,形成园区开发、企业入驻、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四是加强现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开发利用,重点是灵山大芦村、冯子材刘永福故居的保护,建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成红色旅游聚集地。五是围绕钦州坭兴陶产业建立坭兴陶产业园区,鼓励钦州500多家坭兴陶企业入驻园区,形成集设计、制作、烧制、销售一体的坭兴陶文化产业园区,有效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形成绿色发展。

③ 在“书架”界面打开《天天爱科学》2019年01—02期合刊,点击左下方“扫一扫”,对准本页扫描,即可观看精彩内容啦!

3.推动钦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坚持“双轮”驱动、协调是关键。可借鉴一些成功的模式,如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对重要新闻媒体的改革实行国有事业集团体制,性质属于事业性部门,主要发挥好宣传和服务的功能,而把原有的经营性内容从事业性部门内全部剥离出来,再按照其经营内容的不同划分到具有经营性的各个公司企业中运行。这样,市委市政府通过制定统一规划来统筹、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协调发展的外部环境激发文化产业的生机活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文化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深挖传统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强化人才建设支撑体系,助推文化事业的繁荣,推动钦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丰收。

(二)积极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1.文化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从“办文化”“管文化”向“服务文化”的角色转变由“服务宏观”向“服务具体”过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做好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功能上来⑧。对钦州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进行改革,主要承担综合协调的作用,重点是协调文化局、科技局、教育局、宣传部、文博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等部门,在财政、金融、税务等监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积极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服务能力,为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2.是要认真落实“五个纳入”:要把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整体工作布局中去,列入议事日程;要把发展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每年进行年度考核,给予相关的奖励惩罚;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钦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订政策支持措施,切实服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建设的整体布局中,实现村村社区有文化点、乡镇有文化站、县区有文化服务管理部门;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重点目录中,特别是把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体育馆建设起来,让群众能够在市区内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3.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要打破所有限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凡是没有禁止的项目、产业、区域都向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进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特别是具有钦州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如对公益性的文化项目给予扶持并进一步完善和鼓励捐赠、赞助等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推行公共文化项目的公开招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四是制订鼓励钦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策扶持的产业政策、金融财政税收政策、人才引进管理政策、土地使用政策。鼓励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促进各公司企业形成适应自身特点的生产经营机制,支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企业公司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同时建立完善公司企业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拓展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引导和带动银行贷款、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各种招商载体和平台,举办多样有效的招商引资活动,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机制。通过降低文化产业落户的门槛和成本,实现钦州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利用“法治”发展理念,营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营商环境

1.要建立健全推进钦州文化发展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形成对文化发展工作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切实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协调的合力。

2.要逐步推进文化发展的法治建设。在文化事业方面进一步做好相关制度的完善工作,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形成的有效经验转化为管理制度;在文化产业方面,要从与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着眼,制定产业发展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钦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推进。

3.要大力宣传科学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观。长期以来,由于钦州市处于战争前线和广西边缘发展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程度较低,政府的发展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投入不足,甚至认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高投入低产业的行业,在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用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有限,甚至经常被挪用,严重制约了钦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大力宣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最有前途的绿色产业,对钦州市的产业发展和产业提升具有重要的正向推动作用,形成正确的科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观念,有助于推动钦州市文化事业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尤其是新兴的媒体,大力宣传钦州文化产业。二是要引导群众开展建设钦州文化大市的讨论,让群众了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推动钦州经济社会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形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氛围。三是要大力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群众文化消费舆论引导,培养健康的文化产业消费观念,强化对好文化消费偏好,提升对文化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文化消费意识,有效地增加文化消费比重,从而促进钦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钦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之一,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给钦州带来国际文化产业合作的历史机遇。“一带一路”倡议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五大领域,其中民心相通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近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交流机制日益完善,发展快速。以文化交流为媒介在参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已经搭建起“民心相通之桥”。钦州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联系,甚至是亲情的纽带(如越南的明乡人),并和马亚西亚关丹等城市建立的友好城市关系,对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产业交流奠定了基础。

(五)深入挖掘提升传统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

钦州市有海歌、八音、竹马舞、采茶剧、跳岭头、烟墩大鼓、耍花楼、木偶戏等形式多样的具有北部湾特色的民间艺术。但这些项目除了坭兴陶项目具有较大影响力外,其它项目还只停留在传统的开发阶段,品牌推广性不强、认可度不高。在现代文化发展迅速的今天,传统项目由于其文化属性、地域性、小众性等特点,而且由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较低,导致参与者越来越少,甚至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传承断代的现象,如木偶戏、烟墩大鼓等项目十几年来没有新人出现,甚至连传承人的子女都不愿意学习传承,一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逝世,往往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一是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和鼓励新人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要拨出特定经费进行培训,或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下来,以防因传承人的逝世而消失。二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地区中小学的课堂,让本地学生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小就喜爱、学习、掌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地方特色。三是通过将现代文化艺术融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对原有项目进行凝练提升,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精品和通俗作品,使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学习使用非物质文化产品。四是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或者利用新兴的艺术节,把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代表性节目进行展出,成为地方艺术节的重点项目,吸引观众,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每年举办的钦州蚝情节,如能够将八音、烟墩大鼓、楹联文化、坭兴陶、小江瓷、采茶戏等文化融入其中,形成具有钦州地方特色的文化节目,将有助于对外宣传和发展。

(六)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建设支撑体系

高素质的文化产业创新人才,是钦州市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要建立文化建设领军人才制度,对引进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和本土涌现的文化领军人才,政府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在宣传资金配套、产业配套上给予优惠,让这些领军人才留得住、能创业、能发展,繁荣钦州文化建设。二是创新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制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术家,要鼓励他们多带新人,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文化艺术进行传承、创新,扩大钦州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三是借钦州学院上升为北部湾大学的历史机遇,争取创新北部湾大学艺术学院、文化学院、陶瓷学院、文化产业营销等专业,扩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阶段,并努力建设相关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创造的硕士点,提升钦州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的规模和层次。

注释:

①详见《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http:/www.sohu.com/a/229050519_99900941。

②详见《宜兴陶艺薪火相传 2014年陶瓷业产值达150亿元》,http://js.people.com.cn/n/2015/1027 c360303-26929459.html。

③详见《探秘中国四大名陶之——钦州坭兴陶》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1245512003139 59&wfr=spider&for=pc。

④详见《这五年,钦州文化沃土开出幸福花》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1DII7520514UA7 EE1DII7520514UA7E.html。

⑤详见《钦州市钦南区对辖区印刷企业进行专项检查》,http://news.pack.cn/news-328371.html。

⑥详见《钦州坭兴陶再传喜报》,http://db qina.cc/a/qzrb/2018/11/12/400354.html。

⑦详见《钦州滨海新城规划建设和未来发展》,https://baike.baidu.com/item/。

⑧详见《韩永进: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http://theory.people.com.cn/n 2013/1127/c40531-23675401.html。

猜你喜欢
钦州市钦州文化产业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获奖证书
西部陆海新通道背景下加强钦州水上消防建设的思考
例谈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的区别
钦州坭兴陶艺造型设计初探
“钦州大蚝”豪气崛起
钦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比较研究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