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术语体系的发展性不足与改变策略

2019-12-12 10:02谭丽芬曾建辉
青年时代 2019年30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

谭丽芬 曾建辉

摘 要:目前,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比较缺乏,专业术语体系发展极为不充分,未随社会工作服务的扩展而取得明显进步,主要问题表现为常用理论/术语多为外借、过于强调专业上的学科综合性。笔者认为改变现状的策略有:在行业内号召发展专业知识、强化社工对专业术语的表达、推崇实践中的“知识研究”。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术语体系;专业;知识发展

一、引言

“理论”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理论包含术语。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专业理论是科学根基,专业术语自是不可或缺。随着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大规模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在“术语”表達上的反映却并没有随其职业化的扩展而迅速演进,反倒有些滞后,甚至是缺乏。

二、常用理论/术语多为外借

以社工广泛引用的理论为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由精神分析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发现;“社会学习理论”——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社会支持理论”——兴于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资源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兴于社会学、政治学;“社会系统理论”——兴于社会学;“社会互动理论”——由社会学家创立;“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兴于社会学、心理学、发展学;“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由心理学家艾利斯创设;“人本治疗模式”——由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发端于心理学;“小组动力学理论”——由心理学家勒温构建……

社工界经常使用的术语,如需求、自我、本我、功能、资源、系统、社区、结构、冲突、危机、项目、评估、行为强化、非理性信念、自我披露、社会学习、社会支持、社会资本、小组动力及人本主义等,也较多源自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及发展学等其他学科。

当然,社工大可不必自我菲薄,因为由社会工作专业自身建立或深化的理论/术语也不少,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优势视角、充权(赋权取向)、行为修正模式、危机干预模式、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等。

社会工作较大比例的理论/术语外借而来,其中有很多属于直接引用。而对现有的专业理论/术语,社工在一线服务中却也不重视应用。

三、过于强调专业上的学科综合性

可叹的是,学者对社会工作的定义,于服务实践——术语运用层面,多学科的理论指导一直被给予高认可和高期望,而对专业自身的知识发展却未给予足够的关注。这种高认可和高期望广见于大学教科书、考试辅导书中。这是导致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们以及与社会工作相关联的人们,产生“社会工作什么都是,又好像什么都不是”之认识错觉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甚至视其为关键原因。因为社工们就是读着这些教科书、辅导书,学着这些定义而启蒙的。

或许有人反驳:知识能用就用,干嘛要计较它们来自哪个学科?诚然,站在广义的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角度而言,知识应该是无界限、无地域、无国界的,知识人人可用,用于生活、用于社会改造,福泽全人类。但是作为一个专业,它的理论指导应该主要以专业自身的理论为指导,其使用的术语应该着重专业自身发展的术语,这才是以“专业”身份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有力依据。

对于一个专业或一门学科的深度建设,我们应该报以充分的信心。历史上的任何专业或学科,都经过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曲折历程。以影响社会工作至深的心理学为例,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那被认为是心理学独立的标志,彼时是1879年。心理学独立后,研究便层出不穷,从事心理学科研及心理咨询/治疗的人经过不懈探索,随即产生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等。仅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领域,1902年,阿德勒还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然而不到9年,于1911年,因发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弊端,阿德勒便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一百多年来,心理学理论/术语蓬勃喷涌、精彩纷呈,有效指导了人们对心理世界的认知以及心理辅导实践。心理学当然也会吸纳其他学科的知识,但它发展出的属于其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已经使它具有足够显著的专业特征。

四、发展专业术语/知识的策略

既然社会工作术语体系目前发展很不充分,这种不充分又导致人们对该专业形成了不少错误认知,那行业人士就有责任、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变现状。笔者认为可从如下3个方面着手。

(一)在行业内号召发展专业知识

发展扩充专业知识,大抵需要经过知识学习、知识实践、知识研究、知识发展四阶段的循环往复过程(见图1)。

“知识学习”指的是学习专业体系中的既有知识,这些知识是前辈们的智慧,也是后人垒造知识高塔的基石;“知识实践”要求将知识运用于工作、生活和学术实践;随后通过各种研究工具和方法,进行“知识研究”,开展探索发现;到“知识发展”阶段,包括3种变化可能,或是将既有知识深化,或是改变原知识点的应用涵义,或是再创造知识。对于发展出的新知识,将其普及推广,又进入下一个发展知识的循环。

发展知识绝非一朝一夕或一人一团所能完成的,只有号召行业里的所有人包括教师、学生、科研人员、社工及督导等都参与进来,才能推动整个专业知识——专业理论/术语体系的长足进步。无论是大学老师,还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对于发展专业知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迫切需要被唤醒!

本文特别强调“知识发展”一层,现在许多文章包括论文、案例、总结等,都只是在套用原旧的理论/术语,做照抄照搬的验证,完全忽视对知识的反思,在“发展知识的循环”内最多算是“知识实践”,未入“知识研究”层次,更谈不上“知识发展”。

(二)强化社工对专业术语的表达

通常,一个人的语言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其思考和行动方式。“术语”代表了一个观点,或一类现象的本质提炼,或一种特别思维。当社工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使用专业术语,意味着他正在有意培育自己的专业修养;当社工认真将术语与实务相结合,表明他正在努力提高服务的专业内涵。

据了解,当前许多社工在文书中使用理论或术语是出于文书形式的需要,并非是在真切思考什么样的服务/活动应该用什么科学知识作支撑。社工对术语模糊无知,或对术语一知半解;社工在写计划/总结、写活动通讯、写汇报时,或者无视术语,或者滥用术语,这些都不利于专业表达。

因此,为提升社工对专业术语的使用水平,一是加强培训,让社工了解常用术语的真实内涵;二是在督导时,帮助社工掌握术语与服务的契合;三是汇报服务时,让社工加入术语表述;四是写文书和文章时,鼓励社工增加对术语的批判性反思。

(三)推崇实践中的“知识研究”

“研究”并不总是高不可攀的,历史上许多案例对此有深刻诠释。

例如,“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术语缘于一个简便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做了所谓的“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其实测验是假的。然后他们把一份名单交给老师,对老师说名单上的学生都是最有前途的,并叮嘱他们要保密。老师如获至宝,在随后的8个月里,老师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当罗森塔尔他们再来到这所学校时,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都已经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再比如,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撰写的经典著作《自杀论》,提出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他是通过分析经验资料得出的。虽然对事实资料的统计分析也不简单,但至少启示人们经验是用作专业思想提炼的绝佳材料。

所谓实践中的知识研究,其实就是“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的视域里,行动者不仅是行动者,也是最好的研究者。行业应该创造条件激励社工一边开展服务实践,一边通过实践做知识的新探索,无论其学历如何、资历如何,都不应该排斥在研究大门之外。对于研究成果,行业应该抱以最大的尊重,不能因为新的研究发现与原来的研究结论不符,就不由分说地拒绝、忽略、摒弃。当从事一线服务的社工都参与进知识探索,社会工作专业术语体系建设必将呈现蓬勃之势,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将蔚为大观。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专业修脚店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