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词不仅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对现代人的生活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把诗词竞技表演引进中职语文课堂不仅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还能促使其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地进行古诗词教学,以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其能深入體会我国古人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理念。文章结合当前语文教学现状,就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基于竞技表演而展开古诗词教学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诗词教学;竞技表演;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0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9-0034-02
诗词教学最主要的是寻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师在对诗词句的分析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带着欣赏的目光去赏析诗歌,从而使其能深入体会古人的思想境界。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改变自身教学方法,淡化对诗词一字一句地解析,并引导学生从整体匕把握和体验诗歌的美妙,尝试用多元化、创新的诗词教学新模式开展教学,力争在降低学生学习诗词难度的同时以竞技表演的方式展开课堂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改善教学理念,利用情境让学生诗意竞技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上课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即自己在课堂上口若悬河地讲解,极少与学生互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也不符合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要求。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创设诗意化的教学情景,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给其渗透诗词内容,让其进行诗意竞技。
一方面,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课堂内容,通过视觉和听觉信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去领悟其中优美意境。
另一方面,在学生对诗歌内容有所了解后,教师可针对诗歌内容让学生以比赛的方式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重点要突出学生对诗歌意境体会和领悟高度,并注重对不同学生的诗意理解层次作一个综合评价。如在《秦风·无衣》一课教学时,教师在上课前可先在网络上寻找有关战争杀伐的视频,在上课时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体会军士那慷慨激昂、奋勇向前的气势。然后教师可引领学生深入解析诗句,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描述了万军一心、同仇敌汽的意境。在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文章和视频说出自己的理解,并根据其理解进行合理的评价,同时也可使其以表演和竞技的方式有感情、有气势地对课文进行朗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景来引领学生解析古诗词,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诗歌意境,还能极大地鼓舞学生进行演说学习。
二、活跃课堂气氛,引领学生学习竟技技巧
目前,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气氛沉闷、动力不足以及学习效率低下等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课堂气氛不浓厚、学生参与热情程度低等。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观看诗词竞技比赛,学习一定的诗歌竞技技巧。
首先,教师在上课时要先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给予学生自由交流探讨的平台。在学生了解诗词的大意后,教师可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诗词的朗诵比赛,并对此视频进行深入解析,让学生了解朗诵者如何押韵、如何诵出诗中感情、如何描述出意境等。通过引领学生学习朗诵技巧,不仅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能让其有感情、有目的地朗读诗歌。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引领学生学习诗歌的竞技技巧,且在引导学生分析视频内容时,促使学生去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悲伤、激昂、忧伤等情感,并鼓励其在阅读时加人自身情感,也可举办一定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表演的积极性。如在《国疡》一课教学时,教师在讲课前要先给学生讲述战场的惨烈,可运用一些影视里的常用语,如马革裹尸、死人堆、堆尸如山等,同时教师要结合具体诗句引领学生深入分析,如“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这句话大致意思为敌军侵犯阵前,左马死去右马也受了刀伤,说明战场极其残酷,弥漫着悲伤、惨烈的气氛。
再次,教师可给学生播放一些名人朗读国疡的视频,让学生结合视频所带来的心理感触,模仿朗诵,学习一定的诗歌竞技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引导其进行朗读比赛
诗词竞技表演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学生不仅要了解其诗词风格,也要认识到诗词中所蕴含的本意,这样才能表演出诗歌的内涵。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深入地学习和了解教材内容,使其能全面解析诗歌。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诗句时,要将意和象结合起来,并将学生是否能够进行联想和感悟作者情感作为教学重点,促使其深刻品味古诗词语言。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表述能力的培养。因为诗词的教学一部分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涵养,另一部分就是提高其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对此教师可在班里组织一些主题为古诗词的竞赛式教学活动,如诗歌演唱、诗歌接龙、朗诵比赛等,使学生在深刻了解古诗词文化后,能用自己的思想、语言、文化凝练地将其表达出来,从而提升表述能力。
