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旗帜永远飘扬
——观原创民族歌剧《五星红旗》

2019-12-12 01:29景作人卢春雨
歌剧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五星红旗温州歌剧

文:景作人 图:卢春雨

OUTLINE / The original opera

Five-Star Red Flag

was created based on the life of Zeng Liansong, who designed the national fla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Zeng was a native of Rui’an in Wenzhou and an alumnus of Wenzhou University.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大学音乐学院、中共瑞安市委联合推出了一部原创民族歌剧《五星红旗》。这部歌剧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的事迹创作的。曾联松是温州瑞安人,也是温州大学的老校友,他为祖国和民族做出了贡献,是一位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的杰出人物。

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大学音乐学院、中共瑞安市委联合出品这部歌剧,为的是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弘扬民族精神,歌颂英雄人物,更好地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业绩,使国旗的伟大设计者永远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这是一部具有时代精神,充满正能量的原创歌剧。

此次创演《五星红旗》,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倾注了全力,组成了强大的主创团队,动员了全院师生及温州本地社会力量,从8月开排至10月首演,两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取得了预期的成功,创造了该院历史上一个不小的“神话”。2019年10月7日至8日,这部歌剧在温州大剧院连演两场。

年轻编剧初露锋芒

《五星红旗》的编剧李长鸿是北大歌剧研究会的副研究员,尽管年轻,但已经编写过《北大1918》《青春之歌》《奇幻音乐之家》等歌剧和音乐剧。此次受命担任《五星红旗》的编剧,乃是他肩负重任、初露锋芒的尝试。李长鸿的剧本写得很顺畅,从总的方面来看,达到了表现人物、树立形象、歌颂伟绩的目的,同时也做到了弘扬精神、突出主题、抒发情感。

《五星红旗》的剧本偏重于以层次构筑戏剧,以叙事连接情节,它通过序幕加四幕的结构,以几个不同时期典型情节的叙述,表现了主人公青年时代追求进步、参与革命;中年时代受党委托,投身抗日;新中国建立前期身负重任设计国旗的履历与业绩。且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强化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构成了角色的塑造框架,提升了全剧的戏剧效果。

李长鸿在剧本构思中十分注重人物塑造,剧中曾联松、项佩瑜、麦西、余霞、黄大明等人,都有着完整的形象和翔实的性格。在四幕的整体延续中,角色的展示和情节的安排比较合乎逻辑,能够给人们带来真实的感觉。重点人物曾联松的塑造更为精细,从青年到中年,情节的安排循序渐进,厚积薄发,且在最后时刻随着国旗的诞生而得到升华。

剧本结构比较紧凑,四幕戏依靠四个故事(一幕南京一二·九运动参加游行示威、二幕重庆转送密电、三幕接受组织任务上战场、四幕满怀豪情设计国旗),将曾联松的一生紧紧“镶嵌”,并将他的思想及个性凸现出来,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提升效果。

再有,剧本中三次出现亲人和友人委托曾联松画一幅画的情节(一次是妻子项佩瑜,一次是余霞,一次是麦西),而这三次委托,里面都充满了希望、遐想和寄托,它们都为曾联松最后设计国旗埋下了寓意的伏笔。在这里,剧作家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比拟手法,为歌剧主题的突出做出了令人信服的铺垫。

年长作曲老当益壮

歌剧《五星红旗》的作曲是作曲家朱嘉禾,他是近年来在交响乐、歌剧、舞剧、影视音乐创作领域中颇为活跃的作曲家,仅就歌剧来说,就创作过《红色娘子军》《太阳之歌》等。此次创作《五星红旗》,可以说是他歌剧创作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歌剧《五星红旗》在音乐方面有很多成功之处,而这些成功则为整部歌剧的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星红旗》的音乐总体布局比较完整,序幕、序曲加四幕六场的结构,为整部歌剧搭起了一个充分的框架,而歌剧音乐则在这个框架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人们看到,朱嘉禾在设计音乐布局时,往往是根据该幕的情节来进行的,故在叙述(宣叙、咏叙)、抒情、戏剧特征上进行了合理分配,从而使全剧的音乐具有了均衡的比例。

