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建设

2019-12-11 10:13
教育·综合视线 2019年11期
关键词:纲要思政育人

编前语

遵循教书育人与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发挥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功能,统筹推进思政课建设与思政课一体化实践,帮助大中小学学生打开内心之门、走向世界、通向未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推进思政课建设已成为全国教育系统的一件大事,一些省市先行一步,做出有益实践与探索。

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负责人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已成风气。

思政课建设内涵

思政课建设,即思政课一体化是什么?怎样落实?一些专家对此发表观点。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德胜认为:思政课一体化,人们的直观反应是教育内容与主题的一体化。教育内容与主题一体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一体化的理解如果仅囿于此的话,还是不够的。教育活动从最粗略的分类来看,起码也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目标与内容维度,一个是教育方式维度。前者是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后者是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从德育课的角度看,虽然这些年一直在朝一体化的方向努力,在教育内容和教育主题上的一体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教育思路上的脱节、跳跃问题依然存在。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建华看来,思政课具有双重属性,即思想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属性与科学性、知识性和理论性的属性,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功能。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意蕴和旨归是帮助大中小学学生打开内心之门、走向世界、通向未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周向军认为:思政课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体系、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当前存在内容超前、重复、脱节等问题,真正实现一体化任重而道远。能否实现一体化是制约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要自觉参与一体化研究,全面了解中学阶段的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积极探讨一体化模式。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曹胜指出:思政课要在加强中改进,在改革中创新,充分做好“党建攻坚”“师资攻坚”“教学攻坚”和“学科攻坚”四个方面的攻坚工作。思政课教师要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对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主体间性话语体系话语素质。

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高中思政教研员黄万强说: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必须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加强理论学习,做到融会贯通,要常补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还要坚持学以致用,做到身体力行。

齐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振光教授认为,办好思政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使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和精神力量。

黑龙江:发挥主渠道作用

黑龙江省重视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早在2015年9月就举行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会暨鸡西现场经验交流观摩会,总结和学习了鸡西市实施“养成、体验、实践”德育做法和经验,并交流黑龙江各地德育工作开展情况,明确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思路。会议强调,总结、学习和进一步推广鸡西市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小学开展养成教育,初中开展体验教育,高中重在开展实践教育”为特色的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经验;要从加强机构人员经费保障、完善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强化德育工作考核和结果有效运用三个方面做好德育推进工作,推动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实现新跨越。

黑龙江省经验聚焦“薄弱环节”,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不断调整和充实德育的内容、形式,高度重视劳动实践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推进全过程育人。

2018年9月,黑龙江省中小学党建暨德育工作会议在齐齐哈尔市召开。会议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条主线和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两个主题进行了交流展示。与会代表观摩了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党建课程化示范课,集中参观了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建华区、铁峰区中小学党建暨德育工作展示,考察了铁锋区光荣小学、建华区第三中学的党建德育工作。要聚焦“基本遵循”,抓好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推动《指南》在各地各校落细、落小、落实。要聚焦“关键领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黑龙江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出台方案,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建设,运用微课、演讲、辩论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大学与中小学对接联合,推进小初高和大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把微课演讲辩论引进课堂,促進中小学思政课“提档升级”。

2019年3月,哈尔滨13中学一堂微课后,老师“抛出”问题,6名同学大胆走上讲台,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3人一组各抒己见,不同观点激烈碰撞,赢得在座同学阵阵掌声。哈尓滨13中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联手探索思想政治课发展新方向,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通过发挥高校优势,促进高中与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衔接,实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哈尔滨13中校长王茹介绍,学校不断开发思政课课程,改良课堂教学方式,思政课从老师带着学,向老师引着学、学生比着学过渡,通过开发“舌尖上的政治”“大国外交”等校本课程,引用微课、视频、辩论、演讲、答辩等方式,用大量贴近生活的实例、前沿政治信息等,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质量和育人功能。

上海:率先提出学科德育理念

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早在2005年,上海就制定出台了贯穿大中小各学段的《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10年,上海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实践探索。2014年,上海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作为教育综改的重要内容,在全国率先提出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理念。

上海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出 “美好生活”系列思政课品牌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市师资培训中心、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承办,同时举行“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区教育局思政课建设共建”签约仪式。

“为什么要劳动?”“为什么劳动是幸福的?”“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劳动观念?” 2019年4月30日,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主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教学观摩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在上海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们正以庆祝国际劳动节为契机,集中阐释新的“劳动观”,为学生烹调出一道道“劳动教育大餐”。当天,来自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的季晓军、进才中学南校的亓大江、复兴高级中学的张尚达、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闫方洁等思政课教师,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分别进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授课展示;精彩授课引发了在场教师的共鸣。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新表示,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思政课教师是校园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力量。

国家教材委委员兼大中小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韩震指出,上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贯穿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注重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特点和认知规律,把价值引领巧妙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生活的温度,是上海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的一项有益举措。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指出,经过多年探索,上海已初步构建了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框架格局,小学阶段以促进道德启蒙为重点,初中阶段以养成道德认知为重点,高中阶段以培养责任使命为重点,大学阶段以提升和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初步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教育阶段课程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德育内容教育序列,探索形成的“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经验成效在全国陆续推广;下一步,要通过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自上而下由高校延伸至基础教育各学段,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覆盖大中小学。

