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科学素养培养的思考

2019-12-10 09:26胡丹顾天楠任思芹
教师·中 2019年10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留守儿童

胡丹 顾天楠 任思芹

摘要:我国政治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大多数家庭的青壮年向城市转移,因此,广大农村的儿童教育关爱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话和心理问题成了社会性问题,也是农村基础教育需要重点改善的方面。

关键词:留守儿童;科学素养;教育关爱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0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9-0114-02

笔者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梅花镇为例,基于对该地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调研的情况以及实地教育实践的见闻,撰写本稿,以期反映我国苏北农村基础教育在师资、课程,特别是前沿科学的传授方面的缺失,同时分析问题原因,从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出发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呼吁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工作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科学素养的意义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更加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其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二、农村留守儿童科学素养培养现状

梅花镇段庄民族小学位于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段庄少数民族村,该校仅有三个年级:幼儿班、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三年级后会搬到附近的新校区继续上学。村部校内只有五位教师,两层小楼,四间教室和教室内年久失修的课桌椅是这个学校的全部资源。生源地是附近的段庄村,段庄村中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一般与其祖父母一同生活,而祖父母的知识水平一般较低,且这里办学条件相对县城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教育水平低于全国水准。通过对梅花镇工作人员的询问,对小学校长的访谈、对留守JL童家长的走访、对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科学素养严重缺失。

三、调查报告说明

调查时间:2018年8月~2018年11月;调查对象: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梅花镇段庄民族小学的学生以及附近居民;调查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调查目的:了解该小学的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及课余生活;了解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方法:问卷法,即课后向学生发放问卷进行信息采集;访谈法,即走访农户,到当地居民将家中询问相关问题。

内容概述: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科学文化素养以及课余生活;了解学生上学交通情况、学校住宿情况以及升学情况;了解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以及收入情况;了解当地居民对教育教育的重视情况。

四、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年级分布很广,幼儿园到六年级甚至还没有上学的占86.6%,初中到高中的学生占13.4%。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学生对这次调查表现出足够的重视,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有效。

对于问题,有25.7%的学生会选择查找书本资料,有24.2%的学生会选择用手机或电脑搜索,有45.6%的学生会向教师请教,也有4.5%的学生会直接忽略。对于学生手机使用情况,18.1%的学生用来打电话、发短信,30.3%的学生用来查找资料,21.2%的学生主要使用QQ、微信等聊天应用,37.8%的学生用来看视频、看新闻,22.7%的学生主要用来玩游戏。学生每周手机使用时间的情况:0小时占18.1%,1~3小时占54.5%,4~7小时占13.6%,7小时以上占13.8%。10.9%的学生选择用博客、手机短信聊天,20.8%的学生选择互动交流,15%的学生选择实践体验、参观寻访,13%的学生选择解决实际困难,25.3%的学生选择课堂讲解,15%的学生选择其他。

从学生的心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科学及未知的探索的欲望。

五、深度调研,发现潜在问题

(一)知识储备有限

我们对入学到初三的学生都做了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也知道实验课的正确流程,但是当被问到一个具体简单的物理现象要如何探究时却表示不知道,或者给出一个错误的回答,小部分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索有抵触情绪,他们并不具备该年龄段应具备的科学洞察力和逻辑能力。

(二)未成年人監护不力

通过走访在村小上学的学生祖父母,我们了解到由于孩子的父母往往在外地务工,孩子就只能够通过手机或者电脑与父母进行交流,而孩子的自制力薄弱,自己监管能力有限,这就造成了孩子常常沉迷于玩手机、看电视剧、打游戏,且无法自拔。

(三)师资力量薄弱

村小并没有任何实验室和电脑教室,也没有科学教师。大部分的老教师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培养出来的定向教师,在信息科学领域则显得力不从心。虽然学校耗资建设多媒体多功能教室,但缺乏教学管理的专业老师。

(四)基础设施较欠缺

由于梅花镇镇上只有一班公交车,公共交通极为不便,学生想要去上学就只能够购买月票,但是学生的时间是宝贵的,频繁的路途奔波费时费力。

(五)社会力量缺失

我们在调查走访中发现,社会大众已经形成了对教育的重视,认为学习是走出农村、走向大城市、走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但遗憾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停留在重视语数英等考试科目上,对非考试算分科目则处于排斥态度,更有甚者,他们认为非考试算分的科目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一切都应该以中高考的考纲为教学和学习的指导方向。他们并没有形成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没有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意义。这些错误认识对乡村教育产生了负面作用。

六、提升留守儿童科学素养的合理化建议

(一)加强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

留守儿童要在家长以及学校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理解父母在外拼搏的不易;在学校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严格约束自己,把握娱乐尺度。留守儿童要学会自我管理与控制,树立时间观念,珍惜学习的机会,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更扎实的基础。因此,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二)留守儿童父母远程陪伴

据教育部统计,中国现在有6683万留守儿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留守儿童父母必须加以重视。如果有条件的话,父母可以将孩子带在身边,这样便于陪伴和辅导孩子。若不能在身边,可以通过手机视频和孩子交流联系,及时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在工作之余远程辅导孩子的学科作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这样留守儿童就不会觉得自己缺乏父母的关爱,这也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加强高校与当地的合作

1.重视科学教育

留守儿童没有受到合格的教育,学习条件相对县城较差,且村小师资力量薄弱,开设的课程不全面。据调查,学校只开设语数外三门主课,没有科学这门课程,其他艺术类课程开设得也很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当地学校要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室,为学生提供先进的教育资源。此外,学校还要增设科学、艺术类课程,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然,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当地政府必须加大对当地教师的培养力度,将当地教师送往优秀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学习,使之与城市教育接轨,使基础教育面向现代化发展。

2.高校帮扶

高校实施定向培养方案,在高考考完就定向录取,统计出每个地区每个农村每年需要多少教师,并合理分配给幼儿园、小学、初中。高校相应进行招生,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学生在大学结束后直接进入当地进行教学,这样就大大缓解了农村教师荒的问题。

高校应在当地建立实践基地,当地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实现实践的长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给当地留守儿童以长期的关怀与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应积极肩负起关爱留守儿童的责任。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需要大学生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担任除了家庭、学校以外的“第三方监护人”,对留守兒童进行长期的帮扶。如线上帮扶、视频电话、书信等,与留守儿童交流学习心得,为他们普及科技知识,相互形成约定,定期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并设定下一阶段的目标。在他们求学路上一路相伴,成为“留守儿童”的陪伴者。同时,在活动内容上实现延续,如将“留守儿童”帮扶对象接至高校或将以往实践基地的“留守儿童”接至新的社会实践基地,实现异地“留守儿童”的交流,同时实现“三下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延续性,使活动实效更加显著,有效推进持续性、稳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现代技术发展迅速,教学工具也层出不穷,应用现代科技,如用动画展现科学现象,更能通俗易懂地解释科学原理,而且也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也能丰富学生知识,让其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科技创新与发明类的节目,如CCTV-10播放的《我爱发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是一个长期问题,父母要在思想上重视,政府要在制度上保障,社会要在行动上执行。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为导向,守护农村留守儿童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丽娟.试析我国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10):109-110.

[2]刘宏雁.浅析留守儿童的科学素养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151-155.

作者简介:胡丹(1985-),女,江苏南京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分团委书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留守儿童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开设物理学史对高校师范生科学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