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钢琴艺术的民族化是世界钢琴发展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众多音乐家已创作出一批融合广西民族音乐元素的优秀钢琴作品。本文结合个例,对广西民歌、铜鼓元素与钢琴创作的融合进行研究,探寻两者的融合方式与钢琴作品艺术诠释的共性特点。
关键词:广西;民族音乐;铜鼓;钢琴;民族化
0 前言
民族音乐源自和流传于民间,是表现民间风土人情、描绘民间自然景观的音乐。民族音乐因其民族、地域、生活、语言、文化、流派等不同而各具特色。广西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等十二民族,其中瑶族,壮族人口是中国最多的地区。广西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其民族音乐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美妙、风格独特、色彩绚丽的特征,是各民族传统意识、信仰观念、风情习俗和文化积淀的反映,是各民族古貌遗风的折射,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钢琴音乐发展有300余年,隶属于欧洲音乐体系。众多作曲家将民族性融入创作,如挪威民族乐派奠基人格里格,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柴可夫斯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钢琴艺术的民族化是人类钢琴艺术创作的共同追求。“洋为中用,中西合璧”,有机地将中西方不同美學思想融于创作,有选择地将西洋作曲技法与中国音乐相结合,以民族化为目标,创作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钢琴作品,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体系及文化,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长远目标。这利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当前,更多作曲家关注广西民族元素,探索广西钢琴作品的创作,积极推动广西钢琴音乐发展,从理论视野探究广西民族音乐元素与钢琴创作的融合是有必要且有意义的。
广西民族音乐包含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5类,相较而言,民歌和民族器乐因其品种多样、旋律优美、音色丰富、表现力强的特征,易与钢琴融合,成为民族元素创编钢琴曲的主要选择,笔者以下将分别论述:
1 广西民歌元素的融入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独特。12个民族皆有其独特的民歌,即使是同族民歌也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目前全自治区有360多个调,常用的有60多个调。[1]民歌已融入百姓的劳作、生活、祭祀中,成为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韦柳春的《广西钢琴作品选集》[2]收录13首,其中7首作品是由民歌创编,见表1。
邱玉兰的《走在山水间——广西民歌风格钢琴曲》[3](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作品创作资助项目)以广西民族版图为线索,以广西12个民族的民歌为素材,用现代音乐语汇创作,具体见表2。
上述广西民歌创编钢琴曲中,融入壮族民歌的旋律曲调最多,其次为苗族、瑶族、侗族,其他民族民歌创编的作品中每个民族仅有一两首。民歌受众群体广,流传久远,听众耳熟能详,钢琴曲受众群范围小。作曲家如何突破民歌先声夺人带来的审美思维定式,在创编中既保留原民歌的音调特性,又结合钢琴的艺术表现力和演奏特点进行创造性设计,通过钢琴化的方式来体现民歌融合性审美特征,是作曲家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以民歌曲调创编钢琴作品和为民歌编配钢琴伴奏是不同的,将民歌元素融入钢琴作品,民歌是作为钢琴作品创编的一个发展内核而存在;将民歌中线性的旋律通过曲式、变奏、模仿、和声、复调、织体、节奏、调性、节奏等多种西洋技法重新展现,实现民歌的钢琴化。
例:《音乐会练习曲苗山三首》的第二首《夜歌》,采用苗族《夜歌》的曲调,一段体的结构,主题共陈述4次,采用经过音和辅助音形态的变化音、装饰音、三连音、音区调换、双手交叉演奏等形式进行变化,具有浓郁的苗族音乐风格特征,又不乏现代感。
《刘三姐主题幻想曲》以优美的《唱山歌》、欢快的《赶歌圩》、悠扬的《春江水》、热烈的《对山歌》、延绵的《传山歌》等几首原生态民歌进行创作,充分发挥钢琴的演奏技巧与表现力,以刘三姐“唱山歌”的旋律为主线,创作了6段钢琴曲谱,把刘三姐民歌主题的旋律表现得淋漓尽致。
