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构建教学协同机制讲好改革开放故事

2019-12-10 09:28王坤陈彦彦高飞朱吉杰
学理论·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改革开放高校

王坤 陈彦彦 高飞 朱吉杰

摘 要:构建教学协同机制,讲好改革开放,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尝试。准确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机制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全面分析高校“思政课”构建教学协同机制讲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与可行性,进而从顶层制度设计、教学契合点厘定、教学协同机制落实、评估反馈制度完善等四个维度上推进教学协同机制构建,推动各类教学元素同向同行,形成教学合力,这是高校“思政课”构建教学协同机制落实改革开放教育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改革开放;教学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170-03

2018年,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改革开放宣传教育,这是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举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开展改革开放教育是其本质要求和时代担当。因此,如何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进而在大学生群体中牢固树立“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的理论认知和政治认同,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进程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机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机制的概念界定

20世纪70年代“协同学”的奠基人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 Ken)将“协同”定义为: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的、合作的或同步的联合作用、集体行为,用以描述各种系统和运动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而系统内部大量子系统的协同效应是形成系统整体性的重要因素[2]。“机制”一词本意指机器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后来被学术界引申到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现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特指把某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有机联系起来,并使之协调运行进而发挥更大作用的一定运作方式。“机制”的概念有两个核心要素:其一,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是机制形成的前提,因为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就必然会生成一个如何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二,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

根据上述“协同”的内涵和“机制”的定义,“协同机制”可以界定为:“为完成某一目标(任务),多个主体之间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协同关系,以及在最终实现系统整体目标和功能的过程中所遵循的运作方式”。根据这一逻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协同机制可概括为:高校“思政课”是一个大系统,“思政课”内部各门课程以及与“思政课”相关的各类教学元素都是其中的子系统,根据“协同学”的理论,我们能够创造一定的有效有序的运作方式,使各个子系统之间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就会形成“1+1>2”的“大思政”教学合力。

2.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机制的理论基础

高校“思政课”构建教学协同机制既有夯实的理论基础又有殷切的政治期盼。从理论基础来看,“协同学”是其构成的主要理论基础。如前所述,“协同学”是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的“以研究完全不同的学科间存在着的共同特征为目的的一门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斷学科,是系统科学中一个专门研究协同的分支”[3]。其理论内核就是:运用“协同学”原理,对系统中各子系统进行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的重组,通过协同运行机制,产生一种具有“竞争一合作一协调”能力,且效应远远大于各子系统之和的新的时间、空间、功能结构。各子系统共同实现统一的目标,使系统利益最大化[4]。

从政治期盼来看,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殷切希望是高校“思政课”构建教学协同机制的重要遵循。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这为高校“思政课”构建教学协同机制提供了基本纬度:其一,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要构建教学协同机制,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其二,其他各类课程也要与高校“思政课”构建教学协同机制,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高校“思政课”构建教学协同机制,开创“大思政”格局的意识导向。

二、构建教学协同机制,是高校“思政课”落实改革开放教育的客观需要

1.高校“思政课”落实改革开放教育的现实困境需要构建教学协同机制

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教学内容厚重丰富、博大精深,同时,这些教学内容又文脉交错、经纬相织,成为一个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只依靠“思政课”当中的某一门课程无法完成对其教学内容的全面化、精细化讲授。因此,“思政课”需要依托教学协同机制将改革开放的教学内容优化为若干个教学向度,各类教学元素可以根据自身的课程性质、教学规律和教学重点详细讲好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最后各方面集结合成,释放教学协同效应。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落实改革开放教学的现实困境也需要构建教学协同机制。长期以来,广大“思政课”教师坚持“一本为本”、恪守“四个回归”,开创了高校“思政课”落实改革开放教育的大好局面。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规避的问题,如:个别教师在讲授改革开放时面面俱到,但教学效果如同蜻蜓点水,缺乏深度和精度;各门课程之间、教学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优化分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重复讲授,教学资源浪费严重;各别教师对落实改革开放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学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对改革开放的讲授往往一带而过,甚至不讲,形成了落实改革开放教育的盲区死角。因此,破解上述教学的现实困境,客观上需要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构建教学协同机制。

2.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因此,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创新与突破,这是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构建教学协同机制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新亮点,一批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围绕这一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王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协同性思考》、陈仁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陈锡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必要性和可行路径》等。但是,把高校“思政课”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探索在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构建教学协同机制,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因此,以讲好改革开放为教学切入点,探索在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构建教学协同机制,形成讲好改革开放的协同效应,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3.高校“思政课”需要与哲学社会学类课程构建教学协同机制,是开创“大思政”教学格局的内在需求

在“大思政”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高校“思政课”需要同哲学社会学类课程(以下简称“哲社”类课程)构建教学协同机制,全面讲好改革开放。一方面,高校“思政课”与“哲社”类课程构建教学协同机制具有可能性。其一,两者之间育人目标一致,即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积极引领高校意识形态交锋和理论争鸣的正确方向,这是构建协同教学机制的前提。其二,两者之间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交集叠加。落实改革开放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要求,而“哲社”类课程的很多内容也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休戚相关。“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时代内容,同样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许多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和重要理论成果”[6]。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和“哲社”类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自又存在着薄弱环节,需要构建教学协同机制,优势互补。中国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更要培养能够彰显我国大国担当的优秀专业素养和良好政治修养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则必须“从大学生中开始储备,而对其综合思想素质的培养,单靠现行的“思政课”是无法完全承担的,而需要全方位的哲学社会科学素养的熏陶”[7]。同样,尽管“哲社”类课程承担着一定程度的德育教育,但是其总体效果并不乐观。随着教育国际化深入发展,“高校哲社基础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以‘国际化之名,而将西方学术理论作为本学科的理论基础,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被边缘化的情况,而渗透在这些理论之中的价值观,将深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和理论思维,这可能使得未来政治和文化‘精英们的决策和對社会的引领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要求”[7]。高校“哲社”类课程的德育教育亟待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引领。