如在《白马篇》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先结合文章和学生分析边塞壮士的形象,也可利用一些学过的名篇来相互映衬,如《出塞二首》《从军行七首》等,联系多方面去宣扬壮士为国献身、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在学生对原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可举办主题为边塞将士的朗诵比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如在诵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句时要有一种为国捐躯、不畏生死的心志,同时也要让其用心体会作者那种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此外教师可以给其播放名家的朗诵,让其进行对比,以提高其表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引导其进行朗读比赛,不仅能扩展其诗词储备,还能提高其表述能力。
四、利用名篇佳作,引导学生创作性表演
我国古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千年的历史沉淀里有极多的名篇佳作,这些都是文化瑰宝,可供学生鉴赏吸收。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前人的名作让学生以美学鉴赏的方式去吸收古典精华,進而进行创作性表演。一方面,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诗词素材时,要通过一些信息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如古今景物的对比、思维意识的提升、描述语的不同等,在引导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名篇比对学习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现有的景物进行吟诗概括或创作,之后和全体学生对学生的诗歌进行点评。另一方面,在引领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诗歌学习后,教师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检验其学习效果。如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张和某首古诗主题相近的图片,然后让有想法的学生进行随地创作,并将创作成果进行朗诵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
如在《归园田居》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从最简单的《悯农》,开始从多方面渗透去描述田园诗,如田间劳作的辛苦、田野的美丽风光等,并由简及难地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对田园风景进行概括表述。在学生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后,教师可给学生播放现代化的风景图,让其先用现代语进行诗词性的阐述,突出美感和意境,然后再慢慢地将其梳理为简短的诗句,必要时可引入诗句以提升其作品效果。在学生诵读后,教师要和全体学生讨论其他学生的创作成果,并给予创作学生鼓励和表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名篇佳作来促使学生进行创作性表演,能让学生对诗歌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五、成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诗歌接龙比赛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诗词竞技表演学习不能仅限于个人的即兴创作,更多的应该促进班级学生的共同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成立学习小组,并合理地安排课堂时间,让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诗歌接龙比赛,这是对学生诗词储备能力的检验,有利于提高其反应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合理分组,注意不能使小组之间诗歌接龙能力的差距过大,以避免学习较差的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状况、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以及记忆力等方面将学生合理分组,即把记忆力好的和反应较快的学生分到一组,把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较差的学生分到一组,使之能优差互补。当各组实力差不多时,才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在诗歌接龙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层次性的接龙方式,如刚开始让学生进行主题接龙,如以花为主题时,“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在学生熟悉诗词接龙后,教师可提高接龙难度,如押韵接龙、同词同字接龙等,以此逐步地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如在《从军行七首》一课教学时,教师要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表现状况以及诗词的储备状况给学生进行分组,要使各小组之间诗词储备水平差不多。然后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让各小组进行诗句接龙,可分别以主题、字词、意象为关联让学生竞赛比拼。如从以字词为主题的接龙:青海长云见雪山可接飞来山上千寻塔,再接山重水复疑无路,逐步过渡到以意象为主题的接龙:不破楼兰终不还可接视死忽如归等,不断扩展学生的诗词储备。再次教师还要注意制定相应的规则,以保证诗歌接龙能顺利进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立学习小组来进行诗歌接龙,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融洽关系,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六、结语
竞技表演下的古诗词教学不仅为学生提高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学课堂,也符合新时代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的要求。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地设计课堂内容,如可通过创设意境、举办竞赛活动、鼓励表演等方式让沉闷的诗词教学课堂有生机和活力,这样在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清.基于竞技表演的中职语文诗词高效教学实践[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7(4):123-124.
[2]陆春燕.探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7(9):114.
[3]沈蓉蓉.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力课堂”的构建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7(63):69.
[4]李丽芳.基于中职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的实施与探索——以本校工科班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20):189-191,197.
作者简介:黄宣明(1980—),男,福建宁化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中职普通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