《遥远的山寨》以苗族山歌为素材,运用十二音序列、音块和弦、半音阶和弦序进、增一度和声音程模仿山歌的“中立音”现象等现代作曲技法,采用三段式结构创作。
《梦幻茶山》以广西凌云县壮族民歌元素,结合后浪漫派、印象派作曲手法创作而成,采用三部曲式结构。抽象与具象交替穿插,动静、强弱鲜明对比,加之连绵起伏的节奏型与多变化的色彩和声的大量使用,使得整首作品在协和的音响里追求戏剧性的变化,在戏剧性的变化中展现出冲突性的音响,描绘出广西桂西北人间仙境般的古老茶山。
2 广西民族器乐(铜鼓)元素的融入
器乐是音乐文化萌发的一个显著标志,乐器与乐曲具有本民族传统文化及其相应的音乐形态特征。广西乐器历经秦汉兴起的青铜乐器、唐宋兴起的笙类乐器、明清出现的竹制乐器和弦鸣乐器等几千年的发展,目前有40多种特色乐器。广西乐器因乐器的形制结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音质、音色、音律、音列、演奏技法和表现性能等方面的不同而独具特色,可谓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风韵各异、特色鲜明。[4]
铜鼓,春秋时期起源于云南,后向东沿着红水河、右江传入广西,东汉至唐代鼎盛发展,后广西铜鼓乐流传范围扩大,多被壮、瑶、苗等民族用于喜庆、祭祀、丧葬等场合。当今,铜鼓是广西的代表性乐器,东兰县被誉为“铜鼓之乡”。每面铜鼓的音色相对固定,当多面铜鼓击奏时可形成多种音色,因而广西铜鼓乐主要有铜鼓合奏、皮鼓铜鼓合奏、钹鼓铜鼓合奏、吹打铜鼓合奏4种演奏形式,不同地域和场合的铜鼓乐有不同的鼓式、节奏型。演奏时利用多面鼓敲击时值、节奏、重音及音色的差异,形成不同的音响效果。
《广西钢琴作品选集》中运用铜鼓元素创作的有4首:李延林《瑶山春好——弄场春夜传铜鼓》、陆华柏《东兰铜鼓舞》、陆培《山歌与铜鼓乐》、丁玲钢琴组曲《铜鼓之梦》。
《东兰铜鼓舞》描述广西东兰县的壮族民众喜迎春节,表演铜鼓舞的热烈场面。作品短小但却是奏鸣曲式,乐曲开始,在钢琴低音区演奏简单而重复的节奏,模拟铜鼓的响声,随后主部主题的节奏是前面的铜鼓的节奏变化。副部主题运用固定动机的写法,模拟出人们放声歌唱与铜鼓乐遥相呼应的场面,节奏逐渐密集,力度由弱到强,表现出欢庆活动逐步进入高潮;再现部为紧缩再现,回归主调,乐曲最后在热烈、欢快中结束。
《铜鼓之梦》多次用钢琴的不同和弦通过节奏、强弱的变化,模仿铜鼓敲击的不同声音,配合全調音阶、舞蹈节奏、芦笙舞素材等其他音乐材料,描绘出历史讲述、狩猎、祭祀、舞蹈不同的4个场面。其中,模拟铜鼓的音效贯穿全曲,时隐时现,突出现代音乐的旋律特征。
《弄场春夜传铜鼓》的旋律音调提炼了瑶族布努瑶山歌中的音乐元素,全曲是带再现的三段曲式。降D宫调的主、属两个音交替出现模仿铜鼓声作为背景贯穿全曲,第一段鼓声时断时续,中段明朗坚定,中段末尾回到g羽调,但降D宫调的铜鼓声仍在传响,再现段铜鼓声和山歌声逐渐轻下去,结束全曲。
通过对上述3首作品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在钢琴中体现铜鼓元素主要利用钢琴不同音区、不同调性上丰富的和声色彩,结合节奏型、时值、力度的变化,模拟出铜鼓的音效,同时配合其他音乐素材创编,描绘出不同的场景。
3 结语
作曲家将线性旋律的民歌曲调,音效丰富、节奏鲜明的民族乐器(铜鼓)与钢琴语言相结合,用西洋作曲技法中的和声音效、多声思维、曲式结构等特有方式重新表达,使钢琴音乐成为载体而重新阐释民间音乐的民族化特征。尝试从单一的民歌改编模式向多元化的个性创作模式转变,从创作技法和文化内涵方面进行更多更新的探索和实践,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和美学思想,这些都成为加快推进广西民族音乐的钢琴艺术创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岑学贵.广西民歌图志[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2] 韦柳春.广西钢琴作品选集[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3] 邱玉兰.走在山水间——广西民歌风格钢琴曲集[M].广西教育出版社,2014.
[4] 杨秀昭.广西特色器乐[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5] 杨昌雄.壮族传统山歌拾遗[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 陆仲任.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旋法研究[M].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玲(1981—),硕士,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博士在读,讲师,钢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