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华
摘 要: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对于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国家课程是国民之根本,校本课程是发展之基础,两者相辅相成。
关键词:农村学校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校是一门新生的课程,是教育内容不断完善的新产物,它以学生的兴趣和地方需要为出发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校本课程重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学生和地方未来发展而着想。那么如何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上好校本课程呢?
一、运用“多方结合”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呵护,离不开学校的培养,也离不开社会的历练。所以各方面要通力合作,给学生合理的自由探索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课本中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收集和整理资料、亲自体验,将知识学习融入到生活中。比如说,学生在学校学习了树木的嫁接知识后,我们可以引导他作为一个传播者将知识传授给身边的人,再利用自家的果树亲自实践,从而认识到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当然我们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比如将孝敬父母的传统文化教育与去敬老院送爱心相联,对发生的社会现象进行访问调查等。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中认识社会,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师要做有“心”人
校本课程中的很多素材性资源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生活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善于捕捉的眼睛。虽然农村的各种办学条件不如城里,可寻的课程资源相对较少,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环境,有着城市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如果我们用心观察,用心体会,就会很容易捕捉到教育契机,将一些身边的生活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例如:我们发现学生特别喜欢涂画,无论是墙壁上,还是在树木上,到处可见其痕迹,甚至有些是很低俗的。发现这一现象后,我们学校开展了“涂画文化之我见”的大讨论。学生讨论激烈,思想认识逐渐提高,慢慢地我们发现墙壁干净了。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不仅对美有了新的认识,受到了行为教育,而且有了环保意识。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主题活动
校本课具有多样化,它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再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1.创设好的情景,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配合,让学生在实践性的活动中,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生活即知识,知识又应用于生活。2.在校本课程实施时,我们要给学生解除活动空间的束缚。我们可以以广阔的社会环境为课堂,到工厂中观看产品的生产过程,到商店里听取店长的销售经验,到田间参与劳动,获取感受。如:今年11月份,我带着学生去和农民伯伯一起下田插葱苗,刚开始学生还感觉好玩,不一会儿都喊腰疼,太冷了,切实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以及父母的不易。3.倡导质疑,让学生敢说、爱说。有质疑才有争论,有争论才有思考。如:开展“小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让学生在质疑和争论中得到满足,得以提升,得以发展。在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对话、交流和沟通,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提供发挥其潜能的空间,实现其有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根本性转变,彰显了活动的精彩。
四、转变教育观念,上好校本课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分数决定命运”的认识非常深刻,以至于社会各界甚至包括学生家长认为评价一个学生和老师的好坏首先是看分数,正是这种片面的理解和追求,使得大部分教师为了迎合各种需要和得到认可只重视国家课程的学习,认为校本课程只是附属学科,学与不学无所谓,学好学坏也无所谓,不予重视。所以,转变教育观念迫在眉睫,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要两手都要硬,都要抓。国家课程是国民之根本,校本课程是发展之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一定要避免出现“两层皮”现象。校本课程将课程知识的学习与学生以后的发展相联系,我们一定要上好具有农村特色的校本课,建立适合农村学生發展的知识体系,从而推动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促使农村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服务。
总之,上好校本课程就要立足学生本身,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想,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32-35.
[2]韦盛海.对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中国民族教育,2004(2):21-22.
[3]何勇平,范蔚.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37-38.
[4]何志魁,戴大明.乡土知识与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的精神成长[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09-112.
[5]郭志勇,王喜贵.简论农村中学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4):106-108.
[6]何兰.农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三条思路[J].上海教育,2004(7):25-25.
[7]林一钢.略论校本课程的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9):14-17.
[8]王倩.农村中小学人文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教学与管理,2011(9):77-78.
[9]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及特色学校创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