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度自议

2019-12-10 09:26李明吕云霄刘亚东
教师·中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双导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

李明 吕云霄 刘亚东

摘要:“双导师”研究生培养体系对提高我国专业学位毕业生素质,促进产、学合作及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配套机制不完善,国内的“双导师制”在施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应着力加大配套机制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双导师”培养制度的完善改进。

关键词: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7-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9-0026-02

教育部在1998年首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概念,并于2009年正式明确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双导师制”。虽历二十年发展,“双导师制”在我国仍未普及,实践中暴露出了各种问题。所以,对“双导师制”进行充分研讨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先分析了实践“双导师制”的意义和作用,然后总结了目前发现的问题,最终给出了优化改进建议。

一、“双导师”培养制的意义

(一)“双导师”培养制度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设立,大大缓解了我国产业发展中对口人才的短缺現象。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此类研究生的培养体系,而是借鉴了过去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做法,侧重于基础理论和完备知识体系的学习,这并不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更注重技能应用的成长需求。与高校导师不同,校外导师一般拥有良好的工程背景和实践能力。引入校外培养单位,设立校外导师,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生培养水平。

(二)“双导师”培养制度有利于高校理论研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合作双赢

众所周知,理论和实践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沟通交流对于两者发展均有利。而“双导师”制恰恰起到了这种沟通作用,扮演了高校和产业间“纽带”的角色。双方单位的合作、双方导师的交流、培养对象在校内外学习环境中的切换,都是两个行业沟通协调的有效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市场情况提出科研需求,为高校提供相应的横向课题,既支持高校科学研究,又满足自身技术需求。高校可从企业实践中检验新理论新技术,并在实践中发现有意义的科学问题,然后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将其升华为理论创新。高校的理沦优势和企业的资源优势的整合将促使产、学、研三者有机结合和互惠发展,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赢。

(三)“双导师”培养制度有助于解决就业和工程人员深造问题

随着十几年来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大材小用以及专业不对口等问题较为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很多企业工程人员有着继续深造、更新知识和能力的迫切需求,但却苦于无法找到合适对口的培养单位,混文凭、“镀金”的现象大量存在。

“双导师”制建造了一座沟通高校和企业的桥梁,对双方的双向人才交流有巨大促进作用。学生可利用在企业实践的机会展现自身能力素质,寻找合适的发展岗位。如果毕业后留在合作企业工作,其工作一般是学生阶段研究内容的自然延续,所学和所用贴合度很高,参加工作后可迅速产生效益。另外,实习阶段是对学生的可靠考察,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素质水平,可避免企业招聘的盲目性,这都是用人单位乐见的结果。而企业中有深造需求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以利用企业与高校建立的沟通渠道,在高校中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专业进修学习,保证所学即所需,避免混文凭的现象发生。

二、“双导师”制度施行中的常见问题

(一)校外导师被边缘化

虽然校内、校外导师之间是合作关系,表面上平等,但在“双导师”制施行过程中,校外导师在校、企、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地位却很微妙。学生的招生、管理、评价等都由高校负责,无论是双方单位还是双方导师,都认为校外导师处于次要地位,甚至学生对高校的归属感也更强,校外企业更像是实验基地,校外导师更像是实验带教教员。所以,校外导师被边缘化现象大量存在。一个以263名学员为调查对象的调查显示,90.1%的学生认为校内外导师发挥作用差距太过悬殊。

(二)校内导师投入精力偏少

随着数十年来研究生人学人数规模的持续扩大,很多大学暴露出研究生导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规模化”“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导师分配到单一研究生指导上的精力越来越少,有的导师甚至连由自己指导学生的确切数目都不清楚,见了面也叫不出学生名字。而对于联合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投入的精力更少。除了因为“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心理,也源于部分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歧视现象。由于实际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学分数比科学学位研究生低,导师认为其学习基础和科学素质不如后者,加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习、实践环节要被派往企业,在高校这边“工作时间短”“不出活”“贡献小”。其心态仅仅是“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没有真正树立为学生负责的态度。这导致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期望低,标准宽,要求松,投入精力少。

