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孝道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有深厚的历史内涵,随着社会的变迁,在当今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特点。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孝道观以及孝行进行调查,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大学生对于传统孝道的认同度较高,性别是影响其孝道观念和孝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女性大学生更偏向于相互性孝道,而男性大学生则偏向于权威性孝道;地区、生源地的不同,对其传统孝道的认知并没有显著影响;对于养老模式的选择,也从家庭养老模式转变为机构养老模式。本文从传统孝文化的角度出发,为中国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及实践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孝文化;大学生;双元孝道;孝道认知;孝行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070-03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中最为基本、重要的品德,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具有原生性的特征。传统孝道的内涵主要包括:赡养、顺从、悦亲三方面[1]。孝道作为社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小到个人修养、家庭之道,大到社会之基[2],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于养老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新生儿出生率逐年降低,老年人口比重持续攀升,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由此导致的养老问题,已经不再是小家小户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目前的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伴随着中国养老模式的转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困境,社会的养老压力逐渐增大,而子女的赡养观念与行为,成为中国养老问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与此同时,传统孝道以其本土性和适用性,对中国养老问题的解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
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完全依赖于家庭养老,因此代际关系成为养老问题解决的切入点[4]。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结束校园生活,步入社会后,作为养老的主力军、后备军,即将要承担起养老育儿的重任,他们对于传统的孝道认知,直接影响到其赡养行为,也关系到中国养老问题的解决,而当今的大学生群体,相比传统孝道观的要求和内涵,其在行为和认知上焕发出新的特点。传统孝道中所倡导的尊老、敬老等美德,理应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同和践行,但现实情况却是相反的,老人被遗弃、虐待;尊老、敬老不足的现象已经成为常态[5]。本文以传统孝道作为研究视角,试图通过对当今大学生孝道认知和孝行的探究,为中国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及实践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中国孝道历史源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孝道也经历了变迁,增添了新内容,焕发了新光彩。早在西周时期,孝就被作为一个重要的伦理概念被提出,在西周时期,孝的含义主要有:传宗接代、尊祖敬宗,如今孝的具体执行形式和理解都发生了变化[6]。传统孝道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崇拜祖先—维系家庭关系—极度政治化,体现“泛”的特征,成为社会行动的准则之一[5]。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不仅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孝道内涵再一次焕发出新的生机。早在20世纪70年代,杨国枢和黄坚厚,率先对孝道的含义进行了讨论,引起了孝道探究的潮流。杨国枢认为,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之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合[1]。杨国枢等人基于实证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双元孝道模型,认为孝道包括相互孝道和权威孝道两个面向,相互孝道以亲子关系和亲密感情为基础,具有积极性,而权威孝道运作基于社会的规范,具有消极性。虽然面向不同,但相互统一而不排斥[7]。依据本文的调查数据表明,双元孝道存在于大学生的孝道观念之中,并且所占比重有所偏颇,结构性的约束对于研究主体的影响,没有基于感情的影响力大。在关于大学生孝道观的文献中,通常采用实证调查的方式,以大学生孝行缺失的现状、背后原因及其相应对策为主。在政策方面以孝道的德育教育为主,把孝道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山西省S大学的在校大学生,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选取问卷调查对象,是出于在大学这个特定的场域内,被调查样本具有同质性特征的考虑,因此偶遇抽样对于研究而言,具有可行性和便利性。依据大学生自身学历水平,采用自填式问卷法。此次调查共发放了问卷150份,实际回收问卷144份,回收率约96%,其中有效问卷140份,有效率约为93%。通过初步统计,实际参与调查的男生人数为81人,女生为59人,性别比大约为3:1.2,并且在年級分布上,大一学生占16.6%,大二学生占25.9%,大三学生占27.9%,大四学生占17.5%,研究生占12.1%。下面将大学生孝道认知和孝行,所涉及的抽象概念进行具体化操作,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赡养,主要指物质上奉养,包括养老模式、具体赡养行为等;顺从,即不违背父母意愿,成为父母意志的执行者和遵从者,包括意见不合时,其采取的行为或态度;悦亲,精神上关怀父母,让其感到愉悦,包括在精神上的沟通、体贴关心父母。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传统孝道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正式形成于西周,儒家继承了西周的伦理思想[8],孝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本文主要选取其善事父母:赡养、顺从、悦亲三个方面,从传统孝道的视角下,对大学生的孝行及孝道观进行探究[9]。
(一)物质赡养
侍奉双亲作为传统孝道的主要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赡养,包括物质上的奉养和悉心照料[1]。根据表1所示,45.7%的大学生,把赡养当作一种非强制性的义务;27.9%的大学生认为,尽孝是一种强制的责任;26.4%的大学生认为是视情况而定。在双元孝道的视域下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相互孝道的认可度高于权威孝道,更多的大学生认为孝道不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而是基于感情具有积极性。在子辈与父辈双元主体的亲密互动之下,产生的深厚情感,让子女在赡养父母方面,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压力,这也与传统孝道所提倡的相一致[5]。
根据表2,在大学生关于机构养老模式的认同度方面,52.9%的大学生同意把父母送去养老院,24.3%的大学生并不认同,22.9%的大学生对此问题还没有明确想法。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机构养老模式持支持态度。从家庭养老到机构养老,从机构养老的污名化到养老院人满为患,可以看出传统孝道所倡导的家庭养老,在当今时代的适用性已经有所降低,养老标准具有了权变性[10]。大学生的孝行,在物质赡养的具体行为上,存在和传统孝道相异之处。子辈对于个性的追求和个体的独立,与原生家庭地理空间的距离拉大,亲子间的亲密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距离的增加让其孝行的执行难度随之加大,机构养老成为他们的新选择[10]。
总体而言,在物质赡养层面上,首先从态度上看,大学生普遍认为对父母进行赡养,是一种非强制性的义务。其次在养老模式的选择上,机构养老模式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其中是受到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从主观上看,大学生的赡养观念已经不再是家庭奉养、随即在侧,而是追求自由独立;客观上,由于地理距离、经济条件、工作等多种限制因素,养老院成为缓解养老压力的最佳之选,而并非是无奈之选。针对于养老院本身来看,其提供的周到服务和实惠价格,让养老院逐步脱离污名。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不管是子辈还是父辈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同时子辈与父辈的关系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尊卑关系到如今的合作与协商。子女地位的上升和父母地位的下降,有时会导致子女不尽赡养责任的事情发生,但多数情况下,父母扮演的角色仍然是积极而非被动的,父辈也在追求自由独立,老年时期和子女共处一室,早已不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在保持亲密关系的同时又相互独立,成为新时代的赡养标准[11]。
