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发布:中国处于粮食安全最好时期

2019-12-12 06:32
农经 2019年11期
关键词:粮食

10 月14 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这是继1996 年《中国的粮食问题》后,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二部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白皮书。白皮书全景式展现了70 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粮食安全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全面介绍中国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实践,阐明中国将坚定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粮食安全五大成就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总产量连上新台阶。2018 年中国粮食产量近6.6 亿吨,比1996 年的5 亿吨增产30%以上,是1949 年1.1亿吨的近6 倍。

人均占有量稳定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 公斤左右,比1996 年的414 公斤增长了14%,比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 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单产显著提高。2018 年达到5621 公斤,比1996 年的4483 公斤增加了1138 公斤,增长25%以上。

中国粮食总产量(1996—2018 年)

谷物供应基本自给

实现谷物基本自给。2018 年,谷物产量6.1 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比1996 年的4.5 亿吨增加1.6亿吨,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

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近几年,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2017 年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

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

仓储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2018 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 亿吨,简易仓容2.4 亿吨,有效仓容总量比1996 年增长31.9%。食用油罐总罐容2800 万吨,比1996 年增长7 倍。

物流能力大幅提升。2017 年,全国粮食物流总量达到4.8 亿吨,其中跨省物流量2.3 亿吨。粮食物流骨干通道全部打通,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格局基本形成。

粮食储备和应急体系逐步健全。政府粮食储备数量充足,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在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建立了10—15 天的应急成品粮储备。

有效仓库总量及食用油罐总罐容增长情况

居民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膳食品种丰富多样。居民人均直接消费口粮减少,动物性食品、木本食物及蔬菜、瓜果等非粮食食物消费增加,食物更加多样,饮食更加健康。

营养水平不断改善。城乡居民膳食能量得到充足供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下降,脂肪供能比上升,优质蛋白质摄入增加。

油料、猪牛羊肉、水产品、牛奶的人均占有量对比

贫困人口吃饭问题有效解决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不愁吃”问题。较1978年末的7.7 亿人,累计减贫7.5 亿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

重点贫困群体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2018 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71 元人民币,实际增速高于全国农村1.7 个百分点。贫困地区的粮食获取能力,贫困人口粮谷类食物摄入量稳定增加。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营养水平明显提高,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71元人民币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七大举措

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守12000 万公顷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0300 多万公顷。目前,全国耕地面积13488 万公顷,比1996 年增加480 多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1700多万公顷,比1996 年增加450 万公顷左右。

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2011 年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60 多万公顷,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1—2 个等级,每公顷粮食产量提高约1500 公斤。

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功能区6000 万公顷,大豆、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近1500 万公顷。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规划建设一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大力普及管灌、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高效节水改造。

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

保障种粮农民收益。相继取消牧业税、生猪屠宰税和农林特产税,特别是在2006 年,全面取消了在中国存在2600 年的农业税。逐步调整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完善生产经营方式。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全国家庭农场近60 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217.3 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7 万个。

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积极构建多元市场主体格局。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粮食企业跨区域整合,打造骨干粮食企业集团。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大型跨国粮食集团,支持中小粮食企业发展。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

健全完善粮食交易体系。搭建了规范统一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形成以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为中心,省(区、市)粮食交易平台为支撑的国家粮食交易体系。全国粮食商流、物流市场达到500 多家。粮食期货交易品种涵盖小麦、玉米、稻谷和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稳步提升粮食市场服务水平。完善城乡“放心粮油”供应网络。搭建粮食产销合作平台。2018 年组织各类粮食交易会3935 场,成交粮食近13627 万吨,成交金额2319 亿元人民币。2018 年和2019 年,连续举办“中国粮食交易大会”。

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

注重规划引领。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年)》《全国新增1000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 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年)》《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 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发展规划。

深化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2014 年起,先后取消了大豆、油菜籽、玉米等粮油品种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全面实行市场化收购。2016 年起,逐步完善了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进一步降低了政策性收购比例。

