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早年长篇小说《梦之谷》引出的故事

2019-12-10 08:10沈扬
世纪 2019年6期
关键词:萧乾小说

沈扬

萧乾先生是以一批风格独具的短篇小说步入文坛的。在沈从文先生帮助下,小说处女作《蚕》首发于大公报文艺副刊(1933年11月1日)。才女林徽因读了这篇小说后,邀约萧乾参与她的家庭茶座,自此,这位23岁的文学青年成了“太太客厅”的座上宾。林徽因对《蚕》的评语:“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大公报·文艺》编者沈从文也对他勉励有加。大学毕业后,萧乾于1935年进入《大公报》,成了《小公园》和《大公报 ·文艺》的编辑,不少作品就是在繁忙编务之余挤时间完成的。

空袭声中完成的长篇小说《梦之谷》

萧乾有过写长篇小说的念头,一段撞击心灵的情感故事触动着他,酝酿数载,写了一个“序曲”,终因战乱岁月中到处奔波,头脑和笔都安顿不下来。此时上海“孤岛”的师友来信约稿,尤其是依然主持着文化出版社的巴金先生连续来函,希望务必完成这部书稿。于是,在昆明北门街频繁的空袭警报声中,萧乾写完了长篇小说《梦之谷》。

这是发生在广东汕头滨海山谷里的一则爱情故事,——一对都是18岁的男孩女孩(一个孤儿一个半孤),各自以真诚的心,清洁的情,在山明水碧到处是翠树乱岩的静谧山谷里,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师生恋。过程之中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甜美和浪漫。作者运用个性独具的结构方式和文字风格,叙述细节中不时流淌诗和意识流融合的气韵,这样的文字风味与纯净的恋爱内容结合,是别有一番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梦之谷》如约于1938年经巴金先生之手在上海面世。国难当头的非常时期,出了一部似乎“不合时宜”的爱情小说,有一些訾议甚至责难是难免的,好在任何作品都要经受时间和空间的检验,一待时局相对稳定,便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这部乱世佳作来。台湾评论家司马长风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史》中,把《梦之谷》列为“五四”以来他所中意的十部长篇小说之一。他欣赏萧乾把散文笔触用到小说中,“那富于诗情的文字,那长风满帆的笔力,融合成又甜又热的吸力,使你一直读下去”。到了2003年,时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杨义,备赞萧乾“以出色的语言直觉,穿行于独特的意象和丰富的联想之间”,他认定《梦之谷》“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分量和魅力的爱情悲剧诗情小说”。

好多人在阅读《梦之谷》时,在感叹人物遭际、欣赏诗性文字的同时,一些疑惑也挥之不去。比方说小说写得如此鲜活真切,是真有其人其事吗?是不是作者的“自传”呢?再比方说萧乾早期短篇创作成绩卓著,又有这么一部“惊艳”长篇,那么缘何自《梦之谷》之后不再写小说?

进京拜访萧乾,编发文章释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笔者供职于《解放日报》文艺部。1995年在京城,曾去复兴门外大街萧府拜望老人,当时萧老与夫人合作翻译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出版不久,仍然很忙,说完问候、约稿等等事宜,自然是不便另提《梦之谷》之类的“闲话”的。谁知过了几个月,萧乾老人寄我一篇文稿,题目就叫《回首〈梦之谷〉》,正是讲述当年创作《梦之谷》的具体情形的。令我欣喜的是,上面说到的一些“疑窦”,这篇文稿中都有明白的回答。萧乾先生说,《梦之谷》的情节基本上是真实的,“仅在细节上有些虚构”,作品中的男主角若萍,就是他本人。1927年,在北京读高中的萧乾因组织学生会,被校方以“赤化”之名开除,一位好心的潮汕籍同学把他带到故乡,在滨海山谷里的一所中学找到一个职位,18岁的小青年于是当上了语文老师。“由于排戏,竟同一个女生相爱了”。一段异常美丽的情感最终以悲剧了结,主因是复杂情况下权贵势力的介入。

至于《梦之谷》之后为何不再写小说,萧乾先生的回答也很明确:写完这部小说,发觉自己“只会在一小块画面上勾勒,不能从事人物众多的大幅画面的创作”,“我及时发现了自己的能量限度”,于是决定转移文字方向,“我对自己当时所做的决定从没后悔过”。

《回首〈梦之谷〉》经我之手编发于1996年5月2日的《朝花》副刊,这篇文章有个副题为《“余墨”之一》 ,萧老在寄稿的附信中说这是一系列文稿的首篇,以后还会再寄(后来确有“余墨”文稿寄来)。《回首〈梦之谷〉》这篇文章完成了作者和读者的一次亲切交流。小说故事是写作者自身的初恋情史,著、读之间的精神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而大作家扬长避短及时调整文路的清醒决断,也让人感佩有加。

《梦之谷》出版之后,萧乾面临的时局和生活的变化是异乎寻常的。1939年9月自香港远赴英伦,先是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讲师,尔后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正值二战时期,作为中国唯一一位驰骋欧洲战场的战地记者,他为国内媒体提供了一批著名的通讯报导,因而名重一时。去国7年之后回国,在从事编辑等工作的同时,以“人生采访”为主旨的报告、回忆性著述陆续问世,多部翻译作品也在盛年忙碌中完成。不再写小说的文字旅人,在另一些天地里做得风生水起。

