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敏(壮族)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秋天,我从家乡的小县城到百色坐轮船往南宁求学时,还不知道作为港口的百色大码头,就是邓小平从南宁到百色领导、发动百色起义上岸的地方。多年以后,当我一次又一次站到百色大码头上,追寻伟人足迹,凝望着右江东进的波涛时,不由得想起小平同志在南宁往百色的水路上说的那句川味浓重的话语:“广西了不得!”
当年,壮乡儿女为革命前赴后继,在中国西南一角,高擎起红七军和红八军旗帜,旌旗猎猎起风雷。其后,这支“猛如虎,精如猴”的壮乡红色力量,“千里来龙”北上会合中央红军,并在日后屡建奇功,牺牲和奉献于民族革命。
“广西了不得!”正是对壮乡儿女的革命气概的高度称赞。
今日广西,为这句话赋予了新的含义,把这句话演绎得风生水起,用这句话装点出大美壮乡。
今日的“广西了不得!”是广西的发展之势、发展之为、发展之力。壮乡举动牵天下。广西的发展,已关联到中国与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盟10国的经济、政治、外交、科技、文化等层面的深度合作共赢。自2004年以来,当11个国家一年一度在广西首府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联袂起舞时,广西越来越成为拥有约20亿人口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交往平台中心。
今日的“广西了不得!”与当年的“广西了不得!”既有区别,又一脉相承。
而今日支撑起这句话的,或者说这句话的核心力量,就是“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团结奋斗”的百色起义精神!
于宇宙而言,我更热爱地球;于地球而言,我更热爱亚洲;于亚洲而言,我更热爱中国;于中国而言,我更热爱广西;于广西而言,我更热爱百色。
正因为百色是我的家乡,我不能不把“广西了不得!”这句话的内涵,放到生我养我的这一方红土地来审视。
是的,由于诸多原因,我的家乡百色至今还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是全国14个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从1993年起,我作为广西电台驻地记者,亲历了百色开展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村级道路建设、茅草房改造、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改善办学条件、地头水柜建设、异地安置、沼气池建设、边境建設等10大会战,用心,用情,记录了一个个、一件件扶贫攻坚“了不得”的人和事。
莫文珍,这个有着一头花白短发,古铜色的脸庞棱角分明,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的广西田阳县那坡镇尚兴村原党支部书记、“全国扶贫状元”、“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就是一个“了不得”的壮家汉子。
土地是农民的根。而过去的尚兴村14个自然屯,可耕作的包括石缝地人均不足两分,没电,一年里有六个月缺水。人们在哀叹生存条件之险恶时,往往感叹:“不怨天,不怨地,只怨爹妈把我们生在这里。”
而莫文珍,选择的却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担任村文书的莫文珍向村党支部书记道出了把尚兴村搬迁出山外的心思。老支书是解放后尚兴村第一任党支书,他没想到莫文珍这个二十几岁的后生竟然提出“穷则思迁”来,气得他直瞪眼睛:“哪个给你的政策?要是尚兴村搬出去,真是丢我的面,丢共产党的脸!”
莫文珍毕竟是一个朴素的农民,虽然不认为自己的想法有错,还是把迁徙之事压在了心底。
这一压,就压了6年。
随着1985年新年钟声的敲响,党中央开始在贫困地区打响扶贫战役,莫文珍又向村支书提出搬迁到山外搞异地安置开发的心思,还是没有得到首肯。
如果说,莫文珍几年前提出把尚兴村迁出山外,底气还是不那么足的话,这次,他毅然绝然地要冲破传统和习惯的羁绊,去选择自己的出路,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向村支书摊了牌:宁可不当文书也要迁出山外!
面对这位倔强的年轻人,村支书只好答应了。
当时,莫文珍并没有想到,这场命运的迁徙,会让尚兴村走出一条极具典型意义的脱贫之路。
今天,回过头来看尚兴村迁徙的意义及成就,深深的敬意再次从我心底升起。当年,莫文珍和他的父老乡亲要迈过这道高高的历史门槛,是多么的不容易!