(二)敬亲悦亲
敬亲悦亲[1],就是多陪伴父母,经常沟通并且站着他们的角度看问题,如果父母和自己意见不一,避免直接冲突,要做到尊敬,并耐心交换意见。根据表3,在性别差异单变量因素的影响下,42%的女性大学生,普遍更注重感情精神上的孝顺,平时更愿意和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39%的男性大学生,会采用口头的方式向父母表达关心。35%的男性大学生和32%的女性大学生,会选择不表达自己的关心。在用行动表示关心的这一选项中,女性和男性大学生的占比分别为25%和24%。综合看来,在表达对父母关心这一选项中,女性大学生更加善于和向父母表达,而男性大学生次之。女性大学生子女在和父母相处时,会更多地体验到一种情感上的充盈,更多地会考虑父母的感受,并用口头或行动去表达自己的关心。
总体来看,大学生对父母的精神生活都会投以关心,其中女性大学生比男性大学生,更倾向于和父母主动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调查显示,在面对与父母的争执时,不会选择直接冲突,而是耐心交换意见。敬亲悦亲,作为孝道高层次的体现,一旦可以做到心底的认同,那么物质奉养也是相对容易。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奉养,大学生始终追求子辈与父辈处于平等位置,这样也有利于代际关系的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传统孝文化的视角,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山西省S大学的140位在校大学生,进行关于孝道观及孝行的研究。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对于传统孝道认同程度较高,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孝道观念有所差异。当代大学生在侍奉双亲、敬亲悦亲等方面表现出其新的特点,他们将赡养父母视为非强制性的义务,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父权文化的影响,男性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因此身上体现出更多的权威性孝道,而女性大学生更倾向于相互孝道。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孝文化,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其具有的丰富养老内涵,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道德准绳。传统孝文化从宏观上看,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微观层面,有利于家庭代际关系的良性发展[2]。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孝道对于养老问题的解决,促进代际间的支持作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依据传统孝道,采用单一家庭养老模式,只会给子辈施加过度的养老压力,不利于代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孝道也无法产生最大效用,因此只有进行适当的责任剥离,将养老压力分散开来,采用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才有利于中国养老问题的解决[12]。
参考文献:
[1]邓希泉,风笑天.城市居民孝道态度与行为的代际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03(3):51-55.
[2]王勇.孝道、孝行与孝文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6(4):131-133.
[3]韦宏耀,钟涨宝.代际交换、孝道文化与結构制约:子女赡养行为的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44-155.
[4]李启明,陈志霞.孝道观念及行为代际传递的实证研究——基于湖北省襄阳市的亲子配对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6(6):69-75.
[5]罗勇.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6]李隆基注.孝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4
[7]韦宏耀,钟涨宝.双元孝道、家庭价值观与子女赡养行为——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方人口,2015,30(5):52-63.
[8]刘三宝,郭刚奇.基于传统孝道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46-150.
[9]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系列)[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67-89
[10]李琬予,寇彧,李贞.城市中年子女赡养的孝道行为标准与观念[J].社会学研究,2014(3):216-240.
[11]钟晓慧,何式凝.协商式亲密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J].开放时代,2014(1).
[12]刘汶蓉.孝道衰落?成年子女支持父母的观念、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青年研究,2012(2):22-32.
收稿日期:2019-06-04
基金項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基督教传播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18CSH004)
作者简介:高建景(1995-),女,山西怀仁人,硕士,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
Research on the Old-age P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Student Group of S University
GAO Jianjing
(College of Philosophical Sociology of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0, China)
Abstract: Filial piety,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has profound historical connotations. With the changes of society, it has taken on new features in today's era.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and filial p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of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analysis show that, on the whole,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high degree of re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Gend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and filial piety.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refer mutual filial piety, while male students prefer mutual filial piety. Sexual college students tend to be authoritative filial piety; different regions and places of origin have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for the choice of pension mode, they also change from family pension mode to institutional pension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this paper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old-age care in China.
Key words: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dual filial piety, filial piety awareness, filial piety