(三)校内外导师之间缺少深度的合作交流

“双导师”制的重要优势之一便是连接了高校和企业,但是在实际施行过程中,双方导师的沟通却并不是都很顺畅。一般来讲,双导师并不是双方导师同时对学生进行指导,而是在学生不同培养阶段分别发挥作用。实际上双方导师的交流机会并没有想象中的多,甚至几乎没有交流。在学生选课、制定培养日划和考核评价阶段,双方单位和双方导师应通过充分交流,根据学生个人素质和具体实际协作推进。但目前这些工作基本卜由高校包办,没有与校外导师充分交流。这导致“双导师”制形同虚设,双方导师各行其是,没有深入沟通交流,校内导师仅仅是授课教员,校外导师则更像是实验指导师傅,使得“双导师”制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更有甚者,由于沟通不够,双方导师给出矛盾的指导意见,令学生无所适从,反而使双导师的设置发挥了负面作用。

三、“双导师”培养制的改进建议

(一)优化设计校内外导师的沟通机制

校企双方及两个导师之间的良好沟通是“雙导师”制优势能够发挥的关键。两个导师之间应相互协调,在高校和企业双方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制定培养方案之初就应做好规划。在招生录取、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过程中以及学生选题策划、答辩毕业等环节,双方导师均应参与,保证双方导师的沟通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一方面,发挥好培养对象在导师沟通中的桥梁作用。学生应参与到沟通中来,使得沟通更为顺畅。学生在校内导师课题组学习课本基础知识,以解决校外导师所从事产业研发中碰到的问题;在校外实践中了解应用需求,提炼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并与校内导师合作,将工程问题归纳提升到理论高度,寻求解决之道。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共建研究生课程或课程资源。将校外合作单位的工厂环境或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以教学案例或实践项目的形式引入研究生课堂教学,丰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资源。同时,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展增加了双方导师的沟通机会,使校内外培养单位的沟通变得常态化,不再局限于学生培养的特定阶段。

(二)完善落实对导师的考核、激励及退出机制

无论是校内导师还是校外导师,都存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的现象,应根据各自原因分别制定差异化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对于有志于专心做好研究生培养的校内导师,应适当减少其研究生培养之外的任务和考核要求,使其可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生指导上;将专业/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评优等工作独立分别进行,并设立有区别的个性化评价体系和标准;鼓励高校教师潜心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招生优先权、职称评定等方面向这类教师予以倾斜;剔除一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歧视的政策,如研究生指标分配中专业/科学学位研究生“搭售”现象。

针对校外导师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应在遴选阶段严把准人关,除了考虑其领域内的专业地位,更应考虑其利益诉求,只有确实有研究生培养需求的单位和导师,才能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来。针对校外导师的边缘化问题,应在学生选拔、开题、考核及毕业评审机制中增加校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话语权,并形成学生定期向双方导师报告的双汇报制度,增加学生与校外导师互相之间的“存在感”。

对于教师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应在双方合作单位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由双方单位各自独立执行。双方合作单位应加强顶层设计,在签署合作培养协议之前,就应明确双方导师和单位的责、权、利,详细规定各自培养目标、任务和考核标准。对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价应以学生培养效果为准则,而学生培养效果的评估则应根据全方面、多维度的以学生应用能力效果为核心的评价准则,以符合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立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陈兴文,赵王锡,马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15(5):558-561.

[2]李景元,蒋国平,宋建新,等.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19-23.

[3]刘文金,唐立华.工学结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培养机制的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4):83-85.

[4]王辉,倪元利.双导师制:师范生协同培养模式创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6):99-103.

[5]杨超,徐天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的制度设计及构建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66-70.

[6]刘春媛,张莹.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导师制”的实施[J].职业技术.2012(5):105.

作者简介:李明(1978-),男,河北定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智能;

吕云霄(1985-),女,河北故城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控制科学与工程;

刘亚东,男,甘肃兰州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智能。

猜你喜欢
双导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
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初探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物流工程”领域职业资质认证中双导师有效运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