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中工匠精神的协同培育
——基于元治理理论视角

2019-12-11 22:18唐衍军蒋煦涵
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职业化工匠培育

唐衍军 蒋煦涵

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关键在于审计队伍素质高低和能力强弱。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提升审计队伍的职业素养和审计能力,是国家审计职业化的内在要求。审计职业化建设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发挥政府、审计机关、社会组织的元治理作用,打造一支具备诚信品格、敬业精神、求真意识、创新思维的专业审计队伍。政府、高校与审计机关之间应通力协作,促进审计职业化建设中的工匠精神培育协同:在政府层面健全有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体系,在高校层面加强审计人才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审计机关则需进一步优化审计“工匠”培育的微观环境。

一、引言

国家审计职业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必然,职业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全面深化审计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中办国办颁布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明确了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将“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作为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一项主要任务。审计人员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对审计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P3-9),国家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和操守是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中的关键要素。

新时代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P104-107)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3]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工匠精神是劳动实践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引领[4](P129-132),确立职工主体地位是生成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5](P217-224)。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已不再局限于制造业领域,更是成为新时代各行各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的价值引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党委明确2019年在全行业开展“职业化建设年”主题活动,促进从业人员发扬“工匠精神”,以职业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审计行业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提升审计队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培养大批新时代审计“大国工匠”,对职业化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养成是社会问题[6](P17-24),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培养,更需要政府建立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以柔性的文化与刚性的制度相结合,调动工匠的积极性。[7](P65-69)“元治理”主张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8](P12-20),通过目标确定、认同培养、规范形成等方式实现治理的长期性与稳定性[9](P81-87),对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中工匠精神协同培育机制的构建有重要借鉴意义。“元治理”强调政府、企业与公民社会等治理主体间的协同互补,在保持治理主体自主权的同时,通过治理网络中各元素的协同促进治理方的协作。工匠精神培育重点在于通过探寻工匠精神培育系统的动力机制、目标机制、保障机制等,让整个系统达到最佳运行状态。[10](P43-48)为克服“工匠精神”领域现有研究的非系统性缺陷,本文以倡导参与方协同互补的“元治理”理论为基础,在探讨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中工匠精神培育动力、目标的基础上,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审计人员工匠精神协同培育机制,以期对未来研究产生较好的启示和引领作用。

二、工匠精神培育的元动力来自于审计职业化建设

审计人员的职业意识和审计行为职业规范构成了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基础维度。[11](P29-33)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是职工提升个人精神追求、完善个人职业素养、实现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道德指引。[12](P25-27)审计职业化建设应以持久专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指引,坚持政府主导并发挥审计机关、社会组织的元治理作用,打造一支具备高度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专业化审计队伍。

(一)工匠精神培育是国家审计职业化的内在要求

职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个人运用自身的禀赋创造财富并据此获得生活资料的一种工作。国家审计应定义为一种以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权为主要工作内容和职责的专门行业或职业。国家审计人员作为活跃在经济建设前沿、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劳动者,需要以专业技能立身、以职业精神立业。新时代更应培养劳动者的工匠精神,使其在追求完美品质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在劳动中获得精神享受以及体现劳动价值。[13](P82-83)职业化是职业群体向高经济利益阶层发展的动态过程,是某种职业发展相对成熟的重要标志。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审计已达到职业化的要求,具备了职业化的条件。进一步提高职业化水平,建设一支讲诚信、有能力、敢担当的审计队伍,是当前审计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古代工匠群体职业化的过程是荟萃“崇德”与“尚技”精神,并最终走向“道技合一”的过程。[14]国家审计职业化应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审计人员在追求完美品质、进行高质量审计服务中,感受求真尚美、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熏陶。

职业化语境下的国家审计人员不是一种“官”而是一种以此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追求的专门职业[15](P29-35),要求审计人员在享有确保其依法履行职责所需的职业保障的同时,还应具备与其职业相匹配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造就一支在职业意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等方面有别于其他职业的专业化审计队伍,应作为国家审计实现职业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与职业相匹配的职业资质,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审计人员敏锐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胜任工作的职业技能以及与职业化范式相匹配的职业行为。其中,职业意识反映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实践的客观反映和理性认识,是以职业规律、职业逻辑和职业范式来开展审计工作的一种意识形态;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的自律方面,通过审计人员所具有的审计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职业心态等来反映;职业技能是指审计人员对从事的审计工作胜任的能力,主要通过外在的职业资质和内在的职业通用能力两个方面反映出来;职业行为主要表现为审计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条款等方面的遵守。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不是通过强制的规定来执行,而是通过内心信念来自觉地要求自己。[16](P80-83)在国家审计职业化过程中厚植“工匠精神”,有助于将会计职业道德所订立的强制性标准转化为内在的非强制性规范,促进审计人员职业素养养成的自觉性。工匠精神培育与国家审计职业化之间的内在契合具有普遍性,工匠精神培育是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内在需求。

