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

2019-12-12 06:11孙静
陕西教育·教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动手习惯

孙静

课前预习是学生对新课在学习前的自主探究,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有效的课前预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转变师生观念,重视课前预习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学生预习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他们要回顾旧知、探索新知;有可能还要补习遗忘的旧知,只要经历过,就会对新知有一定的了解,再带着问题听课,就能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要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有些学生忽视课前预习的作用,甚至认为课前预习太麻烦、太耽误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课前没有做好准备,听起课来就很被动,教学效果不佳。

二、加强有效指导,使课前预习有成效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1.多种形式激发兴趣,落实课前预习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激发兴趣是落实课前预习的关键,也是培养数学预习习惯的基础。

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作业;也可以结合课程,化难为简,设计分层递进的预习问题;还可以设计动手实践的预习作业。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还剩下多少”一课,预习化难为易,设计为三步,先让孩子看图理解,说图意,数个数;再用“○”代替物体画一画;最后尝试理解用减法计算“还剩下多少”。因为一年级孩子识字较少,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情境图在书上预习。前两步易掌握,但第三步预习中会一知半解,当他们带着疑惑上课时,就会抓住重点,提升教学效率。

总之,课前预习的设计要能照顾全体学生,既激发兴趣,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及时表扬、奖励预习做得好的同学,并把预习的心得分享给大家。

2.实践指导,培养学生预习技巧

为了使数学预习有成效,教师要分析教材特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预习方案,关注预习方法的可操作性、多样性。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有一定价值和吸引力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预习任务。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预习设计:①用字母表示出未知数。②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式并解答。③多种等量关系式下的方程及解答。④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较多,哪一种最简便?学困生只要求完成前两步就行,中等生完成前三步题就可以了,而第四步主要是为学优生准备的。

随着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普遍运用,可以更直观地展示抽象的概念,但动手实践的预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展开与折叠”的预习设计:①将一小正方体的每个面写上序号,动手剪一剪,并平铺描画下来。②观察剪的方法,思考相对的两个面数字是怎样分布的,再折叠起来。③尝试不同的剪法,整理展开图,并进行分类汇总。如果学生不提前动手预习,那么这节课的操作会耗时耗力,单靠多媒体的展示,只能强化记忆,无法做到融会贯通。

三、及时检查评价,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预习作业教师应及时检查、评价和反馈。可采取检查预习本、课前提问、课内提问、做检测题等方式进行。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检查后都要对预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以推动下次预习。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有促进作用,还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活动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比的应用”一课时,引入新课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都预习了哪些内容,有哪些问题自己已经解决了,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然后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学习,组内同学分享预习的收获,一起讨论存在的疑问,最后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疑问的数量与质量,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预习情况,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做出评价,并适时补讲重难点知识。这样的课堂,学生思考得多,交流得多,发展了个性,体会了预习带来的快乐。

良好的预习习惯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又能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老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循序渐进,养成好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基。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新房小学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动手习惯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好习惯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课前预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探讨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做好课前预习
动手动脑多快乐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