在歌剧《五星红旗》中,音乐的旋律化是一大特点,剧中朗朗上口的段落很多,特别是一些咏叹调的写作,其抒情性和动听性给人印象深刻。例如三幕一场开始时项佩瑜唱的《一声乡音》,这是一首结合了瑞安民歌风格的亲切咏叹调,其旋律轻柔随和,婉转流连,很好地揭示了项佩瑜此时的怀乡心境。

还有四幕一场中曾联松唱的《漫天繁星》。这首咏叹调旋律激荡,有着强烈的抒情意味,音乐中饱含着曾联松对新中国的期盼与向往,从始至终激荡着他为设计国旗而翻滚的内心涌动。这首咏叹调的主旋律最后成了歌剧的主题曲,它以激动的热情被人们所熟听和熟记。

朱嘉禾这次写《五星红旗》,非常注重音乐的“歌剧化”处理,无论是声乐部分还是器乐部分,他都努力按照歌剧体裁的表现特点来设计和处理,而在这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是重唱与合唱。作曲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有些地方颇有创新的意味。

人们听到,在歌剧《五星红旗》中,有着很多二重唱、三重唱甚至五重唱段落,写得都很有特点,且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处理(有的抒情,有的宣叙),特别是二幕一场中军统特务的六重唱(一说五重唱),写得非常巧妙,既戏谑又调侃,将特务们霸道的流氓习气尽情表现出来。

歌剧中的合唱段落也有很多,除了序幕和尾声中的大合唱外,剧中还有一些男声合唱段落,都具有歌剧合唱的特点,它带有独立的动感,独立的音韵,亦有着独立的气质和情绪,在剧中起到了调节情绪和衔接剧情的作用。

纵观中国的原创歌剧,很多歌剧的乐队部分还停留在歌曲伴奏和晚会演奏的模式中,不是一哄而上就是整体停顿,没有机动性、独立性、游离性的表现,和与声乐“相托”“相衬”的对比效果。《五星红旗》在这方面是有新意的,人们从剧中可以听到,朱嘉禾所写的乐队部分带有相对的对立性,他在配器上动了很多脑筋,使得歌剧的器乐部分摆脱了歌儿伴奏式的附属地位,成了带有参与性、对比性和衬托性的音乐。《五星红旗》的乐队部分写得相对富有层次和条理,它不是大齐奏般的“铺盖”式处理,故没有严重的压唱现象出现,这一点是十分不易的。

优秀导演展现才华

歌剧《五星红旗》的导演是王湖泉,这位中央歌剧院的国家一级导演,曾经获得过文华表演奖、文华导演奖和中国歌剧节优秀导演奖,是一位业务能力强且艺术水平突出的资深歌剧导演。

王湖泉的执导风格很全面,他既擅长舞台的整体调度,又擅长处理人物间的细腻情感,在把握戏剧结构的比例上尤为出色。当年在中央歌剧院时,王湖泉曾执导过包括瓦格纳作品在内的众多宏大作品,因此他身上有着大度的宏观气质,执导眼光十分独特和犀利。此次执导《五星红旗》,王湖泉面对的是一部全新的红色题材歌剧,然而他的执导,却使这部歌剧获得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成功。看过《五星红旗》首演的人都说,这部歌剧能够成功上演非常不易,大家一致公认,是王湖泉的智慧和努力,才使得这部歌剧在最终的舞台呈现上出了彩。

王湖泉担任歌剧导演还有一项优势,因为他本人是一位优秀的男中音歌唱家,有着丰富的演出经验,故对于歌剧这一音乐戏剧体裁非常熟悉,而他也由此成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真正懂音乐的歌剧导演(尤其是声乐)。

人们看到,王湖泉在执导《五星红旗》时,除了在舞台调度、戏剧安排、人物调配方面(角色对手戏)做得十分协调外,对演员的演唱也有着专业化的要求和引导,剧中无论是角色间的独唱、重唱,还是群众场面的合唱,都是在一种舒适、自然、合理的演唱状态中进行的,这一点在许多其他导演(特别是跨界导演)执导的歌剧中是很难见到的。