三、高校“思政课”如何构建教学协同机制落实改革开放教育

1.强化和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是高校“思政课”构建教学协同机制落实改革开放教育的核心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以及“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主要是“哲社”类课程)之间一定程度上缺乏沟通,各类教学元素孤立闭塞,教学协同效应不明显。因此,从顶层设计着眼,强化协同意识、构建协同机制,这是引导和推动高校“思政课”构建教学协同机制的核心和前提。其一,要树立协同意识、整体观念。“思政课”以及其他各类课程要彻底摆脱“各扫门前雪”的陈旧观念,统一教学目标,增进优势互补,开创“大思政”教学格局。其二,强化顶层设计,合理统筹教学资源。学校、学院(部)等各级教学单位要站在教学顶层的高度,统筹全局,准确把脉各类教学元素的互动关系,通过召开教学研讨会、协同教学推进会、集体备课等形式,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分工等方面协调统筹、科学布局,自上而下引导各类教学元素有序流动和有效联通。其三,加强教学协同机制的制度建设。学校和学院(部)两级领导树立协同意识,在教学宏观把控、合理匹配学时、修订教学计划、深化考试改革、优化师资力量、落实教学开展等方面,建立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领导制度、教学管理机制和考核评价体制,为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协同教学提供全方位制度支撑和政策保障。

2.厘清与界定协同教学的契合点,是高校“思政课”构建教学协同机制落实改革开放教育的关键

构建教学协同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政课”的各门课程以及其他教学元素都是其中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都有其关注的重点或讲授的内容,这些关注的重点或讲授的内容就是构建教学协同机制的教学契合点。各个子系统的教学任务就是把这些教学契合点讲好,然后通过教学协同机制将这些内容有机契合到一起,产生协同效应,形成“1+1>2”的整体教学合力。改革开放作为一个基本教学目标,根据“思政课”教学的总体要求,可以将其优化为若干个教学契合点。如“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辩证关系”“改革开放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互动发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的认知与评价”等。这些契合点就是构建教学协同机制讲好改革开放的基本纬度,它们相互契合、经纬相织,就构成了落实改革开放教育的全部内容。各类教学元素要根据各自的课程特点和教学重点围绕着教学契合点合理分工,不断拓展教学契合点的教学内容,讲好讲透讲深。

3.积极开展协同教学,落实教学协同机制,是高校“思政课”构建教学协同机制落实改革开放教育的重点

高校“思政课”应立足教学实际,统筹课内、课外两大教学资源,从四个层面积极开展协同教学,落实教学协同机制。其一,要推进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的协同教学。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推进协同教学,这是讲好改革开放的首要问题。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要紧扣教学契合点开展教学,既要讲好本门课程所负责的教学内容,又要为其他各门课程落实改革开放教育做好理论支撑和史实铺垫。各门课程互为表里,花叶相衬,从时间到空间、从实践到理论,实现对改革开放的全景教学。其二,要推进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协同教学。“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协同意识,准确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契合点,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最终实现大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论认同和实践认知的双重飞跃。其三,要推进高校“思政课”与高校“哲社”类课程的协同教学。高校“思政课”要积极强化与“哲社”类课程交流沟通,共享教学契合点,完善制度设计,紧密围绕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做好答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其四,要推进高校“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协同教学,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互补。高校“思政课”要为校园文化宣传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内涵;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拓展改革开放教育的教学空间,自觉地把改革开放教育融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全过程之中,通过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营造纪念改革开放的浓厚氛围,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自我熏陶中接受改革开放教育。

4.构建和优化协同教学的评估反馈机制,是高校“思政课”构建教学协同机制落实改革开放教育的监督保障

建立一套规范、合理、科学的评估反馈机制,及时反馈和评估协同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协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构建教学协同机制讲好改革开放的后继保障。首先,要完善评估反馈的制度建设,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估反馈标准体系,制定关于评估反馈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评估反馈的常态运行机制。其次,构建适合的评估反馈平台,畅通评估信息的反馈渠道。一方面,可以通过“协同教学评估反馈会议”“协同教学集体备课”等形式,讨论和评估落实协同教学的教学效果、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另一方面,合理优化考试环节。各类教学元素要精心设计关于改革开放的试题内容、考试形式和难易程度,通过对考试成绩的反馈分析,准确研判协同教学的授课效果,为后继完善教学协同机制提供分析基础。最后,根据评估反馈机制,依托评估反馈平台,严格监督教学协同机制的落实情况,确保通过教学协同机制,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

综上所述,构建教学协同机制落实改革开放教育既有理论基础,更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因此,高校“思政课”统筹各类教学元素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形成讲好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这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更是落实“以本为本”,恪守“四个回归”的重要教学举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1.

[2]赫尔曼·哈肯著.协同学引论—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的非平衡相变和自组织[M].徐锡申,译.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53.

[3]郭治安.协同学入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43.

[4]胡春兰,徐平.我国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协同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7(11):56.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6]韩振峰.改革开放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9):61.

[7]陈锡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必要性和可行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1):155-156.

收稿日期:2019-04-08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审核评估整改校级重点专项课题:《高校“思政课”构建教学协同机制的路径研究》(NDJY183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坤(1977-),男,吉林舒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陈彦彦(197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高飞(1966-),男,黑龙江虎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朱吉杰(1974-),男,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思政课改革开放高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