发挥粮食储备重要作用。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储备功能定位,中央储备粮主要用于全国范围守底线、应大灾、稳预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地方储备粮主要用于区域市场保应急、稳粮价、保供应,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加快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紧紧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充分发挥加工企业的引擎带动作用,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统筹建好示范市县、产业园区、骨干企业和优质粮食工程“四大载体”。

积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转化。增加专用米、专用粉、专用油、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食品有效供给。积极发展饲料加工和转化,推动畜禽养殖发展。

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立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立与完善由6 个国家级、32 个省级、305 个市级和960 个县级粮食质检机构构成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制定发布“中国好粮油”系列标准,促进粮油产品提质升级。

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粮食生产科技。深入推进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基本建立,实现了5—6 次大规模更新换代,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全覆盖。超级杂交稻单产达到每公顷近18.1 吨,刷新了世界纪录。

推广应用农业科技。2018 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比1996 年的15.5%提高了42.8 个百分点。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大面积推广。2004 年以来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共建设丰产科技攻关田、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1276 个,累计增产粮食1.3 亿吨,项目区单产增产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 倍。

提升粮食储运科技水平。系统性解决了中国“北粮南运”散粮集装箱运输成套应用技术难题。2018 年实现机械通风、粮情测控和环流熏蒸系统的仓容分别达到7.5 亿吨、6.6 亿吨和2.8亿吨。

着力强化依法管理合规经营

完善粮食安全保障法律法规。颁布和修订实施《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农药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央政府承担首要责任,省级政府承担主体责任。2014 年年底,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

深化粮食“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牢固树立依法管粮、依法治粮的意识,依法推进双随机监管机制及涉粮事项向社会公开。完善粮食库存检查方式方法和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立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中国粮食市场更加开放。涉粮外资企业加工转化粮食数量、产品销售收入不断增加,2018 年分别占到全国的14.5%、17%。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市场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

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取消了相关农产品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对小麦、玉米、大米实施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大幅度削减其他粮食品种的进口关税。进一步放宽农业领域外商投资准入限制。

促进国际粮食贸易繁荣发展。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与世界主要产粮国分享中国巨大的粮食市场。2018 年,包括大豆等油料和饲料在内的粮食进口总量为11555 万吨,出口总量366 万吨,分别比1996 年增长944.8%、171.1%。

2018 年粮食进出口总量

国际合作全面加强

主动分享粮食安全资源和经验。1996 年以来,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实施了20 多个多边南南合作项目,向近30 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近1100 人次粮农技术专家和技术员,约占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派出总人数的60%。截至2017 年年底,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存量173.3 亿美元,在境外设立企业851 家,分布于六大洲的100 个国家(地区),雇佣外方员工13.4 万人,为东道国增加就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

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中国与6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20 多份粮食和农业多双边合作协议、60 多份进出口粮食检疫议定书,与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交流和经济合作关系,与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农业合作工作组。截至2016 年,中国共帮助50 多个非洲国家实施近500 个农业援助项目。2013 年以来,中国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与参与国建立经贸合作关系,推动粮食领域合作。

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推动增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在涉粮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致力于落实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中国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成功推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10 多项农药残留国际标准、谷物国际运输标准、国际贸易粮食检疫措施标准等国际标准的制定,主导制修订小麦规格、玉米规格等多项粮食国际标准。牵头推动亚洲合作对话“粮食、水与能源安全相互关系”工作,积极参与东盟与中日韩10+3 大米紧急储备机制。

提供力所能及的国际紧急粮食援助。对缓解有关国家人道主义危机、促进世界消除饥饿目标的实现,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的高度评价。

未来展望与政策主张

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饥饿问题,继续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共同推进全球粮食事业健康发展。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坚守耕地保护红线,节约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

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加强储备应急管理

加强粮食储备管理。

健全粮食应急保供体系。

完善粮情预警监测体系。

倡导节粮减损。

建设现代粮食流通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粮食市场体系。

切实加强粮食仓储物流建设。

着力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

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继续深入推进南南合作。

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粮食经贸合作关系。

猜你喜欢
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十八连丰!我国粮食产能稳步提升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2021年6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2021年4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2021年4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白俄罗斯收获750万吨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