那年,莫文珍带领16户群众下了山,先在附近的平旺坡搭棚暂住。他们白天到石场、石灰窑打零工,晚上加工椅子、书桌等木器。等到积蓄了一点资金,他们于1987年冬,与本镇那驮村签订了为期50年,开发400亩荒坡的承包合同。于是,在这片名叫弄蕉坡的荒坡上,他们架棚搭窝,建起弄蕉屯,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修公路,种玉米,种木薯。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苦干了三年也仅仅能吃饱肚子。有4户人家觉得异地开发没多大指望,背起行装回山里去了。此事犹如给了莫文珍当头一棒。
这时,县政府号召大力发展甘蔗生产和芒果生产,莫文珍又向农村信用社贷款3600元买回甘蔗种,分赊给各家各户种植,共40多亩。
他那一直留在山上的父亲听说后,连夜下山指着他骂:“你这个败家子!我养大你们兄弟六个都没有贷过款。如果不成功,看你怎么还!”
听说县糖厂可以赊肥料,莫文珍又顶着巨大压力去赊。当年6月份施肥后,正好下了几场透雨,甘蔗苗开始茁壮成长。11月份甘蔗丰收,除了留种和偿还种苗、肥料款,每户还分红300多元。第二年扩种一倍,获得更大收成。原先打退堂鼓的4户人家,又重新回到弄蕉屯。接着,莫文珍又组织群众种植芒果,把200亩芒果地都搞了坡改梯,深耕改土,还修建了水塘、水井、水池,拉上照明电。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逐步搞起来了,收入也逐年增多。
弄蕉屯异地开发的成功,成为莫文珍动员村里其他农户迁出山外的最有力的明证。他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与山外条件适宜的村屯联系承包荒山,扩大开发点。到2002年,全村1300多人全部搬迁出了大山,形成10个移民搬迁村屯,在几十座荒坡上种植芒果3000多亩。
为了消除乡亲们的后顾之忧,莫文珍组织村民筹集资金,经当地政府特批,买下了这些芒果地的永久使用权。
如今,尚兴村仅芒果产业实现年收入近千万元,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8000 元,大部分村民住上了宽敞的“芒果楼”,购置了汽车、摩托车、农用车、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中高档器具,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成为远近闻名的移民村。
陈开枝,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是百色扶贫攻坚另一个“了不得”的人物。这个大鼻、大嘴、面黑、心热,一副老农民模样的人,是邓小平南巡广东时的“首席接待官”,近20余年投身扶贫事业,百色人民称他为“广州那个兄弟”。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东部对口帮扶西部的决策,广东帮扶广西,广州帮扶百色,广州市委决定由陈开枝负责这项工作。陈开枝时任广州市常务副市长,受命后迅速赶赴百色,从此与这块红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当时,百色12个县(区)有10个为国家级贫困县,其中两个为自治区级贫困县,357万人口有60万为绝对贫困人口。
陈开枝1940年出生于广东云浮县一户穷苦农家,打小就遍尝生活的艰辛。在百色崇山峻岭的一个个偏远村寨里,老区人民的种种贫穷困境,触动了他心里那根最柔软的神经。他想到当年小平同志举旗领导百色起义,想到1992年他全程接待、陪同小平同志南巡广东时的情形,默默擦去眼泪,在心里暗暗发誓:生命不息,扶贫不止,一定要实践小平同志先富帮后富的理念,让百色的“兄弟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陈开枝身居要职,公务繁忙,为了掌握百色老区贫困的真实情况,他平均一个多月跑一趟百色,深入壮乡瑶寨实地调研。每次去百色都是星期五早上5点起床,赶7点飞机飞南宁,再乘汽车颠簸数百公里直奔扶贫点。车上放点红薯、玉米,饿了就吃一口,常常是下午2点吃午饭,晚上9点吃晚饭,10点后开会研究工作,星期天晚上9点才从南宁飞广州。干部群众编了个顺口溜:“跟着陈开枝,累死无人知。”
记得1997年11月13日那天,陈开枝一早忙到下午3点,还坚持去田东县大石山区的作登瑶族乡陇穷村调研。一路走的全是崎岖的羊肠小道,又顶着秋日依然炽烈的太阳,陈开枝终因过度劳累、体力不支而昏倒,抢救了20多分钟才醒过来。随行的人们劝他回去,他摆摆手说:“老百姓走了那么多年都没事,我这算什么。走吧!”说完,他用树杈当拐棍,踩着乱石继续往上走。
就这样,他们一个村接着一个村地实地调研,终于拿到百色老区贫困的第一手资料,探索出了帮扶百色的几条路子。而莫文珍带领尚兴村走出“猴子都难以生存”的地方,实行异地安置的成功经验,被陈开枝列在帮扶路子的首位。
异地安置是一项难度大、过程复杂的系统工程。仅田林县六隆移民开发区,陈开枝就去了28次进行现场指导。像六隆这样的移民开发区,广州先后帮扶百色在5个县建起6个,完成搬迁大石山区特困农民8000多户4万多人。同时,开发主导产业50多万亩,让广大移民实现了当年搬迁,当年开发,当年解决温饱,当年住进新房的“四个当年”目标。
“如果不解决教育问题,纯粹去解决生活问题,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陈开枝深深意识到,“教育扶贫”才是改变一个贫困家庭命运的钥匙。因此,他从1998年7月担任广州市政协主席,不再指挥政府扶贫行动后,依然忙于牵线搭桥,动员各方力量支持百色的扶贫事业,尤其是扶智工作,解决百色教育落后的状况。
