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功巧
摘 要:劳动观教育是促进良好劳动实践的前提,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端正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念,促进其自身提升和完善的有效途径。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思潮多元化、互联网的发展导致教育环境复杂化、家庭和学校的劳动观教育缺乏等原因,大学生劳动观存在劳动目的过于功利、劳动分工观上存在认知偏差、劳动荣辱观上忽视劳动,追求享乐等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积极的劳动思想和先进事例、发挥学校育人功能、做好家庭的劳动观教育等途径来改进大学生的劳动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劳動观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网络时代
劳动观是指人们对劳动的基本认识、观点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是指不同主体对大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使其对劳动的内涵、形式、目的、作用等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进而以一个积极健康的态度去指导劳动实践。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劳动观教育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可能,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新的探讨。
一、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劳动观教育是促进良好劳动实践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2]新时代下,不论是个人的幸福还是国家的稳定进步都需要全民共同的劳动实践支撑,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劳动实践,因此就需要重视劳动观教育。对个人来说,良好健康的劳动观可以使劳动者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活跃的思维,帮助劳动者主动适应社会,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进而达到体面劳动、自觉劳动的目标,实现个人价值。对国家来说,劳动观教育的内在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通过劳动观教育形成的全民热爱劳动、尊重创造、爱岗敬业、勤勉奋进的氛围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二)劳动观教育在大学阶段更为重要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相结合,可以提高社会生产,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当前中国大学生基本都是九五后、零零后,他们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当前市场开放、网络环境复杂,大学生受互联网影响更大。“‘信息互联网对生活社会化影响的全面介入,必将使新世纪的青少年所接受的综合发展信息发生一种质的变化。”[4]劳动观教育不仅能够使人正确看待不同的劳动,转变劳动观念,还能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更好地面对社会。大学生处于人口金字塔的中间,占总人口比例较大,他们大多数毕业就面临求职工作的问题,高校进行劳动观教育对优化大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择业和就业态度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他们承担着国家未来建设的重大责任,他们劳动价值观的正向发展会带动全国、全社会成员的积极劳动观的形成。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
1.劳动目的过于功利,渐趋脱离原有价值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需要通过劳动创造自我价值,进而创造社会价值,来达到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关系的目的。然而,在当前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劳动的出发点,即劳动目的这一起点上就存在着功利性偏向。例如,很多人就认为上大学只是为了获得学历、方便就业,而不重视在读书、兴趣培养、人格完善等方面的提升,而且由于追求效率的文理分科和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的影响,理工科学生只注重自己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科学的学习,他们在学习课程时对一些与将来工作“无关”的课程不重视;部分学生热衷于直播、做网红、做明星,只想获得钱财而不注重自身素质和和能力的提升。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但总体上都表现出当下大学生在劳动目的上的认识偏差这一问题。
2.劳动分工观上存在认知偏差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5]无论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只要是为人民幸福和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劳动,人们都应该认可和赞扬。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或其他社会人员存在歧视体力劳动者或盲目仇富的心态,这些现象反映出当前社会很多人错误的劳动分工观,这需要高校进行劳动观教育来纠正。虽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脑力劳动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体力劳动仍然是社会生产和国家力量积蓄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管理人员、投资商等可以为活跃市场、吸引技术人才等作出贡献,人们应该辩证的看待。
3.劳动荣辱观上忽视劳动,追求享乐
尊重劳动者、以劳动为荣的劳动荣辱观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原则,只有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诚实劳动,才能真正通过劳动改变生活、提升自我、惠及社会,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1世纪以来,许多大学生把辛勤劳动这一传统美德抛之脑后,他们渴望一夜暴富,希望从事轻松且工资高的工作,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学校道德教育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二)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思潮多元化,传统的劳动美德观念受到冲击
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竞争的公平性,给每个人提供了更多展示能力、获得成功的机会,但同时,越来越明显的消费社会现象引发的崇拜金钱、消费至上等观念逐渐蔓延,大学生还处于思想不完全成熟、劳动观尚未完全形成阶段,这个时期最容易出现思想意识分化,受到这些功利思想的影响,会扭曲大学生的消费观、劳动观甚至是人生观,影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创造。他们认为有钱就是王者,劳动与他们无关,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中国传统的劳动光荣观念被淡化,如果再缺乏相应的教育和纠正,大学生的劳动观便会呈现一种虚无。
