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苗苗
[提要]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小组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要求,并提出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本文根据济宁市脱贫攻坚现状及贫困格局,剖析能力贫困、多维贫困、动态贫困的表现特征,破解持续多维贫困恶性循环,应从点滴着手,由过去粗放式扶贫变为精细式扶贫、以输血为主、以造血为辅,扶贫到村、具体到户。
关键词:济宁;多维贫困;精准脱贫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9月9日
目前,济宁市致贫的原因是多样的,对于贫困家庭里的每一个人,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核查活动,到村到户到人,兜清全市贫困人口的详细底数,制定精准扶贫攻坚《实施意见》,明确精准扶贫攻坚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全市精准扶贫要求精确到村到户,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因病、因残、因学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贫困人口要精准施策。由此可见,贫困人口情况比较复杂,帮扶需要精准,要精确到村到户,针对哪一个特殊群体,实施哪一种特殊的政策要因人而异,贫困家庭“点菜”,政府部门“下厨”。
一、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扶贫作出了大量的研究,早期的贫困主要集中在已收入为主导的静态的、单维的扶贫。随着人们对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扶贫也从过去的以收入为主导的变为多维的、动态的精准式的扶贫,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刘欢认为:“贫困是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视域转变视角下,通过洛伦茨曲线法,研究现在农村在扶贫过程当中存在贫困线不能完全覆盖贫困者,基于此建立精准识别机制来遏制精英捕获中资源分配不均,并以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性扶贫政策为主,提高贫困人口抵御风险的能力”。朱华良:认为精准扶贫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以“真扶贫”“扶真贫”为依托,
扶贫动态多维研究,阿玛蒂亚·森(1998)的能力贫困理论,真正使人们关注到收入以外的贫困影响因素,代表经济学家从资源禀赋与交换映射对人类基本生理需求进行深入研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普遍采用Alkir & Foster(2011)设计的A-F多维贫困测度模型,该模型以收入、健康、医疗、教育等因素来界定贫困,A-F模型构思以“双界线”方法得到普遍认可,以多维贫困维度指标设定维度界限值,看其收集到的各指标数值是否在设定的临界值被剥夺,被剥夺几个则为几个维度贫困,全部不被剥夺则为不贫困。杨军、张琴、高帅认为能力贫困、动态贫困和多维贫困能较为准确全面的反映贫困的状态,因地因时施策,提高扶贫成效,通过定序Probit模型研究山西省农村多维动态贫困产生的原因并运用统筹资源發展第六产业,延长价值链、提升质量、通过职业培训、“互联网+扶贫”增加农村人口就业等,助力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支俊立,姚宇驰,曹晶分别以教育、健康、生活标准指标维度、剥夺临界值的设定和区域为基础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进行识别和测度并分析考察了不同维度多维贫困发生贡献率的状况,得出区域的影响并没有造成农村贫困和农村贫困人口在教育、健康方面占比比较大,是造成我国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因素。
二、基于能力剥夺视角的农村多维贫困现状
新时期农村精准扶贫战略面临着转型的新挑战,从以前的单维度静态的以收入为标准的贫困认定转变为以多维度动态为标准的贫困认定。当下如何从众多人口中认定持续多维贫困、陷入多维贫困、摆脱多维贫困、从未多维贫困,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因人而异的进行帮扶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
(一)贫困的脆弱性。脆弱人群是扶贫对象的潜在人群,他们可能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但是往往受到技术、资金、政策等的限制,使得收入相对微薄,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开支。贫困人口的数量带有一定的可变性,它往往因为一些外部不可控因素而增加。贫困户名额是有限的,这就会导致旧贫还没有退出,新贫困又出现的恶性循环中。因此,退贫机制的滞后性导致贫困户退出较为缓慢,而潜在贫困人口难以及时获得新的帮扶指标,造成扶贫进出通道的阻塞,形成较为封闭的扶贫局面。
