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晓远
比较式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运用比较式阅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对话,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探索比较式阅读,对比较的目标、比较的展开以及评价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比较式阅读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教学重点难点的有效落实,应该着力于“学习语言的表达、积累、运用”上,且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语言表达,自主积累精彩语言,自主尝试语言运用。
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叶圣陶先生仅用简单的六个字——“左右”“上方”“挤压”,就把孔隙狭窄、低矮的特点准确传神地勾勒出来这一“朴素凝练、一语传神”的语言风格,笔者设计了如下一处语言的比较。
①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原文)
②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两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压过来。(改后)
课堂上,学生通过比较,纷纷发出感叹。有学生说:“哦,可以通过方位细节的描写来表现孔隙的狭窄、低矮。”也有学生说:“本来我一直以为要将文章写具体,笔墨肯定很多,现在我学到了‘简单也能写得具体。”这种“简单”,其实是叶老根据文章的表达需要,抓住事物主要特点的凝练的写作手法。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学生,更频繁地运用到比较方法来帮助理解阅读文本。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必须充分展开,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依据自己的所思所想,由字词到句段及篇章都能依次进行有意识的比较,使学生强化言语感悟,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1.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字词的比较。字词是语言学习的金砖,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字词的表达差异,充分调动自身的感性体验,激活对词语和文本的感悟。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时,在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句中“绿”字用法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把“绿”字改成“到”字,二者在语境中进行比较,学生就能更加具体而直观地感受到“绿”字更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在教学时像这样替换重点词语进行比较品读,不但能让学生读到字词本身的信息,启发开去,还能使其收获更深刻的感受。
2.表达不可戏,比较悟其真——句子的比较。不同类型的句子适宜在不同形式的比较中发现其表达的精妙,如特殊的句式、修辞等等。在《慈母情深》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这句话采用了倒装的句式,和学生平时习作中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平时会怎么写,根据学生回答在大屏幕上将句子改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学生通过比较朗读,品味,感受到通过倒装这一特殊句式能更好地体现作者见到母亲辛劳时内心酸楚的情感。经过这样的阅读活动,学生必然会在今后的阅读中注意文本的特殊句式。笔者适时鼓励学生积累这样精妙的语言,果然在单元习作中出现了这样的学生习作:“谁知傍晚竟下起了滂沱大雨,我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撑起伞向校门口走去,我心焦地想着母亲怎么还没有来……啊,走到门口了,我的母亲。撑起雨伞了,我的母亲。”学生通过句子的比较阅读,既读懂句子表达的精妙之处,又习得了倒装这一特殊句式的写作方法。
3.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段落的比较。比较时要引导学生潜心默想,沉入到字里行间去涵泳,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沉浸在特定文本的语境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如《月光曲》第九段中“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引导学生聚焦这一语段,并适时出示删去想象部分后的原文,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很容易发现,正是因为有了皮鞋匠的想象,才将《月光曲》的旋律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比较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联想与想象这一表达方式,还对文本的语言描写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既“得言”又“得意”。
4.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篇章的比较。篇章比较主要指的是几篇文章之间,甚至特定的几个章节之间进行的比较阅读,笔者积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为学生的习作积累资源。如《钓鱼的启示》和《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两篇课文,同样是启示类的文章,前者是先叙事后悟理,后者反之。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文本,在比较思辨中体会两种谋篇布局的不同特点及各自在语言表达上的优势。
1.比较前,明确要求。学生学习了《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两篇文章后,都能了解到人物的美好品质,但对于作者是如何表达人物特点的却犹如雾里看花,不甚明了。于是,笔者要求学生将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发现:①“心理描写”在这两篇课文中起的作用;②直接写出主人公的内心想法,从而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对本次单元习作中的心理描写进行添加或修改,不断地给学生正强化,比较的意识便能更好地留存在记忆里,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便于今后对文本内容更深入的学习。
2.比较时,顺学而导。语文课堂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阅读。因此,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比较也有了各自独特的个性体现。如学生在学习了《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后,有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老舍先生是更爱猫还是更爱母鸡?”笔者非常欣慰:多好,学生有比较的意识了!于是抓住这一课堂生成的契机,鼓励、引导孩子们将《猫》和《母鸡》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学生也自成两派互不相让,纷纷通过上网、图书借阅等方式收集了更多老舍先生寫猫和母鸡的文章。虽然最后还是未能就这一问题讨论出“正确答案”,但是学生们在一篇又一篇文章的比较阅读中,体悟到了老舍对生活的热爱,对一切生命的珍惜。学生在同学的互相讨论、评价中,拓宽、加深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3.比较后,有序评价。学生比较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交流,以四人小组合作汇报的方式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汇报时明确小组汇报的要求:1号组员放置比较成果于投影下,并进行总结性发言,2号进行补充,3号学生负责记录有效质疑,4号负责维持课堂秩序。其他小组也在后续的课堂上依次进行汇报,及时指正,取长补短,逐步引导学生坚持在比较中阅读。
作者简介:浙江省宁波市育才实验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