2005年,陈开枝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肩上的扶贫担子更重。他先后到过我国大部分的贫困地区和地震灾区开展扶贫工作。但是,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百色这块红土地,关注着百色老区的扶智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海内外爱心人士捐资近3亿元,在百色新建、改建了24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还在百色捐建教师培训中心,实施广州教师到百色支教,百色教师到广州学习等,全面提高师资水平。经过近10年努力,百色的教育事业从广西原来的落后市变成先进市、教育强市。
2012年,陈开枝又发起成立了百色市教育基金会,并担任名誉会长,选定每年12月11日小平同志领导百色起义的周年纪念作为慈善筹款日,举行大型捐资助学慈善晚会。目前已筹款1.8亿多元,扶持了350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陈开枝自己也每年拿出一些退休金,至今已捐出30万元。
陈开枝退休后,仍然坚持一年跑百色好几次,一如既往地对百色老区人民倾注爱心。他最近一次赴百色是2019年3月,已近80高龄。这是他第107次百色扶贫行。
有人劝他说,年岁不饶人,悠着点。可他常常想起自己走过的路,是党把他这个苦孩子培养成为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人民公仆,他心存感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用诗人艾青这句诗来表达陈开枝对百色老区人民的感情,最恰当!
陈开枝把扶贫工作作为神圣使命,对百色所作的贡献为我国的扶贫事业树起了一座“扶贫丰碑”。他曾经获得全国扶贫状元、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2017年10月,又获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定的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
这些年来,广州帮扶百色涵盖多个领域,帮扶项目200多个,不仅促使百色老区经济、社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还创造出多项扶贫奇迹。
联合国开发署的官员到百色实地视察后说:“这样的奇迹中国政府创造出来了,百色是中国政府保护人权的样板。”
减贫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續发展议程优先关注的首要任务。而按照我国“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对全国1000万左右贫困人口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而实施搬迁的经验,相当部分来自于广州帮扶百色的实践,来自于莫文珍带领尚兴村开展命运迁徙的实践。
莫文珍所在的田阳县,按规划也要搬迁出42000多人。这个县为此依托芒果特色优势产业,启动建设20万亩农林生态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建成后可解决超过1万名山区贫困群众和易地搬迁户就业问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二十年的莫文珍虽然已经卸任,但作为远近闻名的芒果种植专家,他被聘为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负责芒果生产的技术指导员。他不仅用自己和尚兴村的故事激励人,还将芒果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群众。
跟莫文珍一样,面对新的历史使命,百色老区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谆谆嘱托,凝聚力量,奋力打赢脱贫攻坚奔小康之战。
诚然,脱贫攻坚仅仅是百色老区人民传承和弘扬百色起义精神,为“广西了不得!”这句话提供明证的一个方面。
近年来,百色老区深入实施“一个高地”(即弘扬百色起义精神、构筑百色精神高地)“两个再造”(即再造一个工业百色、再建一个百色新城)、“三个面向”(即面向东盟、面向粤港澳、面向大西南开放合作)、“四大攻坚战”(即改革、扶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等战略,实现了百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百色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现如今,我在南宁与百色之间往返,早就不坐轮船了。但每次回到百色,我都要到大码头去走一走,看一看。凝望着右江东进的波涛,仿佛依然听到江面上回荡的那句川味浓重的话语:“广西了不得!”
责任编辑 安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