代际传递主要从家庭结构、邻里关系处理、老辈人的影响上分析,在贫困家庭中家庭结构可分为四类,单亲家庭、双亲家庭、两代同堂与多代同堂,不同的家庭结构在获取各种资源上的机会不同,脱贫能力不同。对投资的眼界和积极脱贫的态度也会是能否脱贫的决定因素。父母落伍的认识观念、落后的思维模式与短浅的眼界、较差的经济条件及短缺的社会关系资本、教育医疗短缺。
(二)教育扶贫。贫困家庭优秀儿童全免式学校地处济宁市,在济宁市边缘的学生由于自身及家庭因素远赴外地求学。第一,增加不必要的资金投入;第二,由于年龄原因出现厌学情节;第三,不断往返于家和学校间既耽误时间又不安全。
精英捕获扶贫资源是指本应该瞄准少数贫困群体的扶贫资源、项目,被贫困程度不深或非贫困群体或个人占有,从而导致弱势群体或个人的损失。社会生活中出现精英捕获扶贫资源的现象不再少数,在各扶贫指标下达各乡镇后,就会有许多和各村干部平常走的近的、关系好的非贫困群体或个人占用此名额,而真正贫困人口则因为社会地位低下、人际关系不好而被边缘化,这就导致了扶贫资源瞄准与分配过程中的目标偏离,导致减贫效果不佳。
(三)金融扶贫工作开展不均衡。小额扶贫信贷工作进展较快的县市区发放规模已超过安排风险补偿金的10倍,带动脱贫方式较为单一。小额扶贫信贷主要以发放“富民生产贷”为主,“富民农户贷”发放较少,不能较好地激发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
贫困个体在区域分布中呈现点状式分布,在新形势下,济宁市农村扶贫攻坚进入到新阶段,贫困呈现点状式分布致贫原因更是多种多样,个体差异相对较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贫困户的资金投入,但要使贫困人群自主自发性脱贫,只是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救助还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和自身努力来激发贫困人口的自主创新意识。
三、构建应对农村贫困转型的有效路径
贫困的本质特征为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配置不合理、发展能力发展目标不足、消费观念不合理、因病因残、因教育致贫等引起的贫困,优化扶贫路线,搭起能使贫困人口顺利脱贫的有效路径。
(一)产业扶贫。政府在扶贫中应继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改变以前政府占主导作用的输血式扶贫转化为自下而上的产业造血式扶贫。政府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招商引资,由公司或农村合作社提供种苗、幼崽、技术,由农民提供土地、劳动力,让贫困人员通过自己的劳作在家就可以脱贫。
(二)以本治本。想要提高农村收入,提升农村整体水平就要以本治本保证人才资源不外流,避免农村“空心化”使村庄逐渐恢复活力。为返乡人才提供大力支持发展乡村产业,丰富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降低代际传递。乡村本身获取的资源由于各方面因素无法顺畅的进入到市场,因此要提高政府和企业合作社的沟通能力,完善市场政策,避免让农户走弯路。
(三)贫困人群中的教育和健康问题重点关注。教育和健康仍然是对贫困贡献率最高的两个维度,多维贫困人口在教育和健康两方面普遍高于非贫困人口。政府需通过“雨露计划”从现在做起重视农村教育问题,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和简化入学流程。政府不只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要从人们的精神境界、物质文化入手,真正让农村人口活起来。
(四)政府部门。在加大养老部门建设的同时,还要积极宣传,随时监管农村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严防为了数量脱贫、关系户、亲朋占用扶贫名额,加大扶贫管理的透明度,人人参与,相互监督。放宽对返乡人才的优惠措施,积极鼓励返乡和当地青壮年学习农业相关的种养殖技术,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提升农村活力,减少留守儿童数量,继续落实婚丧嫁娶上铺张浪费、高彩礼行为。
主要參考文献:
[1]刘欢.从绝对到相对转变视域下的中国农村脱贫新探析[J].软科学,2017(5).
[2]阿玛蒂亚森.以自由来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Alkire S,Foster J.Count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11.
[4]杨军,张琴,高帅.基于能力剥夺视角的农村动态多维贫困研究[J].生态经济,2017(11).
[5]支俊立,姚宇驰,曹晶.精准扶贫背景下中国农村多维贫困分析[J].经济问题研究,2017(1).
[6]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
[7]罗绒战堆,陈建生.精准扶贫视阈下农村的脆弱性、贫困动态及其治理[J].财经科学,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