在本剧中,王湖泉还设计导演了一个精彩的亮点,那就是在歌剧的尾声中,将一位青年女小提琴家搬上舞台,这位小提琴家边演奏边表演,与两个主要角色一起搭配,不但具有新意,还使歌剧的内涵由此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段小提琴独奏的音乐写得很难,很有戏剧效果,听起来颇似协奏曲的感觉(作曲朱嘉禾原本就是小提琴家,故十分熟悉小提琴音乐写作)。担任小提琴独奏的蒋乐乐(赴美留学生,现为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教师)演技出众,形象尤佳,站在舞台上时而演奏,时而与角色演员交流,起到了出奇的新颖效果。而这一新奇的表现方式,也是由导演王湖泉设计的。

王湖泉是一位热情很高的导演,此次执导《五星红旗》,他面对的是一个毫无歌剧演出经验的团队(大多为学院的年轻学生),故实际操作中所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王导表现出了极其宽容和耐心的职业态度,他以自己的大度与自信,引领着一拨年轻的歌剧实践者在排练场反复打磨,亲自上阵手把手地教学生们站位、表演和演唱,使学生们更快达到歌剧的专业要求。

出色指挥掌控全局

众所周知,一部歌剧的演出成功,指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编剧、作曲、导演等人所做的工作都是前期的,唯有指挥是歌剧演出的现场把控者,可谓最后的把关人。因此,如若指挥在演出中发挥欠佳,那整部歌剧的呈现就要受到决定性的影响。

《五星红旗》的指挥是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王燕。她是一位精通歌剧艺术与合唱艺术的青年指挥家。王燕曾为中央歌剧院指挥,在院期间曾排演过多部世界经典歌剧,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后,又在歌剧指挥教学方面屡有建树。现在的王燕,已经是国内歌剧指挥方面的知名人物,她指挥的歌剧,往往能够给人们带来音乐完整、戏剧充分的感觉。

在《五星红旗》的两场演出中,王燕作为指挥家的表现是令人满意和称道的,她的现场把控和手势调度都非常沉稳和清楚,对于舞台上演员及乐池下乐队之间的融合(节奏与音色)亦做得十分的从容。此外,王燕的指挥兼有粗犷和细腻,演出中,她能够将抒情性的咏叹调和重唱等形式“盘活”,使它们在优美的情绪散发中逐渐过渡到戏剧性的动感之中。而对于合唱段落,王燕的现场调度更是鲜活的,在她富有变化和表情的手势下,舞台上的合唱演员很快就能够将声音融入表演中,并在与角色演员的搭配衬托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特殊舞美增添色彩

观看过《五星红旗》的人们都有一个感受,大家都觉得这部歌剧的舞美设计与制作非常有气势,它采用了很多现代舞台表现技法,利用写实与写意的结合,平面与立体的对比,尽可能地达到了渲染剧情、突出主题的作用,且在空间感的体现与色彩的搭配上,起到了很好的穿越与烘托效果。

担任本部歌剧舞美设计的是中央歌剧院著名舞美专家马连庆(还有陈龙)。作为国家级剧院舞美设计的马连庆,近年来已成为颇有业绩的老设计师,他的舞美设计有着恢宏大气,波澜震撼的感觉。他曾经为中央歌剧院上演的多部歌剧做舞美设计(包括瓦格纳的“指环”),有着这方面的娴熟技巧与丰富经验。马连庆的舞美颇具立体性和动感,舞台道具的设计层次分明,区域划分十分巧妙,且充分利用了转台的特点,使切换的节点完整流畅。他还利用后幕景片的优势,并与多媒体设计相结合,制造了富有历史感和庄严性的后幕景象,尤其是曾联松设计国旗时的场面,在影像的配置、动感的配合及色彩的渲染方面,都达到了一种严肃而又神圣的效果。