(二)审计职业化建设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元治理逻辑

古代工匠们秉持着对自身职业和工作的高度认同感,终身从事某一职业并最终达到一种至高的职业境界。[17](P36-40)工匠们对所从事职业高度认同、敬业乐业的精神,是其工作中不断砥砺技艺、提高职业素养与道德素质的源泉。审计人员只有秉持对职业的高度认同才能够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新灵感,进而不断追求技能卓越、职业道德完善与工作的高品质。职业认同感的缺失则很容易导致国家审计人员迷失职业发展方向,产生职业倦怠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因此,职业认同感和敬业精神培养就成为审计人员工匠精神生成的逻辑起点,也成为关乎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成效的一个基础指征。国家审计职业化即是指审计人员工作技能、职业素养、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最终达到职业特点鲜明、职业信仰坚定的一个过程。[18](P8-15)国家审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培育需要政府的主导,如政府通过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明确国家审计工作的专业身份,可以将审计人员外在的职业发展预期内化为其素质培养与道德提升的内在动机。同时,还需要通过建立具有共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的成员所组成的审计专业化组织,来强化国家审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宿感。

要想更好地培育工匠精神,就必须建立与工匠精神配套的工匠制度[19](P92-97),而制度建设的“元治理”机制即通过创造多主体协调的情境,使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高效协作[20](P126-135)。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完善审计制度,调动审计机关、社会组织的治理积极性,既为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奠定现实基础,也为审计人员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伦理道德建设提供保障:首先,制定审计职业行政规范制度、审计职业化实施方案等法律保障及其配套制度,将职业化建设纳入法制轨道,有助于审计人员“工匠”意识的培育和固化;其次,建立审计职业管理委员会,对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遵守情况进行定期考评,在整体提升审计技能和胜任能力的同时,也为审计行业和审计人员赢得职业声誉;再次,改变审计机关管理权条块分割的现状,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在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方面形成合力,有助于审计人员秉承“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核心价值观与职业道德伦理依法执业;最后,完善审计行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在政治素质、工作品质、职业素养等方面加强培训与监督,有助于打造一支具备工匠精神的专业化审计队伍。

三、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中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

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和能力强弱。审计机关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努力建设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21]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加强职业意识、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培养,塑造大批具备诚信、敬业、笃学、创新品格的审计“大国工匠”。

(一)塑造忠诚诚信品格

国家审计业已成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要求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国家监督体系。忠诚是筑牢审计事业的基石和支点,是审计人员对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国家审计人员要秉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和对事业无限忠诚的态度,始终坚持真理和正义,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国家审计行业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特殊行业,以事实为依据、以诚信为根本是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以及自身职业化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对审计行业所做的重要批示中,要求紧紧抓住诚信建设这条主线和服务国家建设这个主题,推进行业科学发展。国家审计的职责在于行使国家和社会的监督职能,讲信誉、守信用、重信义是审计行业精神的精髓。忠诚诚信是筑牢审计事业的基础,也是维持和塑造行业职业声誉的关键。[22](P108-110)国家审计人员应坚持以独立客观公正为原则,公正执法、诚信执业,客观独立地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及经营绩效进行审计,切实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恪守职业道德、提高诚信水平,有助于国家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以及审计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

(二)弘扬敬业乐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审计人员在工作中锲而不舍地追求进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动力源泉。工匠的敬业精神表现为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高度认同和热爱。职业认同是审计人员提高工作品质和获得成就感的基础,较高的职业认同感有助于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而职业认同感的缺失则可能致使审计人员迷失职业发展方向,进而产生职业倦怠感等一系列负面影响。职业认同感培养是审计“大国工匠”培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审计人员保持对审计事业的热情与忠诚,并将个人职业追求融入行业发展之中。培养审计人员的敬业乐业精神,能激发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审计人员如果缺乏工作热情,就不可能对财务舞弊以致违法乱纪现象保持足够的警惕性,无法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线索并报告问题。敬业乐业精神能够激发审计人员的潜能,促使他们勤勉尽责、热情饱满地执行审计任务。各级审计机关需关注审计人员职业成长,通过制度设计完善其职业保障,培养具备敬业乐业精神的审计“工匠”。