2.互联网的发展导致教育环境复杂化,给劳动观教育带来挑战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自媒体、大数据、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改变人的了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如电商、快递和外卖行业、网络直播、软件开发、大数据处理等。网络交流打破了国家、阶层、意识形态等种种壁垒,这为劳动观教育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方式。但同时,这也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诸多新变化。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新时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较大,手游、直播、网购占据了他们更多的闲暇时间,在网络的影响下,他们看问题的角度、面对社会、就业问题的选择与上辈人有很大不同,许多年轻人热衷于通过成为网红、成为游戏主播等方式赚钱,大学生忽视专业文化知识与专业劳动技能的学习从而导致其责任意识淡薄、适应社会实践的技能缺乏,这些给劳动观教育带来较大阻碍。
3.家庭和学校的劳动观教育缺乏
劳动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学校更多考虑学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通常在教育中忽视了劳动观教育,学校的就业指导也更多集中在简历制作、求职面试技巧等方面,对劳动观这一根本层面缺乏价值引导。现在的大学生出生在一个生产高度发达、物质资料较为富足的社会中,部分家庭对孩子过度关注和溺爱,较多强调学习方面的进步,较少督促其基本生活技能和家庭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导致一些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没有主动劳动的意识和意愿,有的甚至还需要父母帮忙给自己打扫卫生、整理内务。这些习惯不利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坚韧品质的养成,对其人际关系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也形成阻碍,当大学生习惯这种奢侈懒惰、贪图享受的生活方式时,他们就很难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
三、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途径
(一)利用社会文化和大众传媒传播积极的劳动思想和劳动模范事例
首先,“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6]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和文化环境中具体的人,受自身所处环境的影响并共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勤劳勇敢、奋斗不息的黄色文明精神的延续基础上,我国人民总体上还是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但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传统“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和现在消费社会的影响,社会上仍存在较多认为体力劳动不体面、辛勤劳动不如坐等暴富等观念。
因此,为了确保大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形成,高校要正确利用网络公共媒体等新方式,加强正确劳动观的传播。数字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热点话题持续时间短但集中,学习方式更多样便捷。“大众传播媒介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认可。”[7]对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作出较大贡献的劳动模范加大宣传,传播“劳动光荣”的观念,赞扬劳模精神、首创精神和工匠精神,让人们明白,劳动可以实现个人价值,获得幸福,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获得真实的感知和熏陶,这对于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择业观,保持积极的求职心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发挥高校育人功能
高等教育是学生素质培育、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學中应加强对中华民族辛勤劳动的传统美德和技艺精湛的民间工艺文化的讲解,注重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深化教学,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经济学以及人学方面的思想,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劳动的本质、内在目的、劳动的发展演变过程等有更深的理解,大学生就能更客观、准确的看待当今社会的一些新现象。其次,可以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劳动教育新途径。例如,在职业生涯指导课上加强学生对劳动的基础知识的了解,给他们讲本校优秀榜样成长和成才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大多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和公益活动,如参观科技前沿的车间、自然环境薄弱的沙漠、到贫困山区支教、到养老院服务老人等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努力奋斗的激情。设置校内学生兼职岗位并形成一套奖励机制,让学生体验劳动成果获得的不易和作为劳动主体的归属感、获得感,从而为其毕业择业做出更好的选择,为就业积累经验。
(三)做好家庭的劳动观教育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和影响因素,当然也是劳动观教育的重要因素。首先,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多加注意,自己要有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以自身的行动影响孩子,让子女形成积极自觉劳动的意识。其次,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基本的劳动能力。不管家庭物质条件如何,孩子最终都是要成长起来,需要自己独立面对很多事情,家长应从孩子小时候开始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让他们参加夏令营等社会实践,注重对孩子家庭责任感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积极劳动,并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这不仅有利于孩子正确劳动观的形成,同时一定程度上还能使孩子在“享受”劳动的过程中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总之,大学生劳动观教育需要长期坚持,不断优化,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从生活、学习、择业、创业等各个阶段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进行培育和纠正,使大学生以健康的劳动观指导其工作和生活,并促使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的氛围,团结力量、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共同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奋斗。
参考文献:
[1][5]郑银凤.“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6:24.
[2]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2).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4]谭刚强.“多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与青少年工作[J].当代青年研究,2000(2):1-5.
[6]虞伟庚.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
[7]孙雁.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09(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