纵然岁月流逝,与《梦之谷》相关的故事并未完结。1945年,北京一位名叫文洁若的18岁高中女生读了这部小说,被隔了时空的一对18岁男女的初恋故事深深打动。小说最后的一个情节是,在扑朔迷离的特异境况中,出现一封疑似“绝情信”,让“若萍”认定女友“盈”在最后一刻屈于压力“没有了灵魂”,因而是个“无情无义”者。所以包括文小姐在内的阅读者,同情的泪水大抵都是献给男角“若萍”……

1953年,大學毕业的文洁若与《梦之谷》的作者萧乾成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同事,而且这对年龄悬殊的男女竟然由相识到相爱,并于1954年结缡成了姻中人。单纯的青春女子与一位已有三段婚史的大龄男结合,遭受非议是在所难免的,然而这位出身名门的女青年毫不动摇自己的选择。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的文洁若学养深厚,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这对文坛奇缘结合之后,自1957年萧乾被打成“右派”开始,曾经遭受大风雨大劫难,漫长岁月中,始终命运与共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萧乾晚年写的回忆录中有如此记述:“我这回要破个例,把这本书献给和我共过患难的文洁若。整整22年,她为我遭到白眼,陪我扛过枷。我流徙期间,三个孩子都还幼小,她毫不犹豫地挑起生活担子。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未对我丧失信心。倘若没有她,我绝活不到今天。”文洁若也有自己的由衷心语:”我一生只做三件事,搞翻译,写散文,保护萧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步入老境的这对文苑夫妇,用勤勉著译的实际行动“弥补曾经失去的宝贵时间”,成果迭出,一向关心报纸的萧乾老人则在繁忙文务中挤时间回应我们的邀约,时有文稿寄来。萧乾老人故世后,也已退休的我自一次文化活动开始与文洁若先生有了联系,书信电话往来,还有几次晤面叙谈的机会。

时隔一个甲子的梦谷后传

曾经听说上世纪30年代写成的《梦之谷》,时隔60年后有过一段新“传奇”,萧夫人还在《羊城晚报》发了一篇散文《〈梦之谷〉奇遇记》。后来在文洁若先生的帮助下,我获得了这一“旧梦新话”的几乎所有素材,撰写并发表了《文洁若与〈梦之谷〉》等文稿。

1987年春节,萧乾老人结束在香港的讲学,回程中与夫人一道在汕頭小住。站在招待所居室的阳台上,夫君指着海湾对岸的那片谷地,告诉爱妻那儿就是《梦之谷》故事的发生地。此时此地,“去看看吧”自然是两老都有的心愿了。次日上午,在当地朋友引领下,两位老人乘车来到了山谷。到了第三天,当地朋友传来信息,说《梦之谷》中的女主人原型“盈”(真名萧曙雯)还健在,住在市区的一所学校里。延伸的信息还有:一生以教师为业的萧女士生活曲折坎坷,1957年,“攻击性言论”加上是北京大右派萧乾小说中的女主角,一顶右派帽子便戴到了她的头上。闻此信息,文洁若觉得就凭无辜受牵连这一点,就应该去看看这位萧老师。她对夫君说,我们不一定再有机会来了,你去见她一面吧!萧乾老人的回答是:“你去看望吧,我决定学一回亚塞 ·魏理 ,不去了(魏理是英国的一位汉学家,40年代萧乾旅英时曾经问他为何不到中国去看看,魏理回答说希望自己脑海里永远保持唐诗里的那个中国形象)。”

文洁若是以一位认识萧乾并读过《梦之谷》小说的“北京记者”的“身份”前去看望萧曙雯的。新兴小学澡堂前走廊边的一间小屋里,除了一张小床,几样生活用具,别无它物。小屋主人告诉来客:有这么个栖身之所,已是学校方面对她这位退休教师的照顾,过去在职的时候,因自己的房屋被人强占,只能在教室里把课桌当床,如是持续了九个年头。至于“北京记者”对萧曙雯的第一眼印象,文先生在后来的文字中是这样记述的:“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位形象枯槁的老年妇女,她的腰板是挺直的,看上去身体硬朗。衣服整洁。但昔日油黑的头发已失去了光彩。当然,我们不可能在一位接近八旬的老妪身上找到她少年时的风韵,但摧残她的,难道仅仅是无情的岁月吗?”

会见的时间总是有限的,纵然如此,萧夫人还是通过叙谈(以及往后的通信)大抵问明了一些“谜团”,比如小说结尾处的那封“绝情信”,确实只是“疑似”而非实情,“没有了灵魂”是“若萍”在极端迷乱现象中的一种错觉和误判。

接下来的事情是萧、文两老关心着这位命运多舛的萧老师,一方面通过汕头的朋友,向当地政府反映萧曙雯的情况,另方面文先生用自己一本翻译书的稿酬作为资助,与政府一道帮助她改变住房窘境(后来终于获得一房一厅,可以安度余年)。其间萧老师也明白了“北京记者”的真实身份,一南一北两个女人自此成了朋友,持续通信多年(曙雯于1992年92岁时去世)。萧乾先生则在回忆录中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我在小说中错怪了她,其实,她完全是因为爱我而遗弃我的。”

一个迷人的山谷,一部著名的小说,连接着一对纯情男女的情缘恩怨。整个故事延续了不止一个甲子,由于有了文洁若,事情越出了原先的两人格局,故事的悲剧底色也因而透逸出理性而有暖意的光亮。

(作者为原《解放日报》文艺部主任)

责任编辑 崖丽娟 王岚

猜你喜欢
萧乾小说
文洁若的习惯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报刊小说选目
自知
自知
我坦诚相待,你随意
我坦诚相待,你随意
倾斜(小说)
萧乾的一封信
文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