(三)培养笃学求真意识

新时代审计人员需要面对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而知识更新迭代周期将大大缩短。审计执业活动本身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国家审计作用对象的特殊性更是对审计人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国家审计队伍还存在知识型或学习型人才不足、知识和人员“陈化”等问题[13],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笃实好学精神,在审计执业或业务培训过程中不断地汲取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为了具备足够的问题分析与判断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国家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审计专业知识,还要对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和系统掌握。在大数据技术迅速发展与审计全覆盖的总体战略部署之下,审计人员需要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社会学、法学、政治学、项目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笃学意识,以豁达的胸怀不断地吸纳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进而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成为新时代知识、技能、素质全面发展的审计“大国工匠”。

(四)追求精益求精品质

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不能仅限于简单的揭示,还需要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个别到一般、由表及里地进行层层分析,以揭露问题的实质,以利于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国家审计人员需要在执业实践中不断地调动积极因素,刻苦钻研审计业务知识,将精益求精作为个人职业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要求审计人员从细微入手做好每一件点滴之事,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国家审计行业应将践行精益求精工作理念,作为审计人员胜任力培养的指标。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认真细致严谨,自觉防范审计风险,将可能在工作出现差错的概率降到最低。认真对待每一本账簿、每一个数据,不择不扣、按部就班地执行审计取证程序。审计人员还需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处理和业务流程,在审计过程中保持足够的职业审慎性,正确区分从不同渠道取得的审计证据的效力,依照审计证据切实把存在的问题查深查细查透。在审计执业实践中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品质并不断追求卓越,是国家审计人员提高职业胜任力与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

四、元治理:审计职业化建设中工匠精神的协同培育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好比某种产业,只有相关主体间形成相互需求、相互支持、环环相扣的“全链条”,发展才具有竞争优势,竞争才具有比较优势。[23](P27-31)对审计人员组织学习和教育,是形成和塑造审计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径。“元治理”策略改变社会问题治理中以社会为中心的思路,将政府置于元治理的主体位置,为不同治理主体(包括政府本身)的协同搭建平台,在充分发挥各个治理主体优势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能力互补和多元共治。[21]在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进程中,政府、高校与审计机关之间应通力协作,构建审计行业工匠精神的协同培育机制。

(一)政府层面:健全有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体系

制度建设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核心抓手,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需要政府健全激励与保障机制,以刚性的制度和柔性的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奠定制度基础。

1.建立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培养审计人员“工匠”意识。职业认同和职业意识是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发展的基石,国家审计队伍只有秉持对职业的高度认同才能形成合力,追求职业的成就感和工作的高品质,共同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明确国家审计人员的职业身份并给予其应有的职业地位,可以改善影响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意识培养的外部条件。进一步来说,职业意识的培养过程是外在动力向内转化的过程,建立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有助于将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预期内化为其个体成长的内在动机。建立职业资格管理制度,促进“工匠”意识培养。一是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基于审计行业的知识结构、业务规范等设置资格认证条件,经由职业素质、知识结构、工作经历、现实表现等多个方面对审计人员的资质与能力进行综合考察。二是建立职业考核制度。职业考核应遵循客观公正、民主公开、德绩并重的原则,侧重对国家审计从业人员职业品格、专业能力和现实表现等方面进行考核。设立国家审计职业专门的考核机构,严格按照职业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对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资历、能力、业绩等进行全面考核与评定。三是建立审计职业退出机制。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打破审计从业人员现有的“身份制”和“终身制”,促进国家审计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序流动,提高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审计业务创新能力,树立审计“大国工匠”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2.完善职业保障制度,厚植审计“工匠”孕育土壤。完善职业保障制度能够解决国家审计人员的后顾之忧,能为审计人员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丰沃的土壤。一是法律层面的保障。法治精神与法律制度是“工匠精神”立、存、续的保障,建立审计职业化的保障制度需要将审计执业行为与对审计从业人员的监督、考核、奖惩等纳入法制轨道。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实施方案及各项配套制度。二是组织层面的保障。可以考虑设立统一的国家审计管理机构,负责对国家审计职业化运行进行全面管理,实现人权、事权、财权和物权的整合统一。三是人事制度改革。改革现行审计机关人事管理体制,推行国家审计人员职业等级制度,建立审计职业化管理模式,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从而保证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过程中审计人员收入和待遇的稳定性。四是完善国家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通过强化思想和作风建设,培育和弘扬国家审计行业的“工匠精神”。

(二)高校层面:加强审计人才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

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文化传承,工匠精神的传承离不开教育方面的保障。高等院校应重视对未来审计人才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奠定国家审计职业化的人才基础。

