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以来,商河县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坚持党建引领,从要素、资源、机制入手,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清零晋档”工程,为乡村振兴夯实物质基础。2018年全县新增5万元以上收入村104个,全面清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
坚持“三个到位”,凝聚发展合力。聚焦强弱项、补短板,直面问题不回避,强化责任抓落实。一是书记责任到位。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县、镇、村三级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一抓三年,持续推进。二是领导指导到位。制定印发《关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指导。三是部门联动到位。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明确农业、财政、国土、住建等37个部门单位职责分工,将政策资源有效整合、打包投放,形成部门配合、多方协调的强大工作合力。
做好“四篇文章”,拓宽发展路径。坚持因村制宜,多业并举、多产并进,找准集体增收路子。一是做好土地文章,土里刨出“金疙瘩”。推行“一户一宅”和宅基地有偿使用、闲散地清理回收、土地流转等工作,全面唤醒沉睡资源,为推动产业振兴整合资源、夯实基础。目前全县948个村全部通过这种模式实现增收,共清理规范宅基地15371处、402.47万平方米,回收利用闲散地41852亩,流转土地45635亩,共为村集体增收1931万元。二是做好产业文章,打造增收“主引擎”。立足各村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情况,培育村级特色主导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县有68个村依托商贸服务实现集体增收;228个村建设光伏电站250个,通过建立“阳光银行”,每年实现上网电费收入1091万元,每村年均增收近5万元;全县已打造白桥镇大蒜、殷巷镇留兰香等多个农业特色产品。三是做好服务文章,建立集体“零钱罐”。围绕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成立专业合作社,提供各种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目前,全县共有73个村通过领办创办合作社实现集体增收,如张坊镇东张村成立粮食种植合作社,将本村及周边4个村3500余亩土地全部托管,合作社统一提供农资和农业生产服务获取服务费,年收入3.5万元。四是做好融合文章,走出“共赢”新路子。借力乡村振兴,充分利用村内闲置土地资源,依托大项目牵引带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村集体增收。目前,全县共有38个村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集体增收,如贾庄镇引进佰泽泉韵乡里田园综合体项目,促进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流转8个村3788亩土地,每年增加集体收入51.97万元。
建强“三支队伍”,注入发展活力。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组织振兴的重要保障,在发展中锻炼干部、凝聚力量,用组织引领促进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组织振兴“双赢”。一是建强村带头人队伍。在选育上下功夫,采取回请、内选、下派等多种方式,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注重加强专题培训,2018年以来,县镇两级先后举办61期村集体经济相关培训班,带领支部书记到肥城、寿光、东平、临邑等地观摩学习 46次,培训 5500余人次。二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双培双带”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支持党员领办创办合作社,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农村电商等,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三是发挥第一书记作用。加大第一书记选派力度,通过政策项目倾斜、组建专家服务团等方式,督促第一书记和派出单位在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对帮包村进行帮扶。2018年以来,第一书记所在村共投入资金3130万元,村级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坚持“四化同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强资金扶持、规范化管理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浓厚的氛围导向。一是精准化扶持。设立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专项补贴资金,县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集体经济项目发展。二是规范化管理。严格“三资”管理,规范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和使用,确保“三资”安全和保值增值。严格执行村财镇管制度,及时公开“三资”运营和收益情况,确保干部清白,群众明白。三是项目化运营。健全村集体经济项目申报、论证、管理工作机制,对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动态监督、规范推进,共确定实施村集体经济项目1277个。四是经常化督查。实行月调度、季观摩、年底考评、定期通报,督促发展集体经济项目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