本地演员唱演出彩

歌剧《五星红旗》的主要演出单位是温州大学音乐学院,而担任主唱的角色演员则来自温州市各界(有大学声乐老师,有文化馆艺术干部,也有高中音乐教师),他们都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亦都是浙江省音协和温州市音协的会员。这些演员共分两组参演歌剧(并不是AB组),然其专业水平却不相上下,表演经验也相当。这些演员是:饰演曾联松的陈波、朱瑶,饰演项佩瑜的施丽君、祝海燕,饰演麦西的李成柱、易雄志,饰演余霞的谭红妍、屠赛南,饰演黄大明的许天鸣、金笃远,饰演温大女教师的李晓燕、叶倩倩等。

本次歌剧首演,温州本地的歌唱演员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尽管他们不是国内声乐界的大腕儿(除李成柱、李晓燕两位老师富有知名度),但他们的现场表现却令观众和专家们所欣赏,尤其是他们为温州地区第一部歌剧而积极参与和全力奉献的精神,更是令人为之感动和赞叹。演出中,这些角色演员竭尽全力,始终与导演及指挥保持一致,基本将自己的专业水平发挥了出来。除李成柱、李晓燕之外,相比之下,陈波、施丽君、谭红妍、金笃远、叶倩倩的发挥则更为出色一些。

由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学生组成的合唱团在歌剧演出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基本上没有舞台表演经验的年轻学子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先辈校友的景仰,积极参与了歌剧的排练和演出。从实际效果来看,在导演和指挥的悉心调教下,他们基本发挥出了各自的能力和水平,在歌唱方面也基本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福建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此次担任了歌剧《五星红旗》首演的演奏任务。这个交响乐团我很熟悉,近年来听了不少他们的音乐会及歌剧演奏。此次他们的演奏有着不错的发挥,在王燕的指挥下,声音的控制比较到位,管乐的演奏尤其富有节制感,弦乐在抒情段落时能够达到激情的表现,整个乐团与声乐的合作富有一定的默契感。总之,这个乐团在演奏歌剧音乐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

创作不足的点滴之处

《五星红旗》是当代红色歌剧的新作,它的主创者们为此下了很大的功夫,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作为一部新作品和一种新尝试,这部歌剧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剧本过于叙述化,“话剧思维”仍很明显,许多地方对话感过强,缺乏音乐性的表达脉络。在歌剧《五星红旗》中,人物的咏叹和咏叙略感不足,但话剧式的问答却很多,特别是一些呼唤词和象声感叹词使用过多,影响了音乐的延绵性和连贯性。

剧本中缺乏浸透感强烈的抒情性,致使音乐的写作略为匆忙,很多段落不够感人,不够动人。全剧在情节上略有堆积忙乱感,缺乏重点情节的深入表述,例如曾联松设计国旗的情节,虽然做了一些辅助化的设计,但看起来仍然略显简单,倒是前面两幕情节所占有的比重略显过多。

音乐中的宣叙调写作还有待研究和提高。在这部歌剧中,尽管人们能够听到一些抒情风格的宣叙调,但大多数还是显得别扭和不自然,其怪异的生硬感仍然存在。个人感觉,宣叙调写得不好,某种程度上是与歌词有关的,那么多的象声感叹词出现,对于作曲家来说是很难将其写顺的。

年轻演员舞台经验不足,唱演中机械的成分较浓,人物的表达及个性的体现均略欠火候。这方面来说,无论是角色演员还是群众演员,都有着对剧情,对人物理解较浅的问题,再有就是歌唱的基本功以及技术方法有待加强。

歌剧《五星红旗》是一部充满时代感的红色作品,它的诞生有着特殊的意义。“心中的旗帜永远飘扬”,这是歌剧中一句深情的歌词,我将它作为此文的题目,是希望所有的中华儿女,永远在这面旗帜下巍峨挺立,永远结成民族的大团结,永远成为世界东方的骄傲。

猜你喜欢
五星红旗温州歌剧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存在心中的五星红旗
温州,诗意的黄昏
啊 五星红旗
五星红旗颂
我爱五星红旗
走进歌剧厅
难忘九二温州行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