1.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夯实审计“工匠”道德基石。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最专业和最独立的综合信息提供者,承担着国家最高的经济监督、评价和鉴证职责,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笃实诚信、廉洁自律、正身守道,提高审计事业的荣誉感和权威性。塑造审计人员诚信自律、客观公正的职业品格,需要在正规学历教育阶段进行培养和熏陶。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高等院校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审计专业人才、提高审计人员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是在专业课之外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会计职业道德、传统文化教育等专门课程,并将职业道德规范列为审计专业的必修科目。二是建立国家审计执业实践经验和教训警示案例库。结合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讲解国家审计执业活动在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及反腐倡廉方面的作用。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探讨,教育学生维护公众利益,恪守“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专业人员核心价值观。三是加强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审计文化的灌输和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审计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本内涵和丰富的辩证思想,也承载着廉洁正身、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勤于政事的审计监察优良传统,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将“道技合一”的工匠精神作为内在的价值追求,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

2.搭建审计大学科平台,培养复合型“工匠”人才。审计学科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特点,国家审计人员服务国家治理建设需要具有复合性的知识结构。国家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和审计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法律、科技、管理、社会、组织、文化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适用于实践中国国家审计的大审计格局应当建设跨学科的大审计平台,将现代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逻辑学、信息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容纳入审计学科体系。将审计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相互融合,强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国家审计领域的实践应用。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审计专业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理论课程教学难以支撑。高校应将理论讲授课和实验实训课作出统筹安排,基于审计大学科平台进一步完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并重的课程体系。在进行审计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审计专业实验教学,通过专业课与实验课的交互安排,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体系。审计大学科平台建设以及实验实训教学的开展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从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审计“工匠”。

3.探索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内化审计人才“工匠精神”。只有在实践中感悟审计执业过程所体现出的求真、勇毅和敬业精神,才能更好地拥有从事审计工作所需的实践智慧。工匠精神是在职业实践中领悟专业知识和技能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后所形成的,是审计从业人员的一种内在的职业素养。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审计人才内化“工匠精神”的最佳途径。高校应积极探索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审计教学环节由理论讲授、审计基础知识实践教学、专项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岗位培养等四个阶段构成。后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工作主要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进行,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审计工作环境中学习,有助于达成审计工作实际岗位育人的效果。审计模拟实训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审计职业思维以使其具备较高的审计专业人才职业素质。高校与审计机关之间合作共建审计实践教学基地,将基于师徒传承的现代学徒制融入国家审计人才培养过程,这是职业化背景下国家审计“大国工匠”培养中一个亟待加强的环节。

(三)审计机关:优化审计“工匠”培育的微观环境

工匠精神是在工作过程中体现的,优良的工作环境对工匠精神的发扬非常重要。良好的微观治理环境有助于认同感的培养和职业规范的形成,进而实现治理的长期性与稳定性。[9]审计机关应完善培训机制、加强文化建设,发挥元治理工具中“信任和价值观”软约束的作用,培育审计人员的工匠精神,推动行业职业化建设与规范化发展。

1.开展审计干部培训,提高审计“工匠”职业技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深化审计制度改革,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审计理念,及时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审计人员必须突破传统认识的局限性,不仅需要发挥传统的查错纠弊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拓展职能及时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在审计全覆盖的总体要求下,不仅要做好事后披露,还要做好事前和事中的预防和抵御,并且要创新审计理念,在体制机制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了达成这一新的目标和任务,一是审计机关领导班子需要率先垂范,加强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在审计机关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引领审计机关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二是根据新时期审计工作需要,做好专业人才队伍在职培训,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将审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为培训重点,依据审计专业人员层级、岗位及任职年限等方面的不同,开展分层次、分类别、分专业的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三是强化现代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的培训,多渠道和多途径培养在法律、投资、环境、计算机等方面具备专门特长的审计人才,建设技能多样化的复合型审计“工匠”队伍。

2.加强“工匠文化”建设,陶冶审计“工匠”职业情操。审计机关的工作氛围和审计文化对审计人员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审计机关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加强审计文化建设,通过组织氛围和文化渲染塑造审计人员勤勉尽责、恪尽职守的职业情操。加强“工匠文化”建设,应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积极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团队工作氛围,大力弘扬民族气质、传统道德和时代精神,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荣誉感。各级审计机关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培训,努力打造一支行业“工匠大师”队伍。审计机关还需要通过宣传展板、图片展览、单位网页等多种方式,对社会各行各业的英模事迹及其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进行渲染,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的劳动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彰显审计行业恪尽职守、争先创优的精神风貌。重视行业卓越人才的引领作用,以行业英模为榜样塑造和渲染“工匠文化”,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审计“大国工匠”,是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猜你喜欢
职业化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