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祎婷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反思 前瞻
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源于社会存在,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主流意识都有所不同,但都与统治阶级息息相关。统治阶级既要成为政治统治阶级,又要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同时在思想文化方面也要发挥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因此,关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探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科学技术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的功能,能够促进我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坚持“四个自信”,从而全面建设我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体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由经济基础决定,同时又是统治阶级在经济、政治等领域领导权的集中体现,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国家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经济建设的同等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精神领域,经济建设作为物质领域,两者对社会发展进步都有极大影响,无论忽视哪一方的发展,都会带来各种弊端。朱继东论述了包括马克思、思格斯、列宁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思想研究,在分析忽视意识形态或者经济基础所产生弊端的基础上,探索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王丰认为在经济学中意识形态的发展面临很多挑战,但必须直面挑战找到意识形态在经济学中合理的输入方式,从而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总之,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是同等重要的,我们必须克服只强调意识形态论或只重视经济建设论,两者必须共同推进,同样,学界也必须进一步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经济建设的科学关系。分析两者的关系我们应立足于辩证的角度,经济建设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起到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朱继东阐述两者的辩证关系即“既要通过大力抓好经济建设为科学推进“四个伟大”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又要通过狠抓意识形态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精神引领和思想保障。”…黄新华认为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有双重作用。当意识形态适应经济发展潮流,能够“有效地发现或识别潜在利润,迅速达成制度变革的一致同意,减少谈判费用”,这样就成降低社会整体生产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进步。反之,当意识形态与经济制度发展不适应,或超前或滞后,都会给社会生产造成阻碍,影响经济发展。因此,对于两者的关系,既不能唯意识论也不能唯经济论,必须看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同时关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意识形态的合理合法能够帮助人们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认同,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在历史发展轨迹中,意识形态发挥过很强的政治动员功能,如在法国大革命、俄国大革命、中国的革命建设中其动员社会民众争取权益,团结起来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奋斗,因此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是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统治阶级都有特有的阶级意识,要想维持阶级地位,统治阶级就必须使人们接受这一意识,并主动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代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能够提升人们思想的一致性与凝结性,从而促进政治认同。陈付龙、胡志平认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能够为我国政治认同的本原性基础,“为当代中国政治提供合法性支持、情感型归属与主体性确证。”陈付龙认为政治认同能够提升政治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因素、发掘政治意识形态的理想性因素、弥补政治意识形态的政策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国家领导权与话语权的影响研究,能进一步推进国家政治影响力,深化其对大众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研究。刘先春、李亚以意识形态合法性危机的剖析和解读,“论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合规律性、合价值性与合逻辑性等角度对合法性共识的建构,”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对执政党执政合法的重要作用。张丽认为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利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而意识形态自身应当具备合法性和正当性,提出利益分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建构的重要性。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政治的直接关系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自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这是中国人民应该有的底气,因此,蒙云龙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提升文化自信结合起来,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应该在学思悟践、改革开放、日常生活、发声亮剑中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自信”,两者以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进步。“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导地位,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宣传,使其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熠熠生辉”。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底蕴,与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但学界未能更全面、系统的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源作用,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作为根基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化,同时要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性与创新性,不断坚定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国家文化安全。当前世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西方文化和思潮不断进入中国人民的视野,为中国大众所广泛接受,因此,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如何不忘根、不忘本,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以来,国内外们对其高度关注,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的进行探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一系列论述,因此,国内近三年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很多,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现状,但在关于意识形态纵向研究、意识形态的校园构建方面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一方面,研究缺少从纵向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横向方面,很少以历史发展时间为节点,分析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异同。从中国发展的历程来看,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及十九大提出我国步入新時代,在这三个明显节点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有不同侧重点,但相关方面的系统研究较少。另一方面,研究缺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校园构建。在中国知网中输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校园两个关键词,相关文章仅有八篇,学者都论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但缺少如何让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认识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并学会在纷杂网络中不被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所影响。因此,对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的出发点应从学生角度出发探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校园建设,让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认识到意识形态重要性的基础上主动参与构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方法与路径。
当代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实践基础有了很大变化,同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西方各种思潮相继涌入中国民众的视野,如何对其进行很好的抵制,公众如何进行筛选,都成为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就不应仅仅从宏观方向把握,更应从微观角度去把握。在新时代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探索与构建要学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从纵向历史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与经验,从而更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不断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在国际上树立更好的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