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

2019-12-12 10:02李超
青年时代 2019年30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挑战创新

李超

摘 要:网络流行语能真实反映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能潜移默化学生,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念。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打破了价值观教育的框架体系,冲击着价值观教育的核心理念,突破了现有价值观教育的现有模式,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需完善主流价值观教育的网络框架体系,将碎片化进行整合;将网络流行语融入价值观教育之中,实现网络流行语与主流价值观的对撞与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主流价值观教育需要大力拓展网络阵地,通过网络化、大众化流行起来。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大学生价值观;挑战;创新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价值观教育,应与网络时代的到来,与时俱进,随势创新。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语言符号和价值观缩影,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通俗的说,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广为流行的语言,它暗含了强烈的价值取向,被广大使用网络的人接受,并在现实中广泛使用。“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生活条件,是大学生社会关系的重要体现,网络并非虚拟,而是真实的存在,是现实的真实的反映,源于现实。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比在学习生活中能更为真实的表达自己、表现自己,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高度浓缩,更为集中的呈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二、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打破价值观教育的框架体系

现行的价值观教育框架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来建立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理论课教材,以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题班会、辅导员谈心谈话、校园文化营造等,均是直接或間接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来开展价值观教育的。网络流行语所体现的价值导向是碎片化的。近年来,《咬文嚼字》都会发布十大网络流行语。这些网络流行语,均是得到网民的高度关注,符合其内心态度,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个人内心感受,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但仅仅是将碎片化的流行语做了一个汇总。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将具有符合网民个体化心理进行了群体性的释放,直接或间接的表达了某种价值观念。现行的价值观教育是“自觉”的,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所做的立体的、系统化的凝练;网络流行语所呈现的价值观念是“自发”的,虽是得到网民群体性的认同,但更多的是反映个体某一方面的心理、思想和价值观念,这些网络流行语是点状的、零散的。

(二)冲击价值观教育的核心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满的正能量,但从历年网络流行语的梳理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了网络流行语所含的价值倾向冲击较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来看,其中国家层面的内容得到广大大学生的拥护,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及其夫人被亲切称为“习大大”“彭麻麻”,另外“供给侧”“创客”“大道至简”等词汇,充分说明了对国家层面的认同;但是网络流行语对在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内容冲击较大,受各种社会思潮、社会转型、阶层固化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严重影响甚至是扭曲大学生价值观的网络流行语正大行其道,“恨爹不成刚”“然并卵”“围观”“屌丝”等。对于这些流行词汇,我们可以做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跟风的从众心态,对不太理想的社会现象的调侃与无奈,但其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念值得深思和重视,严重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

(三)突破价值观教育的现有模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被学者提出,并在实践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但是现有的主流模式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模式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主渠道,二是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主阵地。主渠道与主阵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育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从学生成长时代背景来看,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的成长背景,网络对大学生的卷入程度也会越来越深。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心态、价值取向的高度浓缩,体现了其在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预示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将在主流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并突破现有价值观教育模式。

三、网络流行语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完善网络流行语背景下的价值观教育框架体系

网络流行语的碎片化,让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有以偏概全、偏执偏激的倾向,但不能因网络流行语之碎片化,就采用手段禁止其流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就应根据价值观教育系统化的要求,将与价值观教育有关的网络词汇进行总体设计,达到既符合价值观教育的体系要求,又符合网络流行语碎片化的特点。一是将碎片化网络流行语,根据价值观教育体系的要求,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让碎片化的网络语言,在整个核心价值观的框架体系下流行起来,实现系统化的碎片化。二是主动搭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流行语框架体系。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搭建,以现有的网络流行语或者主动创造网络流行语来体现。主动搭建平台时应回避教科书式、学术研究式的表达方式,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正心态和价值取向,进而分析网络流行语中的学生的话语方式,用学生的话语方式进行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构建,才会具有网络生命力和现实生命力。

(二)将网络流行语融入价值观教育之中,通过网络流行语与主流价值观的对撞与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网络流行语就其字面上的价值取向所谓五花八门,其中消极的,甚至错误的价值取向让人堪忧。从表面上看“围观”等网络流行语,表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看热闹、好奇、从众的心态,反映了社会责任感降低的价值趋向;“然并卵”等表示了通过努力,并不会改变现状的心态,表现了消极不作为的价值趋向,有时也表现娱乐化的自嘲。但从深层次的心态分析,为什么会“围观”,说明了在对某事物进行围观时,有其所关注的“真善美、假丑恶”;“然并卵”“屌丝”的消极心态也说明了当下社会分层的社会问题和个体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不住打击、挫折,功利化的心态。当这些带有消极趋向的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上风靡时,主流价值观不能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缺位失位,要与这些消极趋向的价值碰撞,去触动“围观”“屌丝”者的内心深处。当“给力”“蛮拼的”“点赞”“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等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予以回应时,其价值引领作用十分明显。就教育者而言,要结合具体事件,去挖掘学生“围观”“屌丝”“然并卵”的真正动因,然后让正能量的价值观与之碰撞而产生火花,用正能量的价值观去引导。

(三)主流价值观教育需要大力拓展网络阵地,通过网络化、大众化流行起来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要求。依从这个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自然成为流行语,但是现实却不太相同,关键在于没有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找到契合点。“待我长发及腰”一出,便风靡网络,出现了大量的“造句”。这些“造句”虽有不少调侃娱乐,但相当多的“造句”,体现了纯朴的爱情和炽热的家国情怀,还有相当多的网络流行语出现了“造句”现象,达到了裂变式的扩散效果。这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给予了重要启示,教育者不应仅仅通过教科书式的教育来传播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应该将其与学生所关注的事,进行“造句”,需要一些能将学习生活与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的“段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培育像网络流行语一样,得到学生的认同,并进行二次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词语”“句子”“段子”流行起来。

四、启示

通过互联网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面对一些消极网络流行语的大行其道,主流价值观却有些“围观”,在网络上出现了一定的缺位和失位。网络流行语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新时代的“国风”,已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史鉴,靠“堵”的方式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而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通过网络化的方式,去挤占消极、片面的网络流行语的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自动摒弃消极的、片面的价值观,使负能量的网络流行语在网络这个市场中自然消亡。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挑战创新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