目前,上海正在制定加强大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及配套的教育指导纲要,重点突出劳动教育时代性特征,将分学段细化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家务劳动等各环节的劳动教育内涵,使劳动教育全面落实,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作用。

北京:顶层设计新体系

北京一直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并将之视为完善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北京市则将工作重心放在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上。2016年,《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大幅修订,进入顶层设计新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要求,细化为全市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15条具体的行为要求。

近年来,北京加强顶层设计,推出一系列市级统筹德育项目,支持引导各区县挖掘德育资源、构建德育体系、形成德育品牌,推动一个覆盖大中小学段的区域德育一体化教育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形成。

2014年10月,北京在全国首批发布《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同年,北京在全市中小学正式实施“一十百千工程”,要求每个中小学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分别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至少参加10次集体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观看百部优秀影视作品,阅读百本优秀图书,学习了解百位中外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品格。

2015年,按照全国最高标准配置高校辅导员的基础上,北京市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5年起,每年投入2亿元,大力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工作。包括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升计划,对全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进行全员轮训,大力实施马克思主義理论研究协同创新计划等,实现市级重大统筹项目对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全覆盖。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的大作文有两道题,一道是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一道是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媒体在考场外随机调查结果显示,考生们普遍反映今年的作文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当年5月在北京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更是成为众多北京考生心中“纽带”的最佳象征。

“孩子们关心国家大事的背后是什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表示:“是发自内心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是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渴望,也是托付未来给北京教育投出的一张张信任票。”

2017年5月,李思奕同学第一次经历晚上12点还没放学。她和班里的同学一道坐大巴车从学校出发,在夜色中越过雄伟的慕田峪长城,赶在日出前,来到天安门广场,第一次在夜色中看见穿戴整齐、威武的国旗护卫队,这名来自北京远郊深山里刘斌堡中学的初二女生,在日记里写道:“每次在电视中看升国旗时,都没有在现场看升国旗这样激动。”从2014年9月起,近百万名北京青少年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来,在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直面国家历史和民族未来,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育人功能。

山东:保障与落实是亮点

强化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加强中小学德育载体建设。山东省思政课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对此,教育部专门做出权威解读;山东省思政课建设实践由此形成了一个范式,对全国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了引领。

2016年5月25日,教育部在山东济南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情况,并解读《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教育部发言人续梅表示,这是教育部首次在地方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发布一个省的教育新政,创下了一个新纪录。

该《指导纲要》包括“德育课程指导纲要”“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包括14个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指导纲要”四部分。在每个指导纲要中,还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提出教学实施建议。

目前,国家课程中德育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四门。“德育课程指导纲要”的主要思路,是一体化设计小学、初中、高中的上述四门课程,针对性地规划各学段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构建符合不同学段依次递进、衔接有序的德育课程体系。

主要思路,是挖掘提炼包括语、数、外等14门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根据课程属性,归纳每门课程的德育目标、德育范畴,突出课程的德育特点,强化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达到全科育人的目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内容,是依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实现弘扬传统美德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部分,对中小学生实践活动进行了系列化设计,归纳了12个类型的活动形式。目的是强化实践活动在学校德育的载体作用,创新德育方法,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实效。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准确把握规律性,强化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加强中小学德育的载体建设。

为落实教育部部署,山东省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各学科特点,统筹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按照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和实践活动四个序列,形成“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力求实现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编制《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形成“德育课程、学科課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中小学德育实施体系。

自2015年5月启动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一体化指导纲要的研究编制,先后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教研员、高等院校的学者专家千余人次研究讨论,起草修改。2015年10月,邀请教育部、省内外专家学者对《指导纲要》进行了研讨论证,到会领导和专家对这种尝试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在《指导纲要》编制情况的报告上做出批示,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山东省教育厅进一步根据专家意见,对《指导纲要》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2015年4月完成定稿并发布实施。

济南市舜耕小学“润德课程”校内外融合、“践、习、修、养”一体化的德育实践,受到师生、家长的欢迎。舜耕小学校长胡爱红说:“学校围绕德育目标,将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以及校本课程‘舜文化三级课程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一到六年级贯通衔接的‘孝、悌、信、礼、勤五德序列化教育,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临沂十一中校长刘书君说:“原来很多德育课针对性不强,内容空泛,形式单一,灌输、说教多,互动、共鸣少,实效性差,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和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中小学生发展成长的需要。”

临沂市利用党史馆、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自2014年9月以来,已接待中小学生31.5万人,140万人次前来实践与学习。临沂市沂南县率先启动“沂蒙精神红色研学旅行课程”,已接待与受教育学生5000余人次。

第三方机构关于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调查结果显示:保障与落实是亮点,超过90%的中小学生认为,当前德育课程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联系紧密,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容易接受。九成的中小学师生表示,除了品德课老师外,其他科目老师也进行了学科德育融合渗透。学生对学校德育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人数比例均超过90%以上,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实践建设与改革受到学校欢迎。

猜你喜欢
纲要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