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

2019-12-13 21:00菅淑敏
桂海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 彭 升,菅淑敏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其中包含着系统完整的三重逻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和时代价值,不仅是指导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引领人类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中国智慧。

一、理论逻辑:继承与升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与文化的生态路向。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具有深远的前瞻性。马克思一开始在生态文明方面的研究,就扬弃了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视角,致力于厘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重新肯定“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辩证地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首先,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科学研究成果证明,自然界经过30亿年的演变和进化后,高级生物才出现。人类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这是自然的历史性发展的真正本质。其次,人类是自然存在的,而且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学者发现,一些植物和人类的血型有相似之处,地壳有些成分的百分含量和人体血液中元素的含量也很相似。这些都表明,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十分密切,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的资源基础。最后,人与自然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实践,使自然界被打上了人的烙印但同时人类在实践中将受到自然法则的支配。因此,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时,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将招致自然的报复,进而使社会发展受到阻碍以至倒退。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们党在反复的实践和探索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生态文明道路奠定了基础,因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石。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体现在其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的反复引用,而且体现在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1]创造性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又进一步彰显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前景。

(二)文化底蕴:中华传统生态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儒家、道家的生态文明思想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儒家提出“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类既要知道“天道”的规律,更要对“天”有所敬畏。首先是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儒家强调万物的生命一体化,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要“制天命而用之”。其次是尊重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儒家认为,所有生命出自一源,因而人与自然万物具有相同的价值尊严,这就从根本上要求我们像爱护自身那样爱护自然。最后是中庸之道的生态实践观。儒家认为自然万物都有其运行规律,人的行为要遵循自然规律。孔子提出:“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在天道与人道的相互关系上,人要服从于自然规律。另外,儒家认为人类在利用万物时要节制、适中,要求人们在利用资源时要把握好“度”。

“道”是道家的核心概念,道家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是万物一体、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观。道家认为万物一体、合而不同,即人与万物归根到底是由“道”产生的。道家还提出“道法自然,生生不息”的观点,认为人与自然界是整体的统一,主张人与万物应共生共在。其次是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生态伦理观。道家认为道和德是崇高和尊贵的,因为自然万物是道之所生、德之所育。这也告诫我们,人类应对自然界存有尊重和善意,保护生态不仅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使人的尊严在保护自然中得以实现。最后是“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自然、无为”主张人类要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做事情。在道家看来,人类要顺应自然,知足知止、适度发展。但是,道家提出的这种发展原则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结果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恶化。因此,坚持知足知止适度发展原则对于人类长久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儒家、道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其蕴藏的生态文明思想历久弥新,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理念与方法,使人们更加理解和认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3]。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我们要加强生态理念的宣传,建立绿色的消费模式,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共建美丽家园。

二、历史逻辑:吸收与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把握不同时期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和实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逻辑。

(一)毛泽东时期:“生态人类中心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心在经济发展上,其发展生产力的思路具有历史局限性。由于受到当时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足的限制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引发了人口急剧增长使自然资源不堪重负,而大炼钢铁等行为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日益失衡。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开启了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篇章。毛泽东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思想。其一,工业化的发展要以环保事业为前提。其二,水土保持。其三,“兼顾工农业发展”的思路。其四,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思想。这些思想都为保护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

(二)邓小平时期:破解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对立

邓小平时期工业文明得到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却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对立矛盾,并不断寻求解决方案。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的环境保护走上了法制道路。为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顶层设计上有了更深远的考虑,环境保护首次成为基本国策,推动了生态文明倾向的文化价值观,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为江泽民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前期基础。

(三)江泽民时期:“可持续发展观”

由于工业文明的市场经济只专注于“发展”的动力机制,这种“发展主义”不可避免地导致人类生存环境巨大的污染。因此,1996年,江泽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4]这一观念在生态可持续上要求我们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尊重自然规律,发展经济,这种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经济可持续上要求我们采取生态生产的生产模式,这样发展才能实现节约型社会目标。在社会可持续上要求我们保持整个社会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平衡,这样发展才能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观”是中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可以说是中国生态文明演进的质的飞跃,为以后的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胡锦涛时期:“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江泽民时期的“可持续性发展观”,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三大原则为基础。其一,它的本体论原则是以人为本,也是其发展的意义。事实上,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发展。其二,它的认识论原则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生态文明建设应该贯彻于人的全方位活动,是“全面性”的要求。“协调性”意味着人们应遵守自然法则来协调自己的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人的发展应植根于生态社会基础。其三,它的方法论原则是统筹兼顾。这是一种实践合理性,具体实施为“循环经济”模式。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中国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其规律性解读日益深化。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生态文明建设没有终点,这是一个不断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

三、实践逻辑:创新与引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生命共同体”理念、强化生态制度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逻辑,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自信心,更进一步地开创了生态文明的新纪元。

(一)生态文明新思想: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承的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并将这一绿色智慧贯彻到各个方面形成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5]这一理念借鉴了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一方面,它体现出人对自然的高度依赖。人要依靠自然界生存和发展,自然在人的生成过程中不可缺少。另一方面,它强调人与自然系统关联。人参与了自然的生成,人与自然是系统的、有机的一体。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人类轻忽了自然的生长,导致了不可逆的环境破坏并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生命共同体”思想,推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理念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为我们提供了价值引领,内在地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体共存。

(二)生态治理新设计:强化生态制度建设

生态治理问题追根溯源是制度问题,以实践为指向的生态制度建设需要提上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提供可靠保障。”[6]党和政府不断筑牢生态保护的制度屏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贯穿于治理实践的每个环节。一方面,强化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力度。根据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的新要求,修订现有的法律和建立相关的新法律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制定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武器。另一方面,严格生态文明领域的执法。牢固树立底线意识,打破利益藩篱,进一步完善并严守生态红线制度;加强对绿色政绩的考评,指出生态保护也是政绩,并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中公布了历史上最严格的考评方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的顶层设计,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这些顶层设计必将极大地推进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绿色化。

(三)生态外交新天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理应凝聚全球力量,共谋可持续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7]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方面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的生态观念,提供中国方案。“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8],加深人类对自然的体悟,肯定自然的生命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破解了目前的生态困境,实现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率先垂范,推动绿色发展合作。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以《巴黎协定》为契机,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以权责共担的勇气不断开拓生态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还倡导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并进一步加大对外绿色援助,加强绿色领域间的国际交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全世界共同发展的高度,不仅指导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引领世界生态文明的发展,以期共建美丽新世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兼具国内和国际视野,不断回应时代的诉求,形成了独具内涵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可以看出这既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过程。我们要牢牢把握并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人类文明永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