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课前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数学新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课程要讲授的内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章节,灵活设计预习作业,正确的指导预习方法。帮助学生制定学习框架,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学会质疑、倾听、分析、掌握,在“教”与“学”中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关键词】课前预习 小学数学 个体差异
在以往常规教学模式中,有些老师不主张进行课前预习,他们认为预习使得学生提前知道了教材的过程和结果,知道了例题的答案,上课时没有了新鲜感,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学不纯粹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结合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虽然课前预习非常重要,但是如果课前预习方法不当,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浪费学习时间,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因此,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探究预习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预习观的树立
1.老师预习观的确立
课前预习要求老师甩掉固定教学思维,应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及时调整讲授内容,方法。这就要求老师摆脱旧思维,老习惯,教学的目的是要发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启发性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结论。另外,课前预习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和随心所欲的确立预习准备,老师还需要根据当前教学进度和计划确定预习范围。
老师的预习观确立和执行是学生预习观培养和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预习观是个持久的教学过程,不是一撮而就的头脑风暴行为,老师的预习观切忌急功近利和弯道超车的短视行为,而是应将预习观作为一个长期的教学理念深入内心,根植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预习和教学互动的习惯。
2.学生预习观的确立
课前预习是一种心理状态的培养,通过预先学习准备,让学生自己进入自主学习状态。需要学生自己有预习的思维,预习中对所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疑点,难点进行标记,做好在课堂上通过老师提问共同讨论,听课时就会主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学习是预习的准备和课堂听讲互动的有机结合,通过随访、公开演讲、班级交流互动等方式让学生自己谈关于预习的好处,预习的方法经验。学生只有长期的坚持预习观思维,才能真正学通,学精。
二、预习方法的建立
预习观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习惯。从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观念出发,养成师生课前互动、课堂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多维预习过程,让预习成为学习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如此,还要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需要反复做,潜意识中培养成预习的习惯,阅读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随着预习思维的建立慢慢就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技巧。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
学生初次接触预习时,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
2.指导学生建立预习提纲
小学生在数学预习初期,无从把握学习的关键点,所以老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考的能力上。
要求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教材的教学内容转换为若干序列的学习步骤,循序渐进的启发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设置一系列预习提纲,让学生以提纲为目标,逐步完成自主预习目标。
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完成预习的两个重要环节,首先要学生明确解决的问题,其次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如在学习《倒数的认识》时,建立了如下预习提纲:
(1)下面的几个分数中,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
269537710593410762
(2)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写出几组倒数。
(3)你能分别找出37和34的倒数吗?
(4)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5)5的倒数是几?1的倒数是几?0有倒数吗?为什么?
3.培养学生独立预习的能力
预习思维培养成后,在预习提纲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预习能力。
否则,老师过多的介入学生个体的预习环节中将导致学生过分依赖老师,降低了自学能力,久而久之就把预习变成辅导了。因此,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预习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把预习作业进行分类,首先,对每一类预习内容进行预习方法上的指导,探索好的预习练习设计;其次,在上课检査预习时请同学谈预习收获,引导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此外还应发动学生小组互查,相互督促,对预习进行及时评价。学生每天自觉按步骤完成预习作业,初步养成了主动预习的好习惯。
4.认识学生差距,实施分层预习
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预习效果完全不同,即便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章节中预习效果可能不大相同。
因此,老师要及时总结学生个体之间的预习差距,同一个学生不同章节的预习差距。承认个体差距,知识点差异,容许预习效果存在差异,不要急于追求同水平,同质量的预习效果,不能因为这种差距的存在而斥责学生,挫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如“商变化”规律的例题里面研究了被除数与商,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等问题,结果在预习中能把这几个問题脉络全部弄清的很少,多数学生只是对某个变化规律有一定认识,不完整。在课堂上,老师积极引导不同水平学生汇报预习成果,其余学生作补充,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展现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自己的学习都得到了肯定。
总之,我觉得在预习中应该肯定和鼓励大多数同学,而非挫伤多数同学的积极性。
三、预习效果的评估
预习是课堂教学开展前的学生自主“学”的过程,是建立课堂“教”的前期准备,预习的效果如何,完全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性。
在鼓励学生预习时,多提出问题,对预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普遍或个体问题进行评估和归纳总结,以便进一步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目的,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课堂变成师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
如前述《倒数的认识》中,在课堂展示汇报时,预习作业中的第(1)(2)(4)题有必要让学生上台展示汇报,因为这几题具有典型性,如第(1)题,是为学习“倒数”做铺垫的练习;第(2)题,是在第(1)题的基础上概括出“倒数”的意义;第(4)题,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而第(3)(5)题就没有必要让学生上台展示汇报,因为这几题没有难度,不具有典型性,只是检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情况,老师只要把题目展示出来,叫学生在座位上站起来回答,然后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评价对错,就可以了。
总之,课前预习不仅要求老师和学生都养成自主“教”(预习方法,思路)和自主“习”(问题建立、解决)的互动上,如果方法得当,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认知自我,让老师养成良好的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全面树立预习的数学学习、教学理念,还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潘德春.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预习[J].当代教研论丛,2015,(12):48.
[2]詹晓青.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J].教育科学与研究,200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