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彭芳蓉
丹寨万达小镇非遗体验馆,来自斯洛伐克的马丁在学习苗族蜡染绘画。(黄晓海 / 摄)
恢宏70年,奋进70年。贵州文化建设迅速发展,迈入新的历史时期,刮起一阵拂遍世界的“贵州风”。
文化共享让贵州自信。
70年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遍布各地,基本实现县县有“两馆一站”。公共文化服务为人们迅速补充精神营养,送文化下基层等活动常年开展,更让人们心怀感恩,提振自信。
文艺繁荣让贵州更美。
70年来,贵州文艺家们孜孜不倦地生动演绎家乡,用大批有筋骨、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的精品力作,改变着人们对贵州陈旧的印象。文学上,从过去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如今的鲁迅文学奖,贵州作家纷纷上榜。近年来,大批展示贵州脱贫攻坚成果的报告文学更是不断涌现。舞台艺术上,文华奖、荷花奖、梅花奖……一座座国家级大奖奖杯,是贵州文艺发展的里程碑。
丰富遗产让贵州添魅。
贵州文物工作者和非遗保护者们不懈努力,让贵州宝贝立于世界文化遗产之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丰富,同时也离不开传承人的坚守。如今已有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7个。
产业发展让贵州幸福。
70年来,贵州文化产业从未停止探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而兴起的产业园区,聚集优秀人才,开创新的创意版图。2018年,文化与旅游紧密携手,诗与远方的结合更为文化产业注入力量。民族演艺、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非遗项目在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再度活跃,形成新消费热点,红色文化、长征精神激励着贵州人向前迈进的同时,也成为旅游市场中的热门。
文化交流让贵州自豪。
70 年来,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如今多彩贵州风行天下,贵州文化对外交流的步子越来越快,范围越行越广。非遗名片、文艺名片、生态名片,在对外推介活动中陆续传递给世界,同时也敞开大门将优秀文化请进来。先进理念结合贵州实际,贵州文化必将创造更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