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管云 王霁雯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王霁雯
贵州苗族刺绣于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古老的技艺代表了我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近年来,苗绣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苗绣产品在市场上走俏。
贵州苗族刺绣(以下简称苗绣)于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古老的技艺代表了我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绣面上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图案源于自然,取自苗族上古传说,一幅幅绣作演绎了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故事。
近年来,苗绣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苗绣产品在市场上走俏,一方面源于当下提倡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背景,传统苗族服饰仍作为苗族人家的日常着装,在苗族聚居地具有一定市场;同时,式样古朴、花纹设计厚重的苗族老绣片,也成为众多苗绣收藏爱好者的喜好。另一方面,由于苗绣图案较为符号化、抽象化,因此易于转化为现代人喜欢的流行元素,改良设计后的苗绣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作为苗绣非遗传承人的刘英,只要有机会,就要把苗绣带到不同的展示平台,让更多人认识苗绣,喜爱苗绣。日前,刘英又带着她设计的苗绣服饰前来参加2019民博会系列活动之一、第二届多彩贵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
刘英曾先后获得国际工艺美术大师、百佳绣娘、苗绣达人、农民企业家等荣誉称号。从入行到创业,35年以来,刘英以针代笔,书写了个人的苗绣产业创业史;飞针走线,绣出了苗家风情,也绣出了她带动家乡2000多名绣娘脱贫致富的苗绣产业发展史。不仅如此,苗绣在刘英的手中也越走越远,走出黔山,走向世界。
刘英出生在施秉县马号镇冰洞村的一个苗族人家,这让她此生与苗绣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外婆和妈妈身边长大的刘英从小就听外婆讲:“苗家姑娘要会绣、能绣,才嫁得出去。”她6岁时便拿起绣针入了行,9岁时,她已能独立创作样图,小小年纪便成了给堂姐们画嫁衣样图的设计师。
刘英的叔叔在外做民族服饰生意,常常送货到大理、丽江、北京等地。16岁的她深受启发:“看到叔叔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我想自己也可以凭手艺出去闯一闯。”
就这样,刘英一边跟着叔叔走村串户收集有历史的老绣片,一边继续打磨着自己的刺绣技艺。
2000年,刘英来到北京开启了创业生涯,起初她只是把收藏的老绣片拿到潘家园旧货市场上转卖,可看着自己精挑细选的藏品一件件减少,赚了钱的刘英心里却不是滋味。刘英说:“这些老物件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卖完就没了,我无法一直靠此赚钱,比起卖掉我更想自己收藏起来。”
如何不卖藏品却能赚到钱?怎样才能将传承和创新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刘英开始认真思索未来的路。
手工刺绣需要慢工出细活,一件绣品从起针到完成十分耗时费心,想凭一己之力干出一番事业,显然难以为继。回到家乡后,刘英很快找到了外援——家乡的绣娘们。
有了帮手,刘英便有更多时间来思考苗绣市场化的路该怎么走。
刚开始,刘英只是带着家乡姐妹们的绣品来到北京销售,后来她发现传统的苗族刺绣在市场上并不好卖,但结合现代元素进行设计的新款却十分畅销。
瞄准市场需求的刘英,对绣品进行了改良设计,如将苗族服饰上使用的牛皮软布改为新型布料,将刺绣融入现代休闲服饰中等。同时她结合传统技法与现代风格,设计出了手包、家居用品、婚庆礼服等一系列新产品。
2002年的一天,刘英照旧在北京的一个展会上布展,有一位客人突然来到她的展位前,而这位客人带来的生意,让刘英对自己选择的创业之路更有信心。
刘英展示苗族刺绣服饰。
刘英说:“原来这位客人是舞蹈家杨丽萍的妹妹杨丽燕。杨丽燕对我带来的刺绣马甲很满意,她说她的姐姐很喜爱刺绣服饰,而且认为我的服饰设计与质量都很好,于是便一次拿了很多货。”
在得到贵客赏识后,刘英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如何把现在的事业做大做强,带动家乡的姐妹们跟着致富,刘英又有了新的想法。
2000年,刘英只找到了80个绣娘,而现在和刘英一起发展苗绣事业的绣娘已有2000多人。
2000—2004年期间,有了订单,刘英就赶快号召绣娘来加工。“那时前一笔订单赚到钱后,大家再接新活,真是不睡觉也有精神干呐!”事业越做越大,绣娘的数量却跟不上订单的需求。刘英又赶紧回到家乡,发动其他乡镇的绣娘们一起创业。
但随着服饰机械化生产进程日益加快,很多村民都放下了针线,选择外出打工挣钱。为此,担心苗绣这一古老技艺失传的刘英,从2005年起便在家乡自费开设培训班。2016年,她创立的公司还被列为贵州“第一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
2013年,贵州开始实施帮助妇女提升手工技能,促进妇女创业就业的“锦绣计划”,这让刘英带领的绣娘队伍得到了发展壮大。她笑着说:“锦绣计划真是帮了我的大忙,有了这样好的学习条件以后,不仅是中年妇女,不少年轻人也加入到刺绣产业中来。”同年,刘英回到家乡,注册成立贵州古苗疆刺绣工贸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刘英的公司年产量达1万件以上,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刘英介绍,现在她的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苗家妇女除了干农活,也可以做刺绣赚钱,这让不少绣娘都感到高兴。通过这种模式,刘英带领的绣娘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每人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除了帮助家乡农村妇女脱贫致富之外,刘英热爱的苗绣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传承者,她说:“只要热爱苗绣的人越来越多,苗绣就会有美好的未来。”
如今,刘英公司创作的苗绣早已走出黔山,走向世界各地。刘英告诉记者,在2019年日本东京国际礼品及日用消费品博览会上,她的团队与日本有关展商签订了合约,将根据对方的设计要求,完成4000多件绣品。刘英说:“在这之前,我们的产品已经打入欧美及加拿大等地区的市场。通过这次合